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对IT运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如何逆袭?

时间:2023-03-21 18:05:03 科技观察

01野蛮生长的“好”时代已经过去。我是一个典型的80后,因为我是1985年出生的,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初二的愤青。我经常和朋友抱怨社会。其中抱怨最多的就是早产。为什么?对比一下当时外企70后和80后的情况就知道了。20世纪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外资大规模进入中国并迅速扩张。人才突然变得稀缺。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外企的工资往往要高出四五倍。那个美好的年代,70后应接不暇。在。接下来几年,外资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早期进入的70后迅速进入管理团队,开始管理我们这个80后集团。而且那时候房价没涨多少,所以70后也是有房有车无贷款,时不时出国。而80后呢?毕业赶上房价的大幅上涨,中国的经济发展却开始放缓。正值风华正茂的70后高高在上,努力工作却没有晋升空间。胆子比较大的90后在下面上来。不管怎样,如果你也是80后,你一定知道我在说什么。年轻人,真的是越来越难了。是今年的年轻人吗?时代不同了。之前做咨询的时候遇到过一些60后的民营企业主。当时的许多企业家的教育和知识水平都很一般。.因为那时候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傻钱多,机会无处不在。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所以那个年代看的书很应景。当时流行什么?鸡汤与成功科学。因为时代太好了,只要鸡汤鸡血,给自己打气,努力奋斗,总会有结果的。不得不承认,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02时代在变,但也是逆袭的时候了。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还有逆袭的可能吗?个人的故事太特殊了,还是借鉴企业的发展吧。最近看到诺基亚回归的消息,说说手机行业吧。还记得摩托罗拉吗?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是在我上小学时我爸爸买了一部大手机。当时看的人很多,也是我跟孩子吹牛的资本之一。毫无疑问,摩托罗拉是模拟手机时代当之无愧的领跑者,是它发明了真正的手机。然而,就在模拟手机走向数字手机的时候,却遭到了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的反扑。此后,在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迈进的过程中,诺基亚遭到了乔布斯的苹果的反扑。如果还处在科技决定一切的时代,诺基亚将无法与摩托罗拉抗衡;如果用户还关心谁的手机更容易受到攻击,苹果就没有机会了。正是因为时代变了,赛道变了,才给了后来者逆袭的机会。我们也是如此。如果社会还是老样子,每个人都必须在同一个轨道上,朝着同一个目标奔跑,那么晚入场、没有好装备的年轻人还有什么机会呢?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兴起,创业不再像过去那样严重依赖资源和关系,这让经验较少但创造力更强的年轻人有了机会。正是由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兴起,一些青年作家不再受雇于传统媒体,在体制内排辈辈,而是可以借助平台直接收割大量读者。.只要时代允许新的可能,机会就依然存在。只是野蛮生长逆袭,争夺时间的时代真的过去了。战略性增长是反击的唯一可能。那么,什么是战略增长?03注意价值衡量标准的更换。既然逆袭往往来自赛道的更换,那么你应该知道现在在比较的是什么,也就是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什么。与技术相比,木工厂出身的诺基亚与摩托罗拉相比如何?那时候,摩托罗拉的铱星项目,连我这样的孩子都知道;我以前用的诺基亚,从六楼摔下来完好无损,现在,iPhone从办公桌上掉了下来。我吓坏了。在手机只用来打电话的年代,防摔很重要,但现在,手机的通话功能只占很小的比重。我们手机几个月就换一次,能不能摔倒真的没那么重要。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很难像乔布斯那样提前预知价值衡量标准的变化。但是,即使我们不能成为事先预见到的人,但至少我们可以成为变化发生后最先感知到的人,而不是最后被变化淘汰的人。这对企业和个人发展都是如此。一个朋友出去读MBA回国,跟我感叹:世道艰难,公司老板,有几个都是以前出去读的MBA,后来回国加入500强或咨询公司。待了几年,业绩还是不错的。好吧,你已经登顶了。