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AI新媒体量子位授权转载(公众号ID:QbitAI),转载请联系出处。2022年,智能汽车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甚至被视为继手机之后的新型移动计算平台的代表之一。但与此同时,关于“L4级自动驾驶寒冬即将来临”的讨论也层出不穷:之前L4级独角兽ArgoAI突然倒闭,后来Nuro等明星创业公司传出裁员……外部环境就是这样,有人坚定地表示:如果自动驾驶满分为100分,Pony目前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小数点99.99,只差一步之遥。这一观点来自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在万众瞩目的MEET2023智能未来大会自动驾驶圆桌对话环节,量子位总编李根、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禾多科技创始人、CEO倪凯开始对话。而张宁也分享了更多关于自动驾驶“路上见真情”的精彩观点。为充分体现张宁的分享与思考,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量子比特对他的对话内容进行了编辑整理。关于MEET智能未来大会:MEET大会是由量子位主办的智能科技领域顶级商业峰会,致力于探讨前沿技术的落地与行业应用。今年,数十家主流媒体和直播平台对MEET2023大会进行了报道和直播,吸引了超过300万行业用户在线参与,全网总曝光量超过2000万。对话要点Robotaxi现在不仅可以无人驾驶,前排也可以无人驾驶。甚至已经开启了“整车无人”测试,正在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车时代。整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快于预期。上下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使得大规模生产的障碍和阻力越来越小。技术仍然是自动驾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做无人驾驶是一件需要战略定力的事情。就像跑马拉松一样,你需要努力工作才能获得回报。(以下为张宁对话全文)行业发展快于预期。李根:张宁来自小马智行。他毕业于清华姚班,与“领头羊”楼天成同届。我们知道,中国的Robotaxi最先在广州南沙投入运营,背后有张宁的功劳。江湖上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张宁走到哪里,Robotaxi就开始运营。在MEET智能未来大会的自动驾驶论坛上,我们讲了第一年的Demo,第二年的交互,第三年的商用,以及现在的上路。作为最好的代表之一,小马智行今年的核心进展是什么?张宁: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小马智行2022年的一些进展。小马智行成立以来,第一个主打业务是Robotaxi,然后官宣了Robotruck业务。2022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乘用车业务正式宣布辅助驾驶,所以我们目前有三大业务板块。三大业务板块在2022年取得了一系列让我们颇为自豪的成绩,其中就包括Robotaxi在北京的整个商业化资质。此外,不仅主驾驶可以无人驾驶,整个前排也可以无人驾驶,这意味着研发人员可以坐在后排,充当安全员的角色。甚至到了今年年底,再过一两周,北京的政策就全面开放了整车无人驾驶测试。这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车时代。在Robotruck领域,小马智行今年发布了“金三角”战略,这意味着商用车领域的整个商业闭环已经开始形成。这个闭环由场景应用端、主机厂重卡端量产、小马智行共同打造。也就是说,小马智行的Robotruck可以赋能应用端,比如我们和中外运联合打造的青皮物流,真正将无人驾驶卡车应用到干线物流场景中,拉货、高速跑。此外,我们近期还与三一重工成立了合资公司亿极智卡,定位为前装量产智能卡车。11月1日,首批30辆智能重卡交付庆宇物流。未来三年,将有500辆智能卡车的采购,这应该是整个智能卡车领域最大的一笔订单。稍晚的是辅助驾驶领域,POV领域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和落地的过程中。小马智行结合自身多年研发,实现软硬件协同全栈开发。它不仅可以提供软件解决方案,还可以作为硬件的域控制器。它已经在许多量产领域得到应用。.至此,期待2023年有更多的好消息与大家分享。李根:目前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已经有很多产品和商业成果,包括辅助驾驶。整体发展速度是不是比预期的要快,或者是怎样的节奏?张宁:我其实感觉整个行业的发展比想象的要快。你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时间倒回到两三年前,投资人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顶上的激光雷达还是几万块钱一个,那这个东西以后怎么落地,怎么海量-生产?在今天这个节骨眼上,虽然资本环境有所谓的寒冬期,整个周期都在波动,但人们基本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以大家看得见的速度,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在不断的蓬勃发展。早前人们会问智能线控未来会不会成为标配,现在这些问题都没有了。这说明上下游联动之后,至少我们量产的障碍和阻力越来越小了。无论是今天智能辅助驾驶整个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还是两三年后无人驾驶的大规模应用,似乎从量产和汽车零部件的角度来看,行业的发展将受益于今年对整个上下游产业的帮助。所以我的判断是,一定是缺少一个潜在的区块,让整个行业发展得更快。技术仍是核心驱动力李根:近几年自动驾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张宁:科技仍然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动力。在我看来,今天L2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和L4级别才是真正面向完全无人驾驶落地的应用。