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HUAWEI WATCH深度评测漂亮

时间:2024-05-22 19:59:29 科技赋能

智能手环市场蓬勃发展,运动检测成为捕捉手腕的新兴点;智能手表市场可谓百花齐放,既有充满“苹果味”的Apple Watch,又有老摩托车Moto,各有特色、独树一帜。

与智能手环相比,智能手表更能吸引市场关注,受到消费者追捧。

智能手表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年初,HUAWEI WATCH推出,但由于谷歌服务的原因,并未在中国推出;年底,HUAWEI WATCH在中国正式发布。

过去的一年,HUAWEI WATCH受到了业内人士和消费者的高度关注,也需要深度评测的认真解读。

手腕上的生活有多精彩?体验型号:HUAWEI WATCH 曜石黑平皮表带 系统版本:Andriod Wear 1.3.0。

在智能手表的早期阶段,各大厂商推出的产品很少能够俘获用户的心,很难引起市场的兴趣。

专注于。

“经典”需要经受时间的考验,也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数据告诉我们,“先手表,后智能”是智能手表的发展趋势。

HUAWEI WATCH之所以受到市场广泛关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出色的产品设计。

它或许是最美丽、最精致的智能手表。

▲HUAWEI WATCH 手表包装实战体验 人靠衣装,马靠马鞍。

在消费品市场,产品包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品的定位。

近年来,几乎所有消费电子产品都在追求简洁的产品包装设计,大多数智能手表也是如此。

然而,当你拿到HUAWEI WATCH时,很难相信盒子里装的是一块智能手表。

它更像是一款奢华精致的传统腕表。

HUAWEI WATCH的经典现已“开启”! ▲ HUAWEI WATCH 包装 HUAWEI WATCH 的外盒采用纸板制成,以线条字体简洁地写着华为 LOGO 和产品名称。

凹印的金色logo在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尽显高贵,同时,底部的盒子上有产品的基本信息。

如果说外盒为HUAWEI WATCH提供了基本的产品保护和包装,那么内盒才是其真正精致的设计。

与大多数传统手表一样,HUAWEI WATCH 采用棕色皮革包装盒。

得益于出色的铰链设计,开启过程中阻尼感极佳。

▲ HUAWEI WATCH 盒子被打开。

在米白色内饰的映衬下,HUAWEI WATCH以完美的姿态呈现,呼应了“TIMELESS DESIGN,SMART Within”的SLOGAN。

▲ HUAWEI WATCH 产品包装清单 借助上层两侧的手柄支柱,取出手表部分后,可以看到 HUAWEI WATCH 的其他配件,包括:电源适配器、充电底座、产品说明书、保修卡、VIP服务卡。

这就是与传统手表的不同之处——充电。

总体来说,HUAWEI WATCH的产品包装非常用心,让它不像是一款冰冷的科技产品。

整个开箱过程可谓舒适又愉悦,体验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细节。

此外,HUAWEI WATCH还让笔者发现,华为所有产品的包装设计语言正在逐渐趋于一致。

  谈手表设计,就必须谈外观。

手腕上的手表是价值观的象征和传递。

对于HUAWEI WATCH来说,它有着几乎是传统手表的经典造型,令人瞩目。

▲ HUAWEI WATCH 提供五种款式可供选择    圆形表盘 “只有圆形才能真正体现时间循环甚至无限的特性。

”作为一款智能手表,它是圆形的,圆润优雅的造型无疑符合大势所趋。

大多数人的审美会比同面积的方形表盘更舒服。

另外,相比Moto,无影设计也让它更加完整,在外观上也没有什么缺陷。

▲ Apple Watch、Moto、HUAWEI WATCH 表盘设计对比 ▲ HUAWEI WATCH 拆解图 表盘设计为圆形,这意味着在工业生产领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有屏幕都需要电路驱动器。

