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采用扁平化设计

时间:2023-03-15 19:13:40 科技观察

应该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熬夜看WWDC,更多的是关注iOS7部分。iOS7有的人喜欢,有的人讨厌。除了一些配色和App图标让我感觉比较粗糙,整体还是没有超出我对iOS未来发展的预测——UI会沿用WindowsPhone,功能会沿用Android。当然,现在我说这个,你可以说是事后诸葛亮。在功能方面,由于其开放性,Android在各方面的功能上发展都非常迅速。iOS如果以后要发展,必然会吸收一些Android已经具备的特殊功能。但对Metro设计语言和Holo主题的扁平化模仿却出乎很多人的意料。WindowsPhone7诞生后,扁平化的MetroDesign(现在应该叫ModernUI)带来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几乎平分秋色。后来,Google也推出了HoloThemeforAndroid,几乎所有Google的UI设计都被扁平化了。而现在,即使是拟物化设计的苹果,也把自己扁平化了。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反对意见,以至于这些IT巨头开始采用扁平化设计风格呢?在新的iOS7中确实看到了熟悉的Metro风格,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新的音乐播放器,和PC端的Zune软件非常相似,在AppStore中看到了明显的Holo风格。嗯,微博上很多人开始骂苹果抄袭,甚至有人开玩笑说IOS7的顾问是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之父)。但我不认为这是苹果缺乏技能。这就是未来的UI设计趋势,只是谁先做谁后做的问题。虽然和WP或者Android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我还是看到了苹果自己的扁平化风格。虽然不一定喜欢,但只能说苹果这次出了一个不成熟的作品。与微软的WindowsPhone和Windows8类似,在UI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首先看一下WebUI的发展历史。从web诞生到2000年前后,由于互联网发展较早,技术不够成熟,硬件也不够好。网页只是为了展示信息,甚至不是设计。随着网页标准的提高,CSS开始被广泛使用,网页设计的概念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开始热衷于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第一次自己做网页是在2003年,那时候很多网页喜欢用PS切图来制作个性化的UI效果,很多现在都被称为拟物化设计。在javascript网页特效和Flash流行之后,各种静态的高光立体效果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视觉需求,于是开始使用简单的静态交互(javascript或flash本地交互)来制作更多的模拟效果。我从那些拟物化的网页设计中了解到设计师的想法。他们想让webUI更像一个真实的东西,带来更生动的感觉。我觉得当代电脑数码设备的设计也能反映出当时的设计潮流。那时候很多电脑的设计都比较像白色家电,各种数码产品也是千奇百怪。相信那些设计师也希望消除科技产品与生活的距离感,就像现在很多人对苹果产品的感受一样。另外,那个时候无论是网页还是各种获取信息的软件,信息量和今天相比是非常少的。网页更倾向于UI带来的视觉冲击,软件的UI设计也比现在更大胆。早期的MSNExplorer浏览器?Winamp、超级解霸甚至WindowsXP都有许多不同的皮肤,主题千变万化。2005年后接触到一个叫web2.0的概念,开始带来不一样的webUI设计浪潮,开始去掉各种不必要的视觉效果,更加注重内容的呈现和交互。web2.0的概念伴随着Born的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关于web2.0,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上网不再只是去搜狐、网易、新浪看这些门户网站主动呈现给我们的新闻。作为网民,我们也开始自己生产信息。博客是一种象征性的产品。.这带来了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复杂的交互,从而改变了网页设计的方向。webUI回归到它应该做的事情,以更好的体验呈现更大的信息量,让内容展现生命力。而不是靠UI设计来压倒主机。带来更好的信息沟通现在,软件的UI设计已经开始走从复杂到简单的道路,就像webUI一样。无论是MetroDesign还是HoloTheme,他们都在努力让UI隐形或简化,而信息本身的布局可以呈现UI本身,尤其是Metro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排版的设计语言。