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是维持生计所必需的。不过,相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来说,35+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年龄。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不要让世界看到白头粉刺”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毕竟这个年龄段的人,钱还没有赚够,房贷车贷的负担,有高有低,公司一出事,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优化是你,甚至很多招聘人员在告示上公开标注: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为此,有人戏称,35岁以上人脉多就卖保险,人脉少就开滴滴。关于这个话题,我们和正在焦虑或者即将面对这种焦虑的朋友聊了聊。旁白一:大厂只招90后。我28岁。今年,我变得越来越焦虑。我总觉得除了现在的工作,我什么也做不了。尽管我努力工作,努力奔跑,但这种焦虑并没有消失。现在我常常想,我过了30岁会不会被社会淘汰?前几天和身边的朋友聊天后,这种焦虑感越来越严重。一个朋友在一家大工厂工作。去年底又开发了一个新项目并成功上线。由于该项目已初见成效,对公司战略具有特殊意义,老板决定加大对该项目的投入,招兵买马,扩充团队。毕竟,最初的团队只有三个人。“我们只招90后。”朋友告诉我,这是老板对新员工的要求之一。30岁以上,必须有突出的能力才能被录取。他还抱怨说,对于在职但年龄超过35岁且在岗位上表现一般的人,公司的HR甚至会在季度或年度考核中设置“障碍”,打个基数,然后用以业绩为借口,迫使这些人离职。“公司就是想招90后,清理80后。”偶尔,公司会出现年轻人比年长者级别高的情况。“这分明就是驱逐35岁以上的人。”朋友感叹自己也迈入了30岁的门槛。见状,他很着急,时常觉得自己就是下一个被清洗的人。想到这里,就会失眠。“我们公司招的人基本都是1988年到1994年的。”另一位在软件公司做HR的朋友告诉我,“我们的副总对于30岁以上的人来说太老了”。不过这位HR朋友也解释说,作为35岁以后没有被选中的从业者,他们会认为企业搞年龄歧视太过分了,但实际上企业也有不得已的困难。从公司和人力来看,35岁以后的人家里老少皆宜。老人有事要请假,孩子有事要请假。有很多事情要做。另外,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公司希望年轻人带来一些创新思维,注入新鲜血液。毕竟,他们更有活力和创造力。相比之下,很多35岁以上的人并没有那么多的创新能力,思维已经固化,很难再转化。同时,35岁以上的人工作年限相对较长,对工作没有激情,加班等基本都是应付,身体素质不如年轻人。尤其是做技术或者开发的,40岁最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完全不招聘35岁以上的人,只是条件有些苛刻。“只有那种技术专家岗位才会招年纪大的,因为他们经过大量培训,可以帮助公司解决实质性问题。另外,学历好、综合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如果公司如果有适合这些人的岗位,我们还是会考虑的。”对于公司是否会对35岁以上的老员工进行打压,在HR看来,并不是每家公司都会这样做,一般35岁还在同一家公司的人,可能多为老员工,这些人有在公司工作十年以上,甚至在公司担任重要管理职务,对公司的业务、产品、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需要多年思考才能得出的结论。这些人丢了,对公司来说是一种损失。但是如果35岁以后,坐在管理岗位上,但是产出不高,肯定会被换掉。所以,如果一个30岁的人和一个35岁的人竞争同一个职位,后者比前者更有能力,公司会选择前者还是后者?“我们先看他的背景,再看他的能力。如果两个人的能力相似,我们会选择前者。但如果35岁比30岁更能干,就看具体情况了。”HR朋友假设,如果你招的是高级产品或者高级开发人员,那你肯定是30岁,如果你35岁还面临高级职位,说明这个人没有能力,如果两个人同时竞争架构师的职位,也会选择30岁的,因为有能力30岁遇到架构师,说明这个人技术非常好。