驱动IC采用FPC与屏幕连接。

HUAWEI WATCH将屏幕做了圆形处理,并创新地将FPC与屏幕连接的区域安排在手表表耳内,使其无阴影,屏占比高达72%。

与Moto相比,HUAWEI WATCH失去了月牙阴影,也失去了光线传感器。

同时,也造成了两款腕表表耳样式的差异。

表冠设计▲凭借HUAWEI WATCH表冠的1.4英寸(AA区域)显示区域,交互性显得尤为重要。

除了触摸操作外,表冠作为HUAWEI WATCH上唯一的物理按钮,不再具备传统手表上调节时间的功能。

它具有多种冲压操作。

单击唤醒屏幕,双击进入睡眠状态,三击唤醒屏幕。

它会立即调亮屏幕亮度并维持5秒。

按住可打开电源/功能菜单。

值得一提的是,HUAWEI WATCH的表冠设计在两点钟位置,更适合用食指按压和频繁操作,不会伤害手腕。

▲ 智能手表表冠操作功能表冠是智能手表上比较快捷的交互手段,其功能设置也体现了一个产品想要给用户带来的体验。

可以看到,HUAWEI WATCH提供了“系统设置级别”功能,而Apple Watch的表冠则支持按压和滚动操作。

与侧边按钮相结合,可以为用户带来如 Siri、Apple Pay 等快捷的“生活服务级”。

操作。

  整体质感▲HUAWEI WATCH 在本次公测中,笔者拿到的是曜石黑平尾真皮表带款,属于动感系列。

皮质表带软硬适中。

冷锻不锈钢材质的黑色表壳避免了常见的抛光表壳。

与其他款式相比,曜石黑腕表的表圈上有凹刻线条,更加醒目。

佩戴体验总体来说非常好。

与Moto和Ticwatch相比,HUAWEI WATCH的屏幕采用凹面设计,过渡平滑,这是我主观上比较喜欢的。

此外,HUAWEI WATCH的底盖配备了心率传感器和磁性充电触点,这也是与传统手表最大的区别之一。

表盘多样 ▲ HUAWEI WATCH 表盘多样化 HUAWEI WATCH 内置了 40 多种不同风格的表盘,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需求。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表盘,显示时间、日期、运动量、卡路里、电量、气压等信息。

此外,目前您还可以通过WearADay、Fantasy Dial、Tick Dial、Artifact Dial获取更多种类的第三方表盘,包括百达翡丽、江诗丹顿、劳力士、天梭等名表的经典表盘。

可以通过长按表盘或手机APP来更改表盘。

在笔者半个月的体验中,我经常更换表盘,非常有趣。

借助第三方APP,还可以实现表盘的自由设计。

横向看每个表盘,官方表盘更加精致耐用。

采用基于路灯算法的阴影处理,细节丰富,也更省电。

第三方表盘虽然有很多精美的设计,但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在处理各种表盘方面,HUAWEI WATCH 和大多数 Andriod Wear 一样,为用户提供了完全设计的表盘样式。

用户需要的是切换。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圆形的表盘下,用户的每一个表盘都精致而有特色,所适应的场景也非常清晰。