从同一所学校毕业后,我努力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几年前,外企蓬勃发展的时候,海归有很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有海外背景,更能适应西方企业文化,与高层沟通。但现在,外企发展放缓,对人才的需求变少,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部本地化。所以,在同等能力的前提下,海归的优势并不是那么明显。这个时候去读MBA然后回国进外企性价比确实不如以前了,因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不一样了。除了咨询之外,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对方法论有着虔诚的钦佩。曾经有客户指出一个问题,说他们公司情况特殊,不能应用某种分析工具,需要改正。她回答:我们是这个领域世界第一的公司,这就是我们的方法论。我做咨询这么多年,每个客户都是这样用的。内部OS无数次后,客户说:但我买的不是方法论,而是你们定制??的咨询服务。咨询公司刚进入中国时,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就是提供先进的方法论。因此,如果你能快速掌握和应用更多的方法论,你就是一名顾问。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咨询的价值在于尽力而为。一切方法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价值衡量标准变了。再说了,现在自媒体特别火。博客时代,大多数自媒体都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比如,当时很多年轻人在研究职场和个人提升的时候,都会关注像李开复这样的职场前辈。很多80后的人,应该对开复老师的《给大学生的七封信》印象深刻。但现在,纵观现在的职场自媒体,读者最多的人,未必自己职场经验丰富。相反,我身边有些身居公司高层的人,一时兴起自媒体,但大多都失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读者无法分辨信息的好坏。所以,能讲好故事,调动读者情绪,善于取悦读者的,总比只讲干货不讲故事,连网络术语都不懂的好。专业人士在自媒体上更受大众欢迎。后者要想被关注,就必须在传播和价值上取得平衡,否则根本没有被公众看到的机会。社会价值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继续沿着前人成功的道路走下去,当然会觉得困难,当然走不下去。因此,必须时刻保持对未来的敬畏之心,才能感知价值标准的更替。你不妨出去和你所在行业的资深人士、你的老板、你的客户,甚至行业猎头聊聊,问他们这样的问题: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的痛点是什么?(行业痛点;公司发展痛点;客户痛点)你看到什么,这个行业和过去有什么不同?(行业动态与变化)我们这个行业最关键的位置是什么,跟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行业关键成功因素;价值衡量标准)如果这个行业在未来被颠覆,那会是什么?(潜在价值衡量)04去增长最快的地方既然一直在说手机,那我们继续说吧。OPPO和vivo两大兄弟品牌,出货量甚至超越苹果、华为、小米,成为中国市场前两名。如何?“农村包围城市”。如果你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手机销量最好的可能是苹果、华为、三星,但除了这些地方,其他三-线到六线城市基本都是OPPO和vivo。上网查找各省市手机出货数据分布情况。不仅是手机,很多国产日化品牌,在国外品牌大举进入中国的时候,也是靠着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为什么这个策略如此成功?因为在这些领域,农村的增长率很高,所以虽然初期的市场规模没有城市那么大,但是增长很快。另外,农村市场的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可以很快占据很大的份额。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随着市场规模的高速增长,进行逆袭。因此,逆袭的关键是找到高速增长的领域。互联网行业的产品经理工作几年就能搞定大项目,而传统行业的产品经理可能要工作几年。行业发展快,挑战多,增长自然会更快。之前的一个客户,一家物流公司,高管团队里有好几位85后。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比初级顾问更年轻。为什么可以做到?因为这公司这几年发展很快,所以非常缺人。很多人只在一个岗位上干了三个月,马上就升职了。但近两年增长放缓,一些年轻人后来的机会也不如从前了。近两年,一些在华跨国公司的CEO因业绩不达预期而频繁更换。但十年前,场景完全不同。当时,很多被派往中国的外国人,一开始是不情愿的。九年前,我还认识了一个第一次来中国出差的老外。他们公司规定去中国出差,至少要住豪华五星级酒店(DELUXE5STARHOTEL,比普通五星级酒店高一级),因为我觉得中国一定是又脏又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的健康。