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深度剖析可穿戴健康医疗行业

时间:2024-05-22 19:38:57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发展元年已经到来”。

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单日强告诉财新记者。

放置在便携式手环、手表、眼镜或戒指上的芯片可以测量并记录您的所有健康数据,例如运动量、睡眠深度、血糖、血压、体检结果、治疗效果等,并传输到后台为您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该芯片是可穿戴设备的核心。

芯片背后是一个系统,通过软件支撑、数据交互、云端交互,实现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往更多与医院、疾病等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可穿戴设备正逐渐走近寻常百姓家。

继史蒂夫·乔布斯之后,苹果现任掌门人库克终于推出了他的第一款“革命性”产品——Apple Watch。

针对运动需求,预计推出单价数美元的该系列Apple Watch将推出两个新应用:健身和锻炼。

库克表示,这些将改变人们锻炼的方式,比如设置锻炼类型、设定目标和记录数据。

记录心跳、测量卡路里消耗、运动时间和距离等。

“水果迷”一如既往地流行,很可能会改变百花齐放的可穿戴领域的格局。

在中国,就在一个多月前,中国移动设备公司小米发布了一款价格低至79元的智能健康手环,已经打响了价格战。

可穿戴设备被业界称为继电视、PC、手机之后的“第四屏幕”。

据知名科技博客网站BusinessInsider市场研究部门BI预测,全球可穿戴设备每年出货量将达到2.6亿台;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每年将达到1亿美元。

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预测,2018年全球手环销量将达到10,000个,明年这一销量将增至10,000个。

2019年销量有望突破1万辆,全球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亿美元。

据专门研究互联网等领域的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相关数据显示,预计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预计2020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6.1亿元;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9000万元。

在全球范围内,谷歌、苹果、三星等各大科技厂商都提前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做出了布局。

在中国,百度、华为、TCL、小米等企业也走在了前面,它们大有掀起可穿戴设备革命的势头。

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科技和医疗器械领域重塑产业格局的重要机遇。

还有观点认为,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和利用系统将为我国缺失已久的家庭医生体系的建立提供技术基础,并有机会成为薄弱的基层医疗的有益补充。

系统,从而促进医疗信息化。

在个人和医院之间受欢迎。

可穿戴技术和设备也给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带来挑战。

医疗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包括诊断、监测、治疗、给药等都有可能全面实现智能化。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大数据等新技术可能彻底颠覆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治疗的商业模式。

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可穿戴设备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问题”仍是重要瓶颈。

硬件设备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平台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可靠性都受到质疑。

  可穿戴设备的类型不断变化,众多厂商竞相推出新产品。

腕带是可穿戴设备中最受欢迎、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各大厂商都在重点推出新产品,包括著名蓝牙耳机和扬声器制造商Jawbone推出的腕带设备、华为的荣耀手环、OPPO的O-Band、TCL的BoomBand、索尼的SmartBand、小米的Ring、奇虎的儿童智能手环等,以及小公司推出的类似产品不计其数。

手表被认为是可穿戴设备中最智能的产品。

中兴有GrandWatch;索尼推出智能手表;三星推出了五款智能手表,还有在旧金山推出的Simband健康手表,据说可以用来收集心跳频率、心率变异性、体表温度等,被描述为可穿戴的新模块健康设备平台。

“颠覆性垄断” 苹果Apple Watch定位为“全方位健康和运动追踪设备”,支持通话、短信语音回复、连接汽车、天气、航班信息、地图导航、音乐播放、心跳测量。

、计步等数十种功能,分为普通、运动、定制三大系列。

苹果还声称正在开发通过分析汗液来测量血糖的能力。

与此同时,有消息传出,谷歌已与制药公司诺华公司达成协议,探索使用隐形眼镜监测泪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医疗可穿戴设备是最成熟的分支,可以追溯到起搏器、心脏支架等。

传统医疗器械行业的巨头,如保利特、大卫医疗、九安医疗等都在积极试水。

例如,九安医疗开发了与微信连接的智能血压计,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开发了与手机配合使用的血糖仪,两者都在资本市场上受到欢迎。

今年3月,移动健康初创公司“37健康”获得数千万元首轮融资。

主要与多家血压计厂商合作开发血压管家APP。

但即便是 Apple Watch 仍被认为缺乏智能手机独有的功能。

无论是三星还是索尼,推出的智能手表基本定位为智能手机的辅助配件。

东软熙康今年以来也逐步推出了智能手表产品。

不过,单日强表示,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一块小屏幕上,视觉体验和交互能力受到很大限制。

手表动力技术的突破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Jawbone腕带于2016年推出后,因电池存储问题而受到消费者和各界媒体的批评,以至于该公司不得不在发布一个月后下架该产品,并向所有购买者提供无条件退款服务。