对于Apple Watch,用户通过Force Touch选择表盘样式,然后使用Digital Crown自由选择表盘上呈现的信息。

可以看到,在表盘处理方面,HUAWEI WATCH主打“手表”,而Apple Watch则主打“智能”。

屏幕呈现▲HUAWEI WATCH的屏幕是用来观看的,所以智能手表的屏幕非常重要。

HUAWEI WATCH采用1.4英寸(AA面积)AMOLED圆屏,分辨率最高,像素密度达到PPI,高对比度0:1,屏占比72%。

参数非常好看。

在实际评测中,与我手中的Moto 2相比,这块屏幕确实非常好看。

在日常使用中,由于AMOLED屏幕的自发光特性,黑色显示非常纯净,因此看起来更加自然真实,而Moto的LCD屏幕则具有更强的“屏幕显示感”。

从清晰度上来说,这块PPI屏幕在Android Wear中确实是出类拔萃的,表盘显示也更加细腻。

当然,屏幕毕竟是圆的。

当屏幕边缘为白色或其他亮色时,肉眼仍可见锯齿状边缘和折射,但比其竞争对手 Moto 更好。

AMOLED屏幕的使用对于电池容量有限的智能手表来说非常重要。

与LCD相比,由于它不需要BLU(背光单元)而是自发光,因此单个像素在显示黑色时不起作用。

此时功耗较低,看上去并不“灰色”。

除了其在Andriod Wear中独一无二的高分辨率之外,HUAWEI WATCH也是首款采用蓝宝石屏幕的Andriod智能手表。

这不仅是对传统高端腕表材质的传承,同时也保证了其在日常使用中免受灰尘和石头划痕的影响。

看看手表的细节。

手表讲究做工精细。

对于一款智能手表来说,平衡传统与科技的细节尤为重要。

作为手表个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UAWEI WATCH在表带更换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通过转动手柄即可轻松更换表带,并且还兼容市售的18毫米表带。

▲表盘设计采用“路灯算法”。

如果你静静观察HUAWEI WATCH指针的轮回,你会发现表盘设计的微妙细节。

手在不同位置的影子是不同的,更接近实际情况。

这是使用“路灯算法”绘制的结果。

将“光源”设置在12点钟方向,使阴影区域渐变。

HUAWEI WATCH采用AMOLED屏幕,因此显示屏存在烧屏现象,尤其是在显示表盘等图案基本不变的内容时,需要防止。

为此,在实际使用中,可以发现表盘位置每隔一定的间隔就会有轻微的移动,这样可以防止相同的亮色在同一位置连续出现。

使用智能手表报时时,屏幕亮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体验。

HUAWEI WATCH光线传感器缺失后该如何解决? HUAWEI WATCH提供五种亮度级别,用户需要手动设置。

连续点击HUAWEI WATCH表冠三下即可瞬间将屏幕亮度调至最大,更好解决了阳光下看不清手表的问题。

硬件配置 HUAWEI WATCH 采用了 1.2GHz 高通 Snapdragon(APQ)CPU、M RAM 4GB ROM 组合,这基本上是目前 Android Wear 的标准配置。

搭载Android Wear中文版操作系统,支持IP67防水/防尘级别。

它配备了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气压传感器、心率传感器、麦克风和扬声器。

麦克风和扬声器位于底盖两侧靠近凸耳的位置。

Andriod Wear中文版系统 HUAWEI WATCH搭载Android Wear中文版操作系统,需要连接手机使用。

国行版本支持与运行Android 4.3及以上版本的手机和平板电脑配对。

打开手机后,按照表盘上的提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安装Android Wear中国版,打开蓝牙,在Android Wear中国版APP界面输入配对码即可完成连接。

▲ Android Wear 系统菜单 说到Android Wear 系统本身,可以分为三个维度,一是系统工具,二是系统通知,三是系统交互。

系统工具主要有手电筒、秒表、定时器、闹钟、手电筒、音乐等。

这些应用程序保持与原生Android应用程序相同的设计风格和颜色,并且更易于使用。

其中,“音乐”是通过手表控制手机上音乐的播放,暂时无法直接在手表上播放。

这些系统级的小玩意可以看作是移动版的缩小版。

遥控摄影等“机台互联”的小玩意。

在可穿戴场景中独立运行的小工具可能是用户更贴心的需求。

系统通知方面,连接手机后,您可以接受手机上的任何通知,并管理手机上各个应用程序的通知权限。

通知界面的背景色是APP的主色调,保证整体风格统一,不混乱。

当手表连接到 Android 5.x 手机时,还可以在手表下拉菜单中管理通知优先级。

与手机通知不同,智能手表的每一次振动提醒都是与手腕紧密接触,因此振动的频率和程度将直接影响用户体验。

遗憾的是,HUAWEI WATCH 并没有让笔者满意。

它给手腕的感觉是“简单粗暴”的嗡嗡声,非常突兀,不具备 Apple Watch 上 Taptic Engine 的舒适感。

在系统交互方面,作为一款腕上产品,HUAWEI WATCH不仅支持触摸操作,还支持翻转手腕查看通知。

实际使用中,感觉“吃力不讨好”。

▲ 在 HUAWEI WATCH 应用商店中,目前支持中国版 Android Wear 的应用屈指可数,你无法在手表上做你想做的事情。

系统是产品的灵魂。

目前的Android Wear中文版操作系统就像一个粗心的“孩子”。

如果谷歌没有暂时填补国内市场,刚登陆国外的它未来的增长还需要大量的能量。

调理。

搭载Android Wear的HUAWEI WATCH的定位不应只是作为手机的配件,而是一个可以实现数据整合的平台。

**试用期间,Android Wear版本从1.3.0更新。

到1.3.0.,重点是优化和修复。

Android Wear 1.4的中国版还没有到来。

 社交服务网络社交▲微信抢红包说到社交,互联网时代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微信和QQ。

