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描述作为企业IT人员,云计算、人工智能、分布式等名词可能是我们今天耳边听到频率最高的词汇。于是一场IT行业的技术革命也正在轰轰烈烈地掀起。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从集中式到分布式的转变,传统数据库的替代,软件定义的IT世界。于是IT世界发生了种种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私有云向混合云发展,讨论分布式数据库从传统关系型数据库转型,从传统数据仓库模式向大数据平台转型核心数据分析模型从IaaS核心基础架构过渡到PaaS和IaaS共存模型。然而,这一系列变化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分布式、云计算等技术的革新,我们才不得不改变吗?有没有想过分布式、容器技术、大数据等技术本身?这些技术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这些技术不是诞生于这个时代,而是成为了这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主流。这并不是因为技术本身的特性很好,而是因为它的特性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主流业务需求。知道了这一点,大家就很容易就以下几点达成共识。2、顺势而为。IT人员对技术的态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特别乐于接受新事物,一旦有新事物诞生,经过研究肯定是最先了解并接受的;一是他们特别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总是抱着排斥的态度,主观上会找各种理由来否定新事物。在本节中,我们想特别谈谈后一种思维。这种人往往在传统领域有很多沉淀。这些领域的优秀人士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传统的东西,所以他们不想让一个他们没有感情的新事物来动摇自己的权威。但是,时代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同情个人对某一事物的贡献。以前互联网不发达的时候,没有所谓的双11,没有所谓的微博微信热点,没有所谓的春节抢票软件,所以作为IT人员,我们更注重业务的连续性单点故障造成的破坏。我们会使用各种业务恢复技术(中间件集群、服务器高可用HA、数据备份恢复等)来保证我们的业务连续性。那么,在互联网业务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会遇到千万级并发的考验,瞬间增加数百倍的系统压力,PB级的数据压力等等。其实一开始,互联网公司会利用已有的传统技术来尝试解决问题,靠的是不断优化、升级、扩展等,但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发现传统技术的内在机制导致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开始探索适合的技术。于是一些几年前诞生的不起眼的技术走上了历史舞台,比如容器技术、分布式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等。因此,当任何一项新技术能够成为热门趋势,一定是因为其某些特性符合时代特殊的业务场景。而我们无法用固有的思维去解决这些业务场景。比如你使用数据仓库技术处理海量数据分析;例如,你使用关系型数据库访问互联网上的半结构化数据;例如,您使用传统的服务器HA技术来处理网上银行系统;比如你用Oracle参数优化的方法优化了12306的票务系统,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接受。虽然我们目前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业务场景,但是以后可能会遇到。既然实践证明这个新东西至少适用于一些特定的业务场景,它可能不是很好,但一定有可取之处。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3、不要轻狂下面说说第二节提到的第一种思路。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我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因为只有新事物才能给我们带来创新思维和时代前沿思维。但是很多IT人一旦接触到一点点新技术,就敢于否定一切,敢于吹嘘自己接触到的东西是时代潮流的引领者。人们一旦经常研究一个所谓的分布式数据库,就会认为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末日已经来临,应该下架了。逻辑在哪里?就因为这种分布式数据库是一个新事物,因为它是某个互联网公司创造的?也有人意识到分布式对象存储技术的先进性,开始利用对象存储的优势,彻底否定传统集中式存储的价值。比较的基准是否公平?有可比性吗?我们不能简单地比较任何两种技术,然后得出它们是好是坏的结论。好与坏是相对于特定场景而言的。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不仅要研究传统关系型数据库的特性,还要研究新型分布式数据库的特性,你会发现从外界传递到你意识中的信息,以及你之后得到的结论你的实际研究是不完全一致的,每个数据库都有它的适用场景。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场景的特殊性和数据库的行为特征时,我们就会知道它内在的必然性,我们不会盲目下载一些不客观的结论。所以,接受新事物,否定固有事物,并不等于有创新思维。只有客观地分析和研究新旧事物,才能具备基本的技术分析能力和思维。是否合格;只有对新旧事物进行比较研究而产生的新思想,才算是创新。新想法是否可行,决定了我们能否称为技术创新者;否则,盲目判断是技术上的轻率。4、以业务为基础,以科技为驱动国民经济发展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强调社会和科技发展拉动新需求,促进整体经济良性循环。其实IT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过去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还不发达的时候,IT的建设和发展基本上都是根据业务需求,被动适应。今天,虽然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基本原理还是一样的,就是技术要适应业务需求,但这种适应是一个从被动适应到动态自适应的过程。也就是说,技术的选择要与其所支持的业务场景的特点相匹配。这是基本原则。根据这个基本原则,如果我们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二维表结构,如果我们的数据要求强一致性,如果我们的事务要求是严格的原子性,那么我们就必须选择关系型数据库;如果我们面对不确定性很大的上网,如果我们面临每秒几千万的频繁并发,如果我们面临瞬时的系统压力,那我们一定要选择分布式架构。选择可以弹性扩展的容器架构。与传统的被动适配不同的是技术与业务的适配过程,即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业务发展的优化升级。例如,传统的业务场景可能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带来更多的需求。不仅对数据的一致性和事务的原子性有要求,对并发性和灵活性也有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跳出传统的思维,通过前端业务改造对业务需求进行细分,将原有需求的业务范围缩减为传统架构的数据库,剥离新的业务范围新的分布式数据库的业务需求。在架构的数据库上,虽然架构不同,但是数据还是一个统一的视图,只是时间戳的区别。事实上,很多互联网企业都是基于这种思路,逐步升级转型为今天可以引以为豪的定制化产品。总而言之,时代的变化不仅带动了技术的变革,也推动了商业的变革。业务场景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的选择也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关键问题是我们IT人员的思维是否既能把握事物的原始规律,又能接受和应用灵活的原则。五、总结与展望至此,文章没有任何批评的意思,只是表达个人对当今时代技术思维的理解。希望大家作为技术人,踏踏实实,洗去浮层,重新审视新时代脚下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