于是,那些被迫来到这里的老外,赶上了好时光。那几年,各个跨国公司在华业绩蒸蒸日上,不少高管因为业绩突出而获得提拔。真的应了那句话:你以为你的成功取决于你的水平,但你发现这取决于运气。那么,如何看待高增长领域呢?首先,人。观察一下,你身边最好的被公司视为骨干人才的人,离职后都去了哪里?在你所在的行业,人才素质相比以前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这个行业的猎头,是不是不惜一切代价挖人?二是看技术投入。如果一个行业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那么总体来说,这个行业是大有可为的,因为这意味着各个公司的老板看好未来的发展前景,知道现在高额的研发投入会收回来在的未来。相反,一个行业普遍不愿意在技术上投入,而是维持现有的产品技术不变。通常是因为老板们看到了衰落的迹象,所以采取了保守的策略。这些方法很难帮你提前预知某个领域的高速增长,但至少你可以在增长势头回升后察觉到,让你在某个领域开始衰退时感知到。05思考,最大化知识和经验如果找到了新的价值衡量标准和高速增长的领域,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逆袭?你靠经验吗?如果这个世界还是和很多年前的体制一样,靠经验靠资历,那年轻人又何妨?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文章。这5个步骤,让你由忧转思。里面提到,解决问题的套路和维修工修空调一样。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维修工不是最擅长解决问题的?毕竟,他每天都在用这个套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经验,而不是思考。他们只知道靠操作手册(知识)和过去的情况(经验)做事,却不知道背后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套路。但是最初设计那个操作手册的人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操作员和工程师的区别。所以,两者都解决了问题,但是你是靠经验还是靠思维,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例如,您需要为读者策划一次线下活动。看别人做了很多次,然后自己照着做,任何一个运营商都会做,没有任何区别。这是根据经验。但是,下次遇到另一个问题,比如怎么策划一场线上直播,有些操作就做不好,为什么呢?他觉得:我只做过线下活动,没做过线上,没有经验。所以,这么一想,他的应对方法就是多在线上活动中积累经验,多学几次,再做一遍。但真正好的运营有什么作用呢?吸取线下活动的经验,找出线上线下的潜在差异,策划线上活动。这种方法不是靠照搬过去的经验,而是靠掌握思维方法,理解操作的本质,举一反三。之前做咨询的时候,团队里有人跟我说:嗯,我没遇到过这个问题,我没有经验,公司应该多给我学习锻炼的机会,这种项目怎么做,让我有经验。我的回答是:拼经验的话,企业找咨询公司划算吗?能不能把客户的老员工拉出来,不比你有经验?所以,不要以没有经验为借口,懒得去想。很多人遇到和以往不一样的问题时,总是说:这是我没有经验,得努力积累经验。然后,潜入并不断学习,但经验永远不会枯竭,因为你不会每天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想要逆袭,首先要判断:自己现在真正缺乏的是某个领域的经验,还是最核心、最底层的思维能力?如何判断?做一些比较:同样的工作经历,你解决的问题比别人多还是少?比较的时候,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任何借口,比如:我老板不像他老板那样教书,我接触的客户没有他那么优质,等等。但是同样的经历,如果你能解决的问题少了,那你的思维能力肯定是有问题的。在过去的工作中,您是否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老问题,但遇到新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就需要立即向他人求助才能找到答案?如果是,那么你需要培养好好思考的习惯。您在工作中是否比同级别的同事更独立或更不独立?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指导,或者在分配任务的时候,需要上级不仅要告诉你“做什么”,还要告诉你“怎么做”,那也是没有思考的表现。最后的比较是,如果你已经工作五年了,如果你在一个还在发展的行业,你的市值有没有大幅提升?这里所说的市值包括公司给你的加薪,或者你跳槽得到的加薪,或者被猎头找的频率。如果这还不尽如人意,那也不是你经验的问题,因为5年内,你在大部分岗位上都可以算是资深了。任何时代,都会有人为变化而焦灼,为未赶上的美好时光流逝而悲痛,但也会有人为变化而备战,为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而激动。关键是,你想成为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