智能手表对这两款APP支持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款设备社交服务的优秀程度。

下。

目前,HUAWEI WATCH支持微信和QQ聊天版本。

当用户收到微信消息通知时,可以通过向左滑动进行回复消息、消息请勿打扰、屏蔽应用等操作。

回复消息类型方面,支持语音、文本(语音转换)、表情符号,其中表情符号可以选择发送“心跳”。

另外,体验期恰逢微信版本更新,新增“抢红包”功能。

收到红包后,可以直接在手表上打开。

在线社交服务是笔者体验过程中被“谈论”最多的功能,可以说是智能手表的功能之一。

微信以简单的沟通赢得用户。

这种通讯方式基本上完全搬到手腕上之后,整体的体验是“被动”的。

消息推送令人满意。

在连接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上所有信息都可以推送到手表上,不会泄露。

在消息过滤方面,确实省去了我频繁拿起手机的麻烦。

对于不是很重要的信息,我可以扫描它。

不过,手表上可以同时实现简单的回复。

▲ 作为可穿戴设备,微信通讯方式只是手机的第二个通知栏?经过长期的使用,笔者对HUAWEI WATCH的粘性还没有深入建立。

受当前Android Wear版本限制,HUAWEI WATCH虽然内置扬声器,但无法外接扩音,因此无法直接在手表上收听收到的语音消息。

回复消息时,直接语音回复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而语音转文字输入受环境影响较大。

这种消息推送和消息处理的分离导致了手腕上极其轻量的信息处理。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Android Wear中文版的生态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华为等硬件厂商需要改进产品并提供更好的交互质量,而腾讯等软件厂商则需要在更大的生态系统背景下深化用户体验。

熟悉用户习惯,实现APP与硬件的完美融合。

电话短信 ▲ 来电和短信通知 在HUAWEI WATCH上,您可以接收短信并查看详情,但不能回复,包括语音转文字输入;对于来电,您可以在手机上拒接并查看未接来电,但目前无法转接。

手表直接接听电话。

此外,用户可以通过手表上的语音命令直接呼叫联系人和发送消息(但他们无法回复消息,这是什么鬼?!)。

根据余承东在发布会上的介绍,并询问客服后得知,版本更新至Android Wear 1.4后,将启用手表通话功能。

  生活服务生活助手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HUAWEI WATCH的生活服务基本围绕此展开。

询问生活服务,只需说一声“你好,Android”,基于出门问问的语音搜索服务就会给你答案。

目前,HUAWEI WATCH可以提供查找餐厅、电影院、预订火车票、机票、查看酒店等服务。

这些服务不需要本地安装APP,都是基于出门问问集成的云服务。

实际体验中,这些服务可以提供基本的时间、位置、电话号码、草图等信息,对于简单的手腕访问来说已经足够了。

▲出门问问语音服务体验 在所有的生活服务中,与用户互动最多的就是导航服务。

目前,HUAWEI WATCH支持搜狗地图和百度地图。

在基本导航方面,两款地图在HUAWEI WATCH上的表现都还算可以。

两者都需要利用手机的GPS进行定位。

实际步行导航引导清晰,路线引导清晰。

在基于地图的生活服务方面,百度地图将具有明显优势。

在HUAWEI WATCH上,您可以呼叫Uber并为您代驾,包括餐厅、酒店、加油站、ATM、公交车站等。

▲ 使用HUAWEI WATCH进行导航和离线支付。

通过智能手表进行线下支付一定是最便捷的移动支付。

HUAWEI WATCH是首款支持支付宝离线支付的Android智能手表。

绑定支付宝账户后,我们可以在手表上查看支付条码和二维码,扫码直接在商店支付。

在体验过程中,离线支付功能是笔者外出时使用最多的功能。

在支持支付宝付款的商店支付非常方便。

 ▲ 在支付宝离线支付安全方面,首先,手表上的支付码是实时更新的;其次,当手表丢失后,只要尽快在手机上解绑手表,手表上的支付码就会被扫描到。

会提示已经过期了。

健康服务HUAWEI WATCH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心率检测传感器、气压传感器。