此后发布了更新版本。

  专业瓶颈中一个有趣的矛盾是,几乎所有制造商都强调自己的产品采集数据的极高准确性,但同时,几乎所有制造商都一致认为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准确性是最大的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环厂商操作人员表示,可穿戴设备需要集成多种传感器,包括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环境温度传感器等。

如果设备与人体有一定距离,难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现在所有的制造商都说别人的不准确,自己的才是准确的。

”移动智能外设应用开发商宾科普瑞科技负责人也向财新记者表示,移动医疗领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时机尚未成熟。

传感器受环境影响较大,测量误差较大。

,瓶颈依然是技术。

科技公司推出的手环设备大多主打健康理念。

“功能主要集中在定位、通讯提醒、计步、睡眠监测等方面,面向健康、时尚人群,对产品的医疗精准性、专业性要求很低,而且有更多炫酷的成分。

”一位医疗专业可穿戴设备部门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手环行业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精准定位和深度发展。

即使对于“大”制造商来说,其产品收集的数据的准确性也受到质疑。

TCL可穿戴设备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手机厂商纷纷进入智能可穿戴领域,小公司不断聚集。

但很多产品不合格,用户体验不好,粘性不强。

手链出现降价促销现象。

“37健康”的主要投资人丙红资本合伙人周云告诉财新记者,丙红资本在选择投资标的时,医疗专业度是主要门槛。

必须分析解决的问题类型,是否取得医疗器械合格证,背后是否有医生团队服务将是门槛高的主要标志。

行业标准等相应监管规则尚属空白。

“医疗可穿戴设备的主要销售渠道仍然是医院。

目前,健康和医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为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严格来说,医疗可穿戴设备仍然是一个相对模糊的领域。

”一位人士表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

可穿戴行业投资者对财新记者表示,未来市场将逐步明确区分医疗可穿戴设备,要求更高的设计专业性、更严格的监管审批、对准确性和安全性有特殊要求。

标准。

九安医疗可穿戴设备负责人告诉财新记者,该行业目前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也没有相关的认证和检测。

对于可穿戴设备而言,“水比较混”。

以美国为借鉴,今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移动医疗应用监管指南,将医疗器械配件APP、移动平台医疗器械及APP列为重点监管项目。

国家药监局相关人士对财新记者表示,可穿戴设备等移动医疗器械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和通用平台,标准制定和监管测试还需要时间。

  平台搭建之战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他们不需要添加额外的设备就能知道自己跑了多远、出汗了多少、睡了多少深度。

“他们最需要知道的是我应该做什么才能变得更健康,所以解决方案是关键。

”乐语通信执行总裁赵健告诉财新记者。

在赵健看来,可穿戴硬件只是完成了整个庞大系统的基础——数据采集的过程。

数据的传输和处理必须经过“最后一公里”平台,才能产生真正最具增值的后端服务。

但与此同时,平台也成为第二个“坎”。

早在2008年,谷歌就推出了Google Health健康服务。

“服务”仅三年后,谷歌就表示“用户的使用次数有限”,最终将其关闭。

《华尔街日报》有报道称,Google Health项目的用户表示,Google Health获取数据非常困难,很难激励人们继续更新。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的最大价值将体现在大数据和健康管理上,相关数据分析服务商前景广阔。

但现阶段,由于不同品牌智能硬件设备采集的数据不一致,且样本量不足,尚无法进行真正的大数据分析,这将对口碑推广和推广产生影响。

产品的开发。

赵健认为,可穿戴商用设备不会仅仅停留在硬件上。

达到一定的用户规模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实现流量变现是最终目标,而后端平台则是最大的商业蓝海。

国外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智能健康平台,如三星为自家可穿戴设备量身定制的Sami健康数据平台,谷歌与华硕、HTC、LG、摩托罗拉、英特尔等合作的Android Wear,苹果的健康管理应用Health等国内的各种平台也迅速上线,主要是可穿戴设备厂商自建的平台,还有百度的dulife平台、乐语通讯的云平台等。

今年3月,乐语通讯推出了专注于移动的“妙”品牌。

健康理念。

用户选择移动通讯号码卡后,“妙健康平台”将利用SIM卡将分散在各个设备终端的数据“聚合到统一的‘云平台’上,实现运动、体重等数据的跨平台共享”。

、血压和血糖。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整合在一起。

我们不需要购买体重秤软件或血压计软件。

我们希望整合消费者数据。

”赵健表示,平台建设的投入极高。

“如果硬件厂商投资几千万元,那么平台投资就上亿元,规模是百度一直计划利用“云”平台实现产业整合。

百度告诉财新记者,百度正在推广“小度”等智能硬件,打造dulife可穿戴设备品牌,并创建“百度云创新实验室”同时,三管齐下。

无论是TCL推出的智能手环、PICOOC的拉丁智能体重秤,还是木木健康的血压计,百度都希望支持使用统一百度账号系统的新设备,并与百度打通云产品规格。

互联网巨头百度将大数据和云视为未来的制胜武器。

百度对财新记者表示,云处理和计算能力以及互联网商业模式是百度的优势。

百度开放云积累了一支技术能力超强、系统成熟的团队。

可穿戴设备需要依赖“云能力”。

百度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流量优势将精准引导合作伙伴线上推广和销售。

大数据、云是各平台运营商使用的高频词,但至于具体的应用和算法,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行业共识。

