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纹、人脸、虹膜。
生物特征识别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技术。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生物识别市场年均增速超过60%。
每年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已突破100亿元,业内预计,到2020年,生物识别市场规模将突破1亿元,生物识别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生物识别行业蓬勃发展。
指纹识别短缺的噩梦将不再发生。
从iPhone 5s开始,指纹识别手机进入了一种新的体验:消费者感觉指纹识别远比输入密码进行身份验证更安全、更快捷、更方便。
多家芯片公司将指纹识别作为新的市场机会,识别芯片迅速开发出可用于手机的指纹识别模块,并有望在平板电脑和可穿戴市场拥有更广泛的使用场景和目标。
目前主流的指纹识别芯片有Apple Authen Tec、Synaptics、FPC等,最早占领市场。
国内芯片厂商汇顶科技、敦泰、思利微、迈瑞、比亚迪等也纷纷推出新品,瞄准Android智能手机市场。
台湾神盾、J-Metrics,以及模块厂商建兴、启升也将推出指纹识别模块,加入指纹识别市场的竞争。
茂城科技营销副总裁王世明透露,茂城科技目前提供半导体电容式指纹传感器和独立指纹模组。
指纹传感器包括滑动式和按压式传感器,采集的指纹图像的分辨率可以达到DPI(DotsPerInch)。
到今年第四季度,产能将达到每月50万件。
深圳比亚迪微电子近日发布了适用于手机正面的指纹识别芯片BFA和BFA。
这两款指纹识别芯片是比亚迪专门为满足Android的需求而设计的。
芯片面积目前国内最小尺寸,3.8mm*8.8mm,比其他厂商小33.6%。
该芯片的有效指纹检测面积比其他芯片更大。
高达29.2%,这使得模块尺寸更小。
模组最小厚度仅为1.0mm,更适合下边框窄(屏占比高)的手机应用。
其集成的菜单键和返回键功能简化了模块的处理复杂性。
两款芯片的主要区别在于,BFA采用“晶圆级封装+盖板”模组方案,而BFA则采用“塑封+镀膜”模组方案。
“指纹识别芯片BFA适用于手机背面,芯片面积较小,为10.4mm*10.4mm,模组尺寸较小,模组最小厚度为1.25mm。
但有效的指纹检测芯片面积足够大,特别适合盲触应用环境,其拒识率<1/,误识别率<1/,远优于业界水平。
”陈刚,比亚迪微电子事业部总经理。
目前,比亚迪微电子的指纹识别芯片库存高达每月5KK。
预计全年困扰智能手机指纹模块的良率和产能问题有望很快得到解决,即使许多新的Android手机将采用指纹识别模块。
对于智能手机指纹识别的市场前景,茂城科技王世明预计,到2020年,除苹果手机之外的一半以上智能手机将配备指纹功能,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台左右。
对于中国市场,预计市场规模至少可达5亿台。
最终指纹将成为大多数智能手机的标准功能。
“人脸识别”比虹膜识别领先一步。
除了门禁和登录之外,生物识别今年在支付领域也得到了快速推广。
微信已授权华为Mate7用户使用指纹识别代替密码输入。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ATM机通过验收。
这也是全球第一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TM机。
它将与银行、公安等系统联网。
持卡人只能从自己的银行卡中提取资金。
即使知道别人银行卡的密码,也无法取款。
面部识别在ATM金融支付上的快速应用让业界感到担忧。
毕竟,随着时间的推移,面部和指纹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甚至整容、化妆后甚至可能认不出亲人甚至亲生母亲。
据了解,不少行业专家在微博上公开表达了对“刷脸支付”安全性的担忧。
不过,人眼虹膜识别技术理论上比人脸识别的面部识别技术更加科学可靠。
虹膜是位于人眼表面黑色瞳孔和白色巩膜之间的环形区域。
在近红外光下,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如斑点、条纹、丝状、冠状、隐窝等。
虹膜识别技术通过比较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度来确定人的身份。
其核心步骤是利用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方法对人眼虹膜特征进行描述、匹配和分类,实现自动行人身份识别。
认证。
虹膜识别技术可分为三个主要步骤:虹膜图像采集、虹膜图像预处理、虹膜图像特征提取与比较。
中科红霸总经理马力认为,与其他生物识别技术相比,虹膜识别技术误识别率较低,且生物特征不易损坏,难以伪造和复制。
目前,中科红霸产品应用于门禁、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系统人员身份认证等领域。
公司可提供SDK,方便用户二次开发。
当然,虽然虹膜识别在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比人脸扫描更加科学可靠,但实际上,虹膜识别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深圳智信科技总裁韩易在微博指出,真正安全的虹膜识别技术还存在很多困难,包括图像采集难度大、设备要求高、光源好、摄像头贵、配合度高等。
来自人们。
;有睫毛或戴眼镜会影响信息采集和识别;转动头部或眼球会导致虹膜旋转错误。