这些硬件结合手表自带的APP,可以实现运动检测和心率监测。

笔者从运动数据采集、数据准确性、数据参考价值三个方面来评价HUAWEI WATCH。

▲ 运动检测 ▲ 心率检测   运动数据获取 HUAWEI WATCH 随时监测的身体数据只是“步数”,根据设定的体重等数据计算卡路里消耗。

对于心率数据,需要手动打开“心率”应用程序进行检测。

大约需要 10 秒才能检测到身体何时相对静止。

HUAWEI WATCH 上有两款运动类应用。

一是“活动记录”,用于查看自己的运动状态;另一种是“运动”,在设定时间或卡路里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与Moto相比,HUAWEI WATCH的功能稍显不足,而Moto Body提供的运动服务则更加齐全。

数据准确性在收集人类健康数据时,准确性是最重要的。

在体验过程中,笔者对步数和心率检测进行了多次测试,得到了以下数据:与小米手环、Misfit、Moto相比,步数检测情况基本一致,可以作为日常参考。

心率检测对用户的姿势和状态要求较高。

我手上的Moto 2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心率传感器 HUAWEI WATCH的心率传感器采用“光电体积描记法”来收集心率数据。

这项技术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原理: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胡萝卜素、胆红素和血小板对绿光的吸收特别敏感。

HUAWEI WATCH采用绿色LED灯和光敏光电二极管,随时检测流经手腕的血流量。

当测试对象的心脏跳动时,手腕上的血管会流过更多的血液,吸收的绿光量也会更大。

反之,反射回来的就少;在心跳之间,血流量减少,产生绿光。

对光的吸收也会减少,相反,会返回更多。

发射回来的光被转换成信号,然后计算心率。

上述原理也是Apple Watch等主流智能手表所采用的心率监测方案。

测量过程中,手臂的微动、汗液等都是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噪声,因此检测对客观环境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由于检测是基于将10s的信号转换为标准心率显示,即1分钟的值,因此运动时心率的变化在连续测量后每个采样数据都会出现较大偏差。

  数据参考价值 对于HUAWEI WATCH采集的数据,用户可以在手表上查看最近7天的运动状态,将步数信息同步到华为穿戴,并分享到微信运动,参与好友的步数PK。

由于检测原理的限制,我们无法在运动过程中随时查看自己的心率数据,甚至无法通过用户即时的主观判断来调整自己的运动条件。

在这一点上,它显然还远远落后于Apple Watch和Moto Sport。

它们可以进行定期心率检测,让用户随时了解自己的心率状态。

与智能手环产品相比,HUAWEI WATCH 收集的运动数据较少。

就数据更重要的价值而言,我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让生活变得智慧,智能手表应该实现运动和健康方面的监测、分析和建议三位一体。

可穿戴产品应该实时给用户提供建议。

这就是产品服务于人的最终状态。

最后,HUAWEI WATCH支持IP67防水防尘,可以提供日常防护。

但由于产品本身并不定位于运动,所以笔者建议不要佩戴去游泳、洗澡等。

在运动时的佩戴体验方面,与同类产品相比,无论是哪个版本的HUAWEI WATCH,手腕的感觉运动时佩戴总是不太好,主要是表带受出汗影响,而且没有氟橡胶。

那种亲肤的感觉。

希望华为在市场策略允许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运动健康功能,适时推出Sport版。

电池续航充电续航是目前影响可穿戴设备佩戴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HUAWEI WATCH 内置 mAh 锂电池。