“简单来说,使用手环的用户越多,收集的数据就越多,算法就越准确,但目前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实现大规模销售。

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夏永峰告诉财新记者,大数据和云常常被形容为先进、神秘,但实际上,国内能够真正有效利用云和大数据技术的企业很少。

“大部分还停留在概念上,Hype只是收集和列出数据,但没有形成成熟的分析处理体系。

”即使拥有成熟的数据处理能力,制定解决方案的关键仍然是强大的医疗专业团队的支持。

赵健认为,乐语的优势在于技术和通讯。

乐语只是一个平台。

谁能整合医生资源?乐语平台通过机构间资源整合,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东软熙康认为,其优势在于医院和医生资源。

他们尝试使用自己的硬件和软件来构建和扩展一个封闭的平台。

健康管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目前已与北京同仁医院、天津人民医院、沉阳盛京医院等合作,在全国建立了10余家健康管理中心,并通过远程医疗服务和平台实现数据化。

从个人到医院。

“我们可以做个人健康档案、体检数据分析报告、健康促进方案、健康社区和健康教育等。

我们的可穿戴设备是入口,真正有价值的服务是平台和解决方案。

” ”但日强说。

在服务不到一年的商机里,很多知名手环的价格已经从几千元降到了几百元。

今年7月,小米推出了79元的“白菜价”手环。

毛创下一小时售空记录,这也标志着可穿戴设备低价战正式打响,两天后,原价99元的第二代Bong智能手环上市了,引起舆论哗然的记者直言,79元几乎是小米手环的成本。

赵健认为,随着硬件销售迅速走向低价竞争,各大厂商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管理就是随时收集,随时干预。

“靠腕带赚钱,没什么意思。

关键是形成健康管理闭环。

闭环中的商业模式可以向多个方向发散。

个人消费者、政府机构、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制药公司、保险公司等都有待发展。

金矿。

“乐鱼就是包装和销售解决方案。

”比如,如果你通过智能设备收集信息,每周花费50元左右,就可以购买专属医生为你量身定制的健康计划。

我们的关怀服务每月收费10元,您可以了解父母的基本健康状况。

我们还计划做体检记录,可以和保险公司合作,包括提供附近医院的分流、硬件设备共享等。

”赵健说。

中兴合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刘明宇也认为,移动医疗产业链参与者众多。

能否涌现优秀的智能硬件产品和数据集成平台,并通过数据反馈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医生建议,都将形成。

产业链闭环的必要因素。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青少年、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运动人群将是移动医疗灵活需求的三大服务群体。

医疗资源仍将是核心资源,移动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

”比移动健康更好的立足点。

”在美国,监管机构已经意识到可穿戴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可观。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允许两种运动记录手表(MotionWatch 和 Pro-Diary)用于临床试验。

这是继WellDoc通过移动应用程序监测糖尿病患者的项目成为政府补贴项目后,可穿戴技术的又一个例子。

政府补贴项目。

“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促使制药公司从基于产品的生产模式向用户服务模式转变。

”九安医疗可穿戴设备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5月,医康全资子公司九安iHealth宣布与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合作。

iHealth发布两款产品:可穿戴式血氧监测仪和可穿戴式单导心电图仪,涵盖血压、血糖、体重、胎心率等体征。

未来可能涉足呼吸、生化诊断等领域。

iHealth负责收集65岁以上美国人的健康数据,然后将相关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

在美国,一些移动医疗的成功案例是由Unitedhealth Group等商业保险机构和Verizon等电信运营商巨头付费的。

“虽然中美医疗体系存在较大差异,中国商业医疗保险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未来仍有很大合作空间。

”九安医疗可穿戴设备部门负责人表示。

“可穿戴设备只是我们的入口,后端的整个健康管理系统更重要。

”单日强介绍,东软熙康已建立了覆盖海南100多个村庄的健康管理网络,在成都、佛山、沉阳设有办事处,无锡、徐州等城市也在推广健康管理模式。

同时,东软熙康还与盛京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南医院等合作,建立了健康管理中心。

最大的障碍在于公立医院的人员垄断和信息垄断。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医生不被允许多地执业。

没有专业的医生团队,就不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可穿戴设备也永远无法变得专业、精准。

同时,电子处方、健康档案、医疗信息始终控制在公立医院内部,用户档案难以建立。

即使获得了一些健康数据和运动信息,用户的核心医疗信息也始终遥不可及。

技术的可能性不断提高,政策如何放开将决定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的最终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