他表示,手机上所谓的眼球识别、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等只是隐形眼镜小软件的变种,并不是真正的虹膜识别技术。
智能穿戴:除了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技术外,心率传感器技术在可穿戴智能设备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
三星手表和苹果手表都集成了心率传感器,让此类智能手表能够实现个人保健和医疗功能。
从用户体验和价值上来说,与小米手环等仅具有计步和睡眠监测功能的智能手环相比。
产品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生物识别技术最重要的市场将是智能可穿戴设备。
根据IDC《全球可穿戴设备季度跟踪报告》最新预测数据,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万台,较2017年的1万台增长0.4%。
预计到2018年,全球总出货量将达到1亿台件,实现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45.1%。
国产MEMS传感器在心率监测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Epco微电子推出了一款可用于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心率传感器。
爱普科微电子CEO李碧洲介绍了EM心率传感器和EMX系列心率血氧模块产品。
EM内置4通道16位分辨率的ADC,可以提高动态范围。
设计中无需考虑串扰的影响,简化了外窗的设计。
其封装尺寸为4.0mmx2.4mmx1.35mm,是目前市场上最小的心率传感器。
EM提供免费的动态心率算法,为客户提供更高的整体成本和性能。
Epco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消费类产品,目前还没有通过医疗认证的产品。
它采用自主设计的传感器和算法,已拥有七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
由联华电子制造,目前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李必舟认为,随着2018年Apple Watch的推出,全球厂商将在智能手表上投入更多精力,智能手环将失去光环。
2020年,智能手表将首次超越智能手环,跃居智能穿戴设备出货量榜首。
预计2020年智能手表将达到1万台。
此后,智能手表出货量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20年智能手表出货量将接近75%。
智能穿戴设备将包括1万台智能手表和1万台智能手表。
手镯。
其中,心率传感器将成为标配。
生物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除了前面提到的微信和华为Mate7手机上的指纹识别支付功能外,大多数用户应该都见过微信新推出的“语音锁定登录”功能。
“”,笔者尝试了一下,但除了最早的一次被微信识别为身份档案外,后续的所有尝试都被微信告知无法识别。
不成熟的技术不宜推广为商业用途。
关于生物识别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HID Global中国区发言人表示,生物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ATM机、点胶解决方案、电子门禁、销售点终端、门禁读卡器、以及考勤系统。
以便同时验证卡和持卡人的身份。
智能手机还可用于安全地存储生物指纹信息,以显着提高便利性、安全性和移动性。
此外,这些系统的管理可以转移到基于云的系统,以允许更安全的凭证配置和管理。
传统的生物识别技术采用接触式测量方法,由于皮肤状况不佳、指纹定义不准确或损坏以及不利的环境条件,其准确性会降低。
相比之下,HIDGlobal 的 Lumidigm 多光谱成像技术利用多个光谱和先进的偏振技术,同时从皮肤的表层和次表层提取独特的指纹特征。
这些添加的数据使多光谱成像解决方案能够提供最高质量的指纹图像,更有效地将真实指纹与假指纹或“伪造”指纹区分开来。
在金融领域,生物识别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以确保ATM交易的安全。
初期可以采用传统的方法——指纹+银行卡双因素认证模式,用指纹代替PIN密码。
指纹传感器已成为 ATM 机上使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模式。
这项最新技术不仅确保了传感器在初始用户注册期间和未来大量使用期间的可靠性,而且还提供了现场可编程活动检测。
具有防止假指纹或“欺骗指纹”的功能。
HIDGlobal 与其集成商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展示生物识别技术在管理风险、同时兼顾安全性和便利性方面的价值。
典型的担忧之一是生物识别信息是否会被窃取,这就是为什么 Lumidigm 传感器具有获得专利的活体检测功能,可以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区分真实皮肤和复制或“假”皮肤。
皮肤的不同特性。
Lumidigm 的活动检测功能建立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上,并且随着新的伪造方法的发现,该算法可以升级。
与任何其他指纹技术不同,这种“学习”功能使 Lumidigm 的指纹传感器能够跟上新兴威胁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