年,但35岁只差5年。”那天,我们公司干掉了一个35岁的清华大师,选择了一个年轻的,也是一个大师。(学历)不如清华。”朋友A转行卖保险。在A转行的这一年,身边人对职业长寿和退休的焦虑似乎尤为明显。工种方面,接触过从媒体、公关、各类从业人员转卖保险的人。设计师这样的职位,专业能力这么强,竟然也转型成了卖保险的,这倒是挺让人意外的。那一年,北京的雾霾刚刚好转,朋友圈里大病众筹刚刚兴起。原本充满歌舞生活的朋友圈,时不时有突发疾病,过劳死的消息很容易引发大家的焦虑。那时,我刚满30岁,正是我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最焦虑的时候。也正好赶上之前尝试购买的互联网保险的续保。互联网保险虽然一年只要几百块钱,但不能续保就相当于白买了,于是动了念头看传统保险。看到A在朋友圈推销某款保险,就主动约她出去。一方面想看看自己适合什么保险,另一方面很好奇她为什么要这样转行。采访在东方广场的星巴克举行。高端的环境和我印象中的硬卖完全不一样。自从A离开了传统的职场,他的打扮也更加亮眼,给人的感觉是生活很惬意。一开始聊了一些以前同事的事情,话题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保险,我主动问了这个问题。A谈到了她自愿辞职并过渡到销售保险的情况。第一,她觉得如果设计师这个岗位的专业水平上不去一个层次,本质上还是体力劳动。大多数需求都很紧急,没有任何时间思考和酝酿每时每刻。可以用机器代替。确实,在和A聊了一年之后,阿里发布了一个叫鲁班的自动设计产品,几乎包揽了A之前的所有工作,而且还是免费的。但是,A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原因。她当时正好赶上父亲的病,身边的人也提前给她介绍了一款保险产品。紧迫的。再加上家里小孩上幼儿园要接,老人生病。A综合考虑辞去设计师的工作,专职在家带娃,顺便卖保险。A结合我的情况,生成了一个2万元以内的保险产品,给我保险的各种信息,就是保险的部分,就是理财的部分,让我关注真正属于的部分溢价,一点也不。来骗我。A然后告诉我,如果达成一笔交易,她的佣金是多少。这么一算,只要每个月出去见几个朋友,做两笔生意,就能赶上她以前做设计师的收入了。剩下的时间,A既可以用来开发客户,也可以用来陪伴家人和孩子,最重要的是,她每天下午5点还能去幼儿园接孩子。后来我没有买她的产品。上了知乎和朋友们讨论了半天,最后还是拿不准买什么保险。不过她在介绍保险的过程中坦诚的态度让我对她所代理的产品产生了信任感,后来我又介绍了几个也想买保险的朋友给她。从设计师转型卖保险的三年里,她不断在朋友圈转发保险相关内容,但她不会打扰别人。旁白3:不想10107非要移民?最近有朋友突然丢了一份程序员的简历,让我推一下。我看到我的年龄刚好卡在了35岁,这个年龄段不是找管理职位,也不是通过猎头渠道。向上。而不久前,大厂的朋友B刚向我投诉。现在的95后毕业生生机勃勃,是加班的绝对主力军。赞成。别说35+了,30+的程序员也充满了职业焦虑。虽然新时代对研发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这种爆发式的需求并不包括那些已经或者正在逐步被机器取代的岗位,比如测试。对于B来说,疫情过后,B的团队甚至对测试岗位进行了全面优化,换成了DevOps自动化测试。“过去,专职检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岗位,但现在时代变了。”专业人士的职业发展越来越精细,行业变化太快,新的语言和技术快速迭代。专业技能岗位的人要想进一步发展,面临的竞争者很可能不是同龄人,而是95后门从更高起点进入职场。在这种激励竞争中,30+的程序员所拥有的经验无法形成技能护城河,被替代的成本很低。B自己也面临过这样的竞争压力。一年前,B从一家大厂跳槽到另一家。目标团队想使用最新的流行语言,要求B在两个月内快速掌握这门语言。这对B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挑战主要来自于他舒适区的惯性。毕竟B身边很多人都在吵着要转型,想改语言的最后也没改。就在那一瞬间,B咬牙抗拒。中年人在换档方面并不比年轻人好。除了对抗惰性,他们还得努力工作。在工作强度上,B最初会花一些时间讨论996问题,但最终在现实面前低下了头。B组每天的排班是10105,项目忙的时候是10107,周末在家工作两天是人之常情。但是B每晚12点回到家,心里总是念念有词,“这样会不会突然死掉?”