在杂志上,Metro的设计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杂志不可能用死板、有形的框架来固定内容的位置,而是通过合理的排版,以更自然的方式呈现信息。上图是《国家地理》创刊号的排版设计。左边的排版比较传统,右边的排版是图文叠加。它们显示在网页或软件的交互UI上,也就是所谓的扁平化设计。这种设计风格可以满足在保持美观的同时传达大量信息的需要。但是就像这个杂志的页面一样,简洁的设计让文字更加突出,所以在这种设计风格中,字体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大一部分的美感都是由字体带来的。一样可以三维真实上图是YahooWeather的UI设计,也是iOS7默认的天气服务。天气信息在离用户最近的地方作为“信息交互”的一层,最下面还有一层显示天气相关的图片。这种设计与传统拟物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简化了信息的呈现或抽象,在整体上体现出比拟物更接近现实的效果。与拟物化设计相比,信息展示更直观,更生动。当信息量大时,不会有太多的视觉干扰。现在iOS上的很多软件都采用了扁平化设计。广泛的展示和应用方法。微软展示了一些面向未来的UI设计。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我看到有人提到过它。未来的交互设备可能会更加千奇百怪,交互界面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从表面上看,它就像视频中的玻璃幕墙,或者说是一面镜子,类似于我上一段提到的雅虎天气。在这个玻璃幕墙上表达的时候,只能保留“信息交互”层,而底层的图像可以是镜子反射出来的景物,或者透过玻璃本身可以看到的东西,这样交互界面就可以完全融入现实,或者更适合未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系统的设计。同时也纠正了很多人对地铁设计的误解。由于WindowsPhone和Windows8的启动界面是由方块组成的,所以很多人(以及很多为这些系统设计软件的人)认为它的设计元素只是方块,而直线实际上包含了各种设计形式。本应用采用实物图片与UI相结合的设计。627.AM的UI设计使用了不同形式的图形(实际上是带有动画效果,使用WindowsPhone的用户可以在市场上下载体验)图标设计和颜色iOS7很多人对UI配色和一些图标设计不满意。但是,WindowsPhone中也有很多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图标设计并不理想。在配色方面,如果在平面设计中使用纯色图形或线条,那么除了黑白之外,其他颜色的选择也很重要。建议不要使用太暗或反差太大的配色。下面是我使用的WindowsPhone主界面的截图。另一个是图标设计。截图中介中呈现了几种不同的图标设计。但是现在有些第三方APP也把图标设计成了官方的纯色风格,不一定能达到好的效果。图片中的电话和消息图标是官方设计的,由简单的图形组成,纯白色,在所有系统配色中的显示都比较好,但是没有明显的特点。Whatsapp的背景颜色采用磁贴的原始颜色,但图标包含其自己的固定颜色。来电通的图标与Whatsapp非常相似,但增加了一些3D效果。skype和weico的图标使用了自己的背景色。其中Flicker采用实拍照片作为封面,HTCHub采用拟物设计,因此在Metro设计上,可以将不同风格的设计搭配在一起。现在的iOS7可能有点麻烦,以后很多开发者可能不愿意把图标扁平化。UI设计简洁,内容呈现方式更多。相对而言,原生Android系统各方面的处理都介于WindowsPhone和iOS之间。做好地铁设计并不容易。微软最初设计Metro风格的初衷就是让普通的程序员做出好看的软件,或者说不好看,至少开发者不用考虑过多的UI设计。问题。但实际上,用过Windows8或WindowsPhone的用户,见过很多粗糙、设计糟糕的软件。简单的设计不一定容易做。相信从事设计行业的童鞋们应该很清楚这一点,因为很容易暴露,或者说很不协调,拟物化设计或者类似效果图比这种极简风格更难制作,但是极简风格更费力设计。现在手机上的APP主要是以iOS为基准设计的,这就导致Android上很多软件都采用了和iOS相同的设计风格,而WindowsPhone则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iOS上也看到了很多设计精良的软件,移植到WindowsPhone很粗糙,当然这应该与微软急于增加应用程序数量和缺乏严格审查有关。什么是艺术?这篇文章最初写于iOS7发布的那一天。恰好因为端午节耽搁了。但是过了两天,我在网上看到有人提到艺术这个词来描述拟物设计。看来扁平化设计是我下里巴的一员,当然网上也一直看到类似的说法,在这里顺便发表下自己的看法。首先,科技产品不应该是纯粹的艺术品。苹果曾经带来了一股潮流。正如乔布斯所说,他是一个站在科技与人文交叉点上的人。上面也谈到了扁平化设计对于信息传递的优势,我觉得也不一定会失去所谓的艺术感,关键还是在于设计。过去西方绘画的高低是看画的越写实。自照相机出现以来,抽象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直是写意的。我画了几年水墨画。写意的概念也有些情绪化,我觉得这应该算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