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cKinseyGlobalInstitute)近日发布报告称,随着科技进步,未来全球约有3.75亿人将面临再就业,其中中国将占1亿。麦肯锡报告分为11大行业类别,看不同国家未来这些行业的就业需求变化。其中,涉及创意工作、技术工程、管理和社交的工作需求显着增加,因为在这些领域机器无法取代人类。另一方面,那些涉及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的工作的需求将大幅下降。报告指出,根据基本的市场供求关系,那些需求下降的岗位工资也将面临工资下降的困境。同时,岗位学历要求进一步提高,低学历岗位减少,大学以上学历岗位增加。麦肯锡报告还指出,在自动化浪潮中,全社会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保持积极稳健增长,确保就业增长;二是提供就业培训机会,帮助个人学习适应市场需求。三是提高商业社会乃至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流动性。四是为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提供收入和再就业帮助。总而言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为未来快速发展的工作环境提前做好准备,努力掌握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能。未来对人而非机器的工作需求将继续存在,但人们也应该重新思考传统的工作方式是否仍然可行。面对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老百姓最担心的是,它会不会抢了我的饭碗?在过去,这只是一个担心。现在,麦肯锡可以用一份长达160页的报告(只是报告摘要)明确告诉你:世界上高达50%的工作岗位可以被机器人取代;30%的工作量可以由机器完成;到2030年(13年),保守估计全球15%的人口(约4亿人)将因人工智能工作而改变,激进估计将影响30%的全球人口8亿人。尽管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不小,但麦肯锡的研究认为,不同国家、不同立场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比如,越是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越高,就越有动力率先采用机器人,所以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被机器人替代的速度会更快,程度也会更高。如下图所示:到2030年,全球被机器人取代的平均劳动力将达到15%。作为欠发达国家的代表,印度的税率只有9%;中国将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为16%;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23%和24%。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普通工人正面临着被机器人取代的巨大风险。从具体工作岗位来看,稳定环境下的体力工作(如机器操作员、快餐店工人)将最先受到冲击;可变环境中的工作被取代的风险较低,因为它们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自动化。未来对专业研究人员、护理人员、建筑师、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技术专家、艺术工作者等职位的需求将会增加。尤其是护理岗位(医生、护士、养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大量人力需求,受全球老龄化影响明显。在这份报告中,麦肯锡还有一份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子报告(而且在各国子报告中也排名第一,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麦肯锡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将受益于自动化。一方面,中国正在老龄化,到2030年,17%的人口将超过65岁;另一方面,中国的产业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对劳动力有巨大的需求,如果不实现自动化,我们可能仍然存在劳动力缺口,生产效率难以提高。但对劳动力的影响不小。具体来说,有三点:一是就业需求整体下降。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职业,也创造了一些新的职业,但总体来看,到2030年,由于人工智能的普及,中国劳动力需求将比现在(2016年)减少1600万。第二,一些工作消失了。中国哪个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根据麦肯锡的说法,是机械师和厨师。到2030年,这两个职位所代表的基础岗位数量将减少360万。猜测可能是考虑到中餐生产流水化的趋势,对厨师的需求会大大减少。比如我们知道有一家公司叫一米云展。他们从事中餐供应链,为工业园区、大型企业、学校等大型餐饮场景提供热链盒饭。在他们的中餐厂里,厨师这个传统餐饮必备的岗位,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机器取代了。三是数以亿计的人需要学习新技能和换工作——这就是摩擦性失业。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至少有1.18亿个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这需要他们学习新技能,适应与机器人的分工;原来的位置完全被机器人取代,不再具有人工价值)。如果人工智能以更乐观的速度发展,这个数字将扩大到2.36亿,即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