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群雄逐鹿,自动驾驶战场渐起!

时间:2023-03-22 11:56:19 科技观察

作者丨张杰【.com原稿】相比2020年,2021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将有更精彩的“故事”。虽然真正的智能网联汽车离我们还很遥远,理想中的自动驾驶还遥不可及,但2021年,自动驾驶还是为这个时代献上了属于自己的烟花和火药。大环境下的汽车行业:两大外部因素影响深远回顾2021年,细数影响汽车行业的众多事件,“碳中和”和“芯片荒”必定榜上有名。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和行动,已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也成为一项热议话题,影响着无数行业的未来。在政策和市场的驱动下,汽车产业正在向绿色化、智能化、互联网化三个方向不断催生新变化。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车载芯片和车载操作系统的迭代落地,通过车路协同改造交通环境,将大大降低交通事故和交通拥堵的发生概率,改善资源和能源利用率和运输效率。从而全面减少碳排放。这一点在2019年在北京顺义启动的全国首条开放式5G商用车路协同示范道路上得到了验证。根据顺义区北小营镇政府2020年6月发布的数据显示,5G商用车路协同示范道路的安全性该路段的路口增加了60%,通行效率提高了20%,相当于三四车道两车道的通行效率。2021年3月,衡阳市人民政府与蘑菇车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终端、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智慧交通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智慧交通创新示范城市。如果说“碳中和”政策对自动驾驶产业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那么“芯片荒”无疑是一大障碍。芯片短缺是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芯片厂商突发火灾、芯片企业工人罢工、汽车行业需求与芯片行业周期不匹配等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等等。AutoForecastSolutions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10日,受芯片短缺影响,全球汽车市场将减产934.5万辆,中国汽车市场将减产182.7万辆。产能不足直接影响到各车企尤其是中小车企的销量。停产停工带来的打击将更加严重。不少在“芯片荒”中挣扎的车企已经意识到,在供应链上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还应该在当地寻找合适的芯片供应商,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自研芯片。可以预见,芯片可控性将在智能汽车赛道发挥重要作用。2021年,更多车企将加速布局芯片领域。吉利控股旗下一卡通科技宣布与Arm中国达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鑫擎科技,专注于自动驾驶、微控制器和智能座舱领域的长期研发和量产计划,并推出国产首款7nm车规级芯片。长城汽车、比亚迪、东风汽车选择战略投资芯片企业地平线,进军芯片行业。相信未来无论是出于安全还是技术上的考虑,都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选择自主研发芯片。发展与挑战:自动驾驶进入“战国时代”与往年相比,2021年的自动驾驶行业将显得更加“热闹”。一是更多大众熟悉的科技公司加入了这条赛道,二是在商业化模式的探索中找到了更多可行路径。自动驾驶行业正在进入“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而这个“时代”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各种红紫争奇斗艳:跨界玩家的进入增加了变数,一些科技公司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有的选择与传统厂商合作,比如华为;有的选择自己造车,比如小米;有的选择构建生态全面布局,比如百度。就连一直保密的苹果造车的消息也渐渐多了起来。赋能车企,代表企业:华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2021年4月召开的华为分析师大会上表示,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的决定没有变。华为与多家车企达成合作:与北汽定制开发的极虎αSHI(Huaweiinside)版率先亮相;与长安、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Avita也展示了首款产品C11;与赛锐汽车旗下高端品牌AITO联合开发的闻捷M5,是首款搭载HarmonyOS智能座舱的车型。一家全资汽车制造商,代表公司:小米。2021年3月30日,小米宣布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高品质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雷军在发布会上宣布,他计划在10年内投入100亿美元,称之为“赌上自己一生的名声,为小米汽车而战”。独资造车意味着更高的难度和更大的自主权。一方面,小米全年进一步加大在电池、芯片、智能元器件、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完善汽车产业链;另一方面,在造车进度方面,小米造车公司于9月注资100亿元,雷军亲自挂帅。据最新消息,智能电动汽车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多线同步型,代表企业:百度。从百度2021年交出的成绩单,不难看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围绕生态建设、积极试水的多方努力。在汽车智能领域,百度Apollo的AVP、ANP、小度汽车规模进一步扩大,彰显了百度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方面的实力。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领域,极虎定制车型ApolloMoon已将每台robotaxi的成本控制在48万,处于有人驾驶出租车的成本范围内,展示了大规模应用的可能性。机器人出租车。前瞻概念方面,百度与吉利合资的极度汽车提出“汽车机器人”概念,结合了百度在AI和智能驾驶方面的综合技术实力,将于2022年发布首款概念车。