他们已经开始整合和分享很多技术点。有句话叫“他们慢慢地开始走到一起”。但也有两个趋势越来越明朗:一是向深水区深入,技术形态上会有真正的变化,即可以采用“无人为主”的形式。司机”甚至“全车无人”。人”形态演示无人驾驶。另一个发展方向是整个技术的包容性和规模化。通过包容和规模,整个产业链才能发展得更快。我觉得除了掌握了精通,还有这两个方向的成就。这两种力量在未来最终会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个过程从同一个起点开始,中间可能有不同的路径,最后汇合在一起。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技术都是通用的。这是我目前的看法。李根:自动驾驶是高于预期还是低于预期?您如何看待现在的各种新机遇?小马在货运和辅助驾驶方面都有软硬件结合,或者新物种的引进。它与期望或新机会有关吗?张宁:大家的预期也是随着整个行业的演进而动态调整的。我们的CTO楼天成曾经说过,2016年,外界觉得“三年量产,五年商用”之类的口号非常响亮。我不相信。但与此同时,我们并不认为实现无人驾驶需要20年。即使取消规定和大规模直接部署的限制,两三年也是整个自动驾驶的元年。从技术角度来看,我们越来越有信心了。从内部感知来看,我们觉得(行业发展)加快了。从外部来看,它是周期性的,取决于之前的预期有多高。我觉得对于一些人来说,实现L4自动驾驶有点慢,所以业内也有声音说L4的实现低于预期。但与此同时,如果你看到整个高端辅助驾驶正在蓬勃发展,在一些场景侧的细分领域,L4的落地速度正在加快,一些声音认为它越来越快。我认为在动荡之中,技术的演进和行业的逐渐成熟是必然的趋势。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变快了。做硬核技术需要战略定力。李根:今年我非常恐慌。大家都看到了行业内的明星公司,比如ArgoAI。很多人说现在是自动驾驶的冬天。你和小马智行怎么看这个问题?张宁:首先跟整体的资本环境有关。因为做无人驾驶,做硬核技术,需要战略定力。它需要像马拉松比赛一样努力工作才能最终获得回报。我相信这只是一个短期的事情,并不是自动驾驶发展的定论。至于Argo,只是一个例子,但它可能有两个看似不错的投资者,即福特和大众。但回过头来看,你对Argo这家公司的技术印象还很深吗?看来他们并没有留下太多真正对整个行业发展起到革命性推动作用的技术。当然,Argo也做出了一些贡献,他们发布了Argoverse等数据集。这是一个单一的例子,大家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把这一点放大了。Argo本身不在第一梯队,他们不是我们认为需要锚定的竞争对手。目前,Waymo、Cruise等行业龙头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2022年开始小规模全车无人化运营,2023年规模扩大。Cruise将在部分城市推出无人Robotaxi服务,Waymo将在白天和更大范围内提供Robotaxi服务2023年,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变化,背后却是革命性的、阶段性的飞跃。我们非常看好2023年后,不仅在美国,(无人驾驶)在中国也会开花结果。小马并不孤单,像百度一样,其他L4公司也在这个领域发力。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无人驾驶服务将真正出现并提供给大众。这真是一种奇妙的境界。独自坐在后排重新体验旅行,体验完全不一样。相信到2023年,会有更多人体验到无人驾驶出行的形态和感受,亲身体验过后,对这个东西的发展信心也会更强。随着整个周期的回暖,以及自动驾驶被更多人普及后,我们的信心就会回归。另一方面,在未来1-2年内,Robotruck和乘用车的辅助驾驶领域将会有更多的进展,都是在工程化、量产化、落地化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商业化闭环的成果,可以让大家看到,我们可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李根:2023年,自动驾驶量产车能否进城,或者有什么样的挑战?张宁:2023年进城是必然的。应该有不少自动驾驶供应商,包括主机厂,已经把“2023年进城”作为自己要实现的里程碑。但是进城也很困难。从某种角度来说,在高速领域或者停车领域,安全边界是比较清晰的,多年的ADAS产品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教育了用户,它能做什么,它能做什么。做不到,比如一些紧急停车,用户可能并不期望辅助驾驶能够完全搞定。但是进入市区,交通环境复杂,比如可能会有外卖小哥,周围混乱的车流可能会造成安全隐患。如何在安全和体验之间做出妥协?如何做好产品设计?在人机共驾的情况下,同时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做出更好的产品,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这道题,能力越大,你能做的版图就越大,你的周长也就越长。圆周是能力的边界,你必须认清能力的边界,才能做出最好的体验。Pony也在做L4Robotaxi,所以我们的界限感更清晰。这也是我们相信小马可以帮助主机厂在辅助驾驶、高级辅助驾驶,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打造好的产品的信念的根源。李根:如果说自动驾驶的终点是满分状态,那么现在离100分还有多远?张宁:对于小马智行来说,小数点后已经是99.99了,也许我们就差一步了。但是要忍受孤独并保持这种专注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当达到六七十点的时候,就已经是过关状态了,大家对它的认知度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是每向前迈出一步,从90分到99分,看似分数只增加了10%,但这一步的距离可能是上一步的10倍。每次都需要追求最后的0.0001,最终达到100点。对于Pony来说,相信无人驾驶,相信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拿出一套指标和体系来展示我们在这条长征路上走了多远。离目标有多远,有多近。这件事给了我们强烈的反馈,这种积极的反馈让我们的信心不断增强。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离这件事的落实也越来越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