由于它采用了AMOLED屏幕,所以在与我手上的Moto 2代(42mm型号,均为mA)的对比测试中表现更好。

正常使用情况下,前者比后者续航时间长半天。

使用时间,当然睡觉时要完全关闭表盘。

HUAWEI WATCH通过接触式充电,而不是Moto和Apple Watch的无线充电方式。

这种充电方式一开始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底座触点无法立即安装到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技巧摸索,关键是不要用手干扰底座,而是直接用手表靠近底座,让它粘起来。

另外,夜间充电时,不能像“夜钟”一样放在床边。

难能可贵的是,在实际测试中,从0-%充电需要90分钟,这比Moto和Apple Watch要好得多。

稳定性与兼容性测试 目前,智能手表的大部分功能仍然无法脱离手机使用。

在大多数场景下,手表作为手机的第二屏幕,因此其与手机连接的稳定性非常重要。

华为手表支持蓝牙4.1。

我测试的手机使用Moto X Style(蓝牙4.1)。

体验中,两者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下可以稳定连接。

但当信号较弱时,消息的接收会出现延迟或遗漏的情况。

在横向对比测试中,笔者选择了第二代Moto(蓝牙4.0),其性能比HUAWEI WATCH要差一些。

HUAWEI WATCH和Moto的测试结果为单机多次测试的综合结果,仅供参考,不排除个体差异。

HUAWEI WATCH中文版支持Android 4.3及以上设备。

笔者测试过Moto X Style、魅族MX5、小米4、三星S6等设备,兼容性令人满意,即使是高度定制的国产ROM。

不过需要注意添加白名单,防止Andriod Wear进程被杀。

对于国行版本中没有明确标明的iOS平台,笔者选择了iPhone 6s(iOS9.2)进行连接测试。

连接可以成功,但各种功能受到很大限制。

此时手表只是一个通知中心,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目前可穿戴产品最大的问题是很难真正吸引用户。

经过大约20天的体验,相比Moto,HUAWEI WATCH对我来说更具吸引力。

主要原因并不是它的功能有多丰富。

,而是因为HUAWEI WATCH手表本身。

在ZELAER可穿戴设备的Shawn Talk中,自如先生曾说过:当一款智能手表剥离了所有智能功能,而你仍然愿意佩戴它时,锦上添花就有意义了。

经过三个星期的相处,智能设备HUAWEI WATCH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我也愿意戴着它出现。

HUAWEI WATCH有多种表盘可供选择,可以随意更换。

总有一款适合你的生活,并且可以随时调整,满足你不同的喜好,让生活变得有趣。

尽管HUAWEI WATCH在微信消息处理方面还需要改进,但它是一个很好的“过滤器”,让我的工作和生活井然有序,让我能够专注于手头的事情。

在HUAWEI WATCH上花钱变得更方便,消费更顺畅。

作为华为首款智能手表,也是国内第二款搭载中国版Andriod Wear的产品。

HUAWEI WATCH的“手表”非常好,设计精美,戴在手腕上没有任何不适感。

AMOLED屏幕和蓝宝石镜面的加持也让它更清晰、更耐刮; “内部”的亮点也被照亮。

在用户生活方面,笔者认为线下支付功能正在创造需求;续航表现虽然没有解决痛点,但已经相对缓解;而地图导航则解决了痒点。

在审视HUAWEI WATCH的功能细节时,总有让人不爽的地方。

这一部分是受到国内环境的限制,一部分是华为自身服务的缺失。

目前第三方应用的极度缺乏,让HUAWEI WATCH的可玩性大大降低;通讯、社交功能不完善,无法建立深度的用户粘性;运动和健康功能没有完整的监测和反馈系统,更像是一个独立的手表。

模块没有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

奢侈手表有一条非常形象的法则,叫做“一分钱一分货,百分之十得两分钱”。

HUAWEI WATCH的起售价显然是为了追求高毛利。

它不是一款只收集数据、堆叠功能的79/89/99元产品。

价格的另外八分钱,就是需要给用户带来的“平台”。

以及这个平台上其他领域的服务。

硬件出身的华为,让第一代HUAWEI WATCH成为了不错的产品,但平台和服务是其目前最缺乏的。

未来,华为应该与谷歌联手,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硬件潜力,连接智能手表各个器官之间的血管,让其活起来,打造出新的智能手表。

下一代HUAWEI WATCH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