北京车展,并计划2023年量产。综合来看,跨界玩家的入局无疑为自动驾驶“战场”增添了不少变数。进入方式的不同,也体现了不同企业对不同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对业务前景的预判。2、有喜有忧:量产启动,效果初现。当众多新老玩家同场竞技时,谁能更快找到稳定的商业化路径,谁就会占据主动。2021年,随着新基建、智慧出行等战略的推进,国内多个城市开始加快推进5G、边缘计算、车路协同,以及自动驾驶所依赖的基础软硬件系统。正在逐步改善;另一方面,在疫情压力下,“无人接触”刚需应运而生。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种移动交通工具,开始走进大众的工作和生活,“自动驾驶”的概念也有了更广泛的受众。在此背景下,不少自动驾驶车企和科技公司开始加大量产力度。各类L2-L4级自动驾驶车辆走出封闭路试场,交付上路。“量产”似乎成为了商业试错的关键词,而量产的成功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持续增长,高级驾驶辅助功能(ADAS)渗透率持续提升。L2级自动驾驶渗透率持续攀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三季度,我国L2级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已达20%。此外,从具体的智能驾驶功能装备率来看,定速巡航、前后驻车雷达、传感器硬件等ADAS基础功能装备率均超过20%。而且,L2级车型在新能源投保量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升。据Cyber??Auto测算,2021年11月,L2级智能网联汽车投保151684辆,环比增长57.83%,占新能源投保的41.62%,远高于10月份的33.05%。L3级自动驾驶政策的落实是关键。德国和日本的准入规定是开放的。L3级自动驾驶无论采用哪种标准,都需要机器和人共同驾驶车辆。人机接管的伦理争议不断,大多数国家也没有出台明确的安全责任归属规定,导致很多企业不敢冒险押注L3量产。不过,2021年,在德国和日本开放准入规定的背景下,奔驰和本田两家跨国汽车制造商宣布量产L3级自动驾驶系统。近日,韩国政府也在年底公布了《自动驾驶监管创新发展路线图》,计划在2022年推出L3级自动驾驶汽车。L4级自动驾驶量产的主要是商用车,商业化Robotaxi场景中乘用车试点开放。L4级自动驾驶属于高级别、跨越式技术,在路况相对简单、事故率较低的场景下使用,顾虑较少。因此,商用车更容易实现L4的大规模落地。比如在无人配送领域,长城汽车孵化出来的自动驾驶公司陌陌智行,与阿里达摩院合作生产的L4级无人配送车“小蛮驴”实现了规模化量产配送.获得美团领投的近10亿元A轮融资。此外,在乘用车领域,2021年也将有所突破。北京市于11月25日正式以政策许可的形式开启了全国首个Robotaxi商业化试点,这意味着Robotaxi运营商可以通过智能交通工具开始向乘客提供收费服务。以市场为基础的定价机制。百度胡萝卜快跑平台、小马智行成为首批获准收费的企业。L5级自动驾驶梦想化为泡影,“落地难”的现实无人能破。曾表示将在2021年推出L5级别全自动驾驶的马斯克再次爆料。放眼世界,L5级依然是一片充满未知的“无人区”。所需的技术水平、烧钱速度和时间成本,再次将一些试图勇敢进入无人区的参赛者逼退。继优步出售自动驾驶部门后,另一家网约车平台公司Lyft也在2021年4月宣布,将旗下自动驾驶汽车部门“Level5”出售给丰田汽车旗下的WovenPlanet。目前,自动驾驶的发展可分为两条路线。一是逐步向高级别自动驾驶迈进。进取型玩家的优势在于可以率先实现量产销售,用市场规模换取技术成长空间;另一位是从一开始就坚持L4级自动驾驶的越级选手。其优势在于自动驾驶技术更加成熟,安全可靠,精度高,在量产无人车的同时,可实现L4能力降维,下放至L2或L2+。但无论走哪条路,自动驾驶赛道上的众多玩家都以加速量产交付、实现商业化运营为目标。越早实现量产和商业化,数据优势和算法优势的积累就越明显。届时,自动驾驶行业的“马太效应”必然出现,产业格局也将率先显现。3、针尖对麦:永恒的“安全”之争大规模实施。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都是企业推广的重中之重,大众难免会出现安全问题。越来越严格的期望。如果没有将“安全”作为研发设计的前提,再“智能”的自动驾驶汽车也是白费力气。因此,自动驾驶乘用车在正式交付上路前,一般都要经过长时间的封闭道路测试和公共道路测试。但事实上,围绕“自动驾驶”的安全争议一直不绝于耳。2021年的蔚来自动驾驶事件,将这一问题再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8月12日,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易通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宜豪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驾驶蔚来ES8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身亡,年仅31岁。事故发生后,受害人家属和车企各持己见。家属强调,事故发生时车辆启动了自动驾驶功能,责任不属于受害人;车企指出,事故车辆的“先导模式”只是辅助驾驶,车辆行驶过程中,驾驶员仍需注意周围环境。争议的难点在于车企是否充分告知受害者L2级自动驾驶系统的风险和局限性。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发生事故后,如何确定责任归属并非易事。根据工信部相关规定《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在L0-L2级别的自动驾驶中,驾驶员完全控制汽车的行驶,自动驾驶系统仅起辅助作用。一般认为,此时驾驶员的注意义务相当于驾驶普通汽车,由驾驶员承担侵权责任和刑事风险。即便如此,事实上,只要被冠以“自动驾驶”称号的车辆发生事故,就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信任危机。因此,车企在推广自动驾驶功能时需要谨慎,对“自动”的程度和功能边界有更清晰的界定。对于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促进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责任义务,减少伦理纠纷和道德困境的发生。结语总体而言,自动驾驶市场趋于务实和稳健,更推荐循序渐进探索商业化之路。无人商业空间的开放需要主机厂、科技公司、产业链上下游的通力合作,形成规模化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在群雄逐鹿的自动驾驶领域,谁能在风云变幻中夺得宝座尚不可知,但当洗牌接近尾声时,头部聚集效应将逐渐增强。【原创稿件,合作网站转载请注明原作者和出处.com】CTO说直播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