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16年9月5日),IDC发布《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年第二季度》。
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1万台,环比增长13.2%,同比增长81.4%。
其中,以手环、儿童手表、智能跑鞋为代表的基础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92.1%,以智能手表为主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4%。
报告显示,第二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持续快速增长;小米的市场份额仍然位居国内市场第一,但与上季度相比,其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均有所下降。
IDC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经理肖晶认为,海外市场可穿戴设备的功能主要是健身追踪,而中国市场的产品形态和功能更加丰富,这导致了中国基础可穿戴设备的快速扩张。
设备市场。
同时,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制造商对本土化细分市场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容易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
小米第二季度市场份额大幅下滑。
前两个季度,小米国内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40%左右,但第二季度仅为30%,环比下降了十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其出货量也下降了近20%。
第二、第三品牌乐信和小菜田的出货量和市场份额都有所增长。
肖晶认为,中国本土可穿戴设备厂商综合实力快速增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产品由硬向软转变:无论是以小米、乐信为代表的健身手环、或者以小天才、儿童手表为代表的儿童手表,厂商也逐渐将关注点从硬件性能转向应用和软件平台的开发。
二是功能从小到大的增长:从小规模创新开始,中国可穿戴设备产品的“必备功能”越来越多。
2017年,中国厂商推出城市公交支付手环。
现在支付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功能,包括通过NFC支付以及通过在智能手表上安装APP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
这使得中国厂商成为可穿戴支付领域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还有渠道点对点的覆盖:2019年更多的厂家选择线上线下全平台销售产品,而2019年大部分厂家新品首发通常选择单一电商平台。
最后是由内而外的市场拓展:肖晶认为,除了深耕本土市场,中国可穿戴设备厂商也逐渐开始进军海外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IDC发布了年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报告。
小米市场份额从4%增长至15.4%,同比增长逾9倍,排名仅次于领头羊Fitbit,领先于苹果、Garmin和三星。
这或许与小米手环在印度等海外市场的成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