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律师解读商家、物业和车企采集人脸信息:消费者应坚决依法维权

时间:2023-03-19 22:55:08 科技观察

律师解读商户、房企、车企采集人脸信息:消费者应坚决依法维权本所所长李学军律师接受新浪科技专访。在为用户解答法律问题的同时,他还提供了很多保护个人信息、避免个人信息裸奔的方法。他建议,对于非法收集、保护不当的个人信息泄露,即使违规方道歉并采取补救措施,消费者也应坚决依法维权。2020年9月,北京某社区居委会发布通知,要求居民携带手机和身份证,购房者携带房产证,承租人携带租房合同,4天内到指定地点登记.智能门禁注册流程也附在通知中。所谓智能门禁,就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开启门禁,取代原有的传统门禁卡。2021年“央视315晚会”透露,科勒卫浴、宝马、MaxMara等多家知名门店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识别和监控店内自然人的性别、年龄甚至用户情绪场所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央视3.15晚会曝光后,科勒等商家连夜整顿,撤下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并向受到伤害的消费者致歉。同样,随着智能汽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个人隐私和人脸、车内活动等信息被收集,泄露的风险也逐渐引起消费者的担忧。近日,有网友询问特斯拉CEO马斯克,特斯拉的车载摄像头是否可以检测到车主的目光。马斯克对此直接回答“是”。这也是特斯拉首次承认车内摄像头可以采集车内车主信息。李学军律师表示,不少消费者的人脸识别信息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商家“窃取”。消费者怒不可遏后,依然面临着人脸识别信息泄露或滥用的风险。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对于商户来说极其方便和简单,个人信息被滥用的可能性被无限放大。商家利用海量个人信息对目标人群进行个性画像,实施精准营销,同时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人格尊严,是对消费者的侵权行为。此外,由于人脸识别广泛应用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领域,一旦人脸识别信息泄露,就等于将支付密码、密钥、指纹或电子签名泄露给他人,且无法更改,将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资金支付安全隐患。因此,商家非法采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的社会危害后果极其严重,风险难以预测。就银行业而言,虽然人脸识别信息尚未作为支付结算的安全工具,但人脸识别技术已作为客户身份识别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电子银行和自助机(如柜员机等)客户识别系统。虽然人脸识别信息泄露会对银行支付结算业务造成危害,危害程度有待进一步评估论证,但毫无疑问,一旦不法分子将公民人脸识别信息与其他个人信息结合使用,将为不法分子诱导公民自行经营支付结算业务提供便利和可能。在汽车制造领域,车企往往会在车内设计安装摄像头,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检测驾驶员的面部表情。虽然名义上是用来防止疲劳驾驶,但有没有其他用途,完全看车企自己了。掌握之中。车辆采集驾驶员面部表情后,并不对车内数据进行分析,而是通过互联网上传至车企数据中心(后台)进行数据处理。在汽车制造领域,利用车载摄像头采集车内人员的人脸识别信息似乎是一种趋势。由于可以通过车内摄像头检测到车内人员细微的面部表情,车企对于车内人员的隐私也会一目了然。此外,很多物业服务公司通过刷脸解锁门禁摄像头,这与安放在车内的摄像头会侵犯人们的隐私权是同一个道理。李学军律师强调,如何保证车企、物业服务公司收集的人脸识别信息不被挪用,如何保证车企、物业服务公司收集的人脸识别信息不被泄露,不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当它涉及到人们的财产权益时,它就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人脸识别信息被不法分子挪作他用、泄露或挂钩人的财产权,不仅涉及侵犯车内人和财产所有人的隐私权,还存在侵犯公民财产的潜在风险权利。那是不是说商家把摄像头拆了,向消费者道歉,结案了呢?商家拆除摄像头并向消费者道歉后,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李学军律师建议,如果公民的个人信息被任何人非法收集、泄露或者未经同意用于商业目的,应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脸识别信息是公民独有的敏感信息,与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具有不可替代的专有属性。它是大数据时代最重要的个人信息之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有权收集和处理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有法律授权的主体,包括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等,也包括取得公民个人信息的信息收集机构。信息主体的同意。可见,未经消费者同意,采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商家非法获取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拆解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只能说明商家已自行停止侵权行为,并不能免除商家对违法行为和商家收集、滥用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法律责任信息。信息引发的安全隐患的救济义务。只要商家在未经公民(当然不限于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公民的人脸识别信息,即属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从法律上讲,由于商户非法采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持有大量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商户不得使用已存储的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并有义务避免再次公开。因商家使用、二次公开,消费者的人脸识别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经历了从注重公法保护到日益重视私法保护的发展过程。现行法律承认经公民同意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合法性。将于2021年施行的《民法典》人格权条例独立编制,严格规范公民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和法律责任,将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商家在征得市民(当然不限于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获取了市民的人脸识别信息,也不应滥用。虽然商户获取公民人脸识别信息是合法的,但基于法律行为获取的人脸识别信息的基本关系是合同法律关系,商户应当承担合同法意义上的附带义务,即商家对合法获得的个人信息负责。人脸识别信息应当妥善保存。同时,商户使用市民人脸识别信息应以商户与市民之间的约定为准。没有明确约定的,应当依法执行。根据《民法典》以上规定,商户应对商户保存的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承担合法、必要使用的义务。商家在处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时超出必要合法的法律界限的,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2005年,《刑法修正案(五)》增加了窃取、购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这是我国刑法中第一条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律规定。后来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的《刑法修正案(七)》、《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网络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签名法》都有关于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商家非法销售消费者获取的人脸识别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者人身、财产损失的,依法承担刑事责任。大数据时代,每个人似乎都没有秘密,每个人都似乎在海量数据铺就的电子通道上裸奔。信息泄露无处不在,严重危害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经济利益的趋向成为不法分子冒险窃取个人信息的驱动力。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央视曝光的商家违规采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后,部分涉事商家主动拆除摄像头并向消费者道歉。商家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能够改正错误,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被侵权的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法获得其权利受到侵害的相关证据。满意的表白。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不可否认,人脸识别技术在降低商家运营成本的同时,增加了商家的盈利机会。科技也是社会治理的动力。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来看,人脸识别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以大大降低政府治理社会的成本,对于提高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重要的。利用人脸识别信息,很容易确认违法、犯罪、不文明、不道德等行为主体的身份,使违法、犯罪、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人难以躲藏,大大减轻处罚力度。违法成本显着提高了政府打击违法犯罪的效率。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也对降低犯罪率、促进社会治安水平的提高、降低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违法行为发生的概率、提高法院生效判决的积极执行比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减少执法措施的频率。积极作用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公信力。人脸识别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也可以成为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立法机关应采取合理的制度安排,让全社会在不损害人脸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共享人脸识别信息的好处。将人脸识别信息的采集、处理纳入法律调整范围,通过立法明确不同主体采集的范围、条件、信息安全保障义务、违反信息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责任等。并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尽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时有发生,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立法从未间断。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日益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加强,行政部门监管能力的提高,公民个人信息绝不会继续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