项目上线的时候,在公司待到深夜两三点很正常,最惨的是第二天还要上班。一个25岁熬夜的人,第二天还能正常工作,但现在一个30+的人,熬夜后第二天就得想着怎么预防猝死。B队岗位优化后,大家都是适合的工种,HC很紧,大家都不是那么容易被替换掉的。在这种强度下,B一直觉得自己是新时代的大厂脑力劳动者,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最近,B的一位同样在大厂的程序员朋友搬到了新加坡。同样的工作内容,但节奏变慢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有了工作之外的生活。B很好奇新加坡程序员的职业生涯。朋友说我至少可以工作到42岁。对于马上就要35+的B来说,是不是想离开北京这么快的生活,去新加坡试试看,B有点准备搬家了。叙述四:在国企工作也有上限。我是一名保险经纪人。其实我在35岁之前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全裸辞职,去做一名保险经纪人。因为在我看来,卖保险等同于不花一分钱就开始了个人创业。只要方法得当,注重专业积累,个人的快速发展是可以实现的。离职卖保险之前,我在一家国企工作,收入稳定,但能清晰地看到职场的天花板。有时候升职加薪不一定靠努力就能得到。所以,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毅然决然地裸辞了。对于这个选择,我的亲朋好友都没有表示乐观。我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赢得尊重。在我看来,之所以大家认为卖保险或者做微商是low的,一部分原因是大部分人做这些事情都是基于人脉的变现。做销售十年没干过,从0资源工资到年薪100万还是有些经验的。完全不是靠自己的人脉突破的。刚开始做的时候,微信好友只有200多个。一开始并没有想过人脉变现,实现的可能性也不大。就我而言,虽然我是卖保险的,但我还是选择站着赚钱。一开始,我通过创建微信公众号、录制视频、传播相关正确的解决方案等知识输出,成功破冰。毕竟,保险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市面上的保险公司有上百家,保险种类也五花八门,如何才能买到最适合自己的呢?这就需要保险经纪人有很强的知识积累。我什至不卖力卖,也不经常骚扰我的客户。数十位优秀的朋友加入了我的团队。我们的人数不能和传统保险公司几百人的规模相比,但是人均生产能力是非常高的。巧合的是,我的团队成员都是30多岁,但不是因为年龄,而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有些是客户推荐给我的。其中,有一位全职在家的妈妈,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保险确实是一份比较合适的工作。去保险公司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想要的销售渠道数量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来找我了。;还有一个已经算是成功人士的商人。他跟人讲企业经营的风险很有说服力,签的保单金额也比较大;成功建立自己的客户资源,知识输出;我觉得卖保险不丢人,这份工作也确实让我实现了飞速的上升。当然,卖保险也是第二十八条规矩,不是每个人都卖。保险可以成功,但大多数人在尝试之后都会失败。不过,虽然谁也无法预知人生最后一份职业会是什么,但至少卖保险让我们有机会认识自己,积累人脉。我什至后悔自己出来晚了。只是奉劝大家在选择卖保险的时候要谨慎一些,因为如果你决定卖保险是为了消耗网络资源,那么当你需要其他事情帮助的时候,大家可能会选择袖手旁观。结语我们都是时代背景下的一粒沙。时代变了,需要大家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加快了。这个时候如果不能顺应趋势去改变,那么不管是什么工作都会更新迭代,淘汰那些跟不上节奏的。相反,如果不断练习新的技能,依靠工作中积累的其他优势,即使改弦易辙,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毕竟现在这个时代,赚钱才是王道。靠自己的能力去挣钱不是很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