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和医疗一直是可穿戴产品扩大消费者足迹的重要突破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高涨直接或间接使得可穿戴健身和医疗产品成为半必需品。
但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可穿戴行业却首次面临一波质疑。
苹果对Apple Watch销售保密、耐克手环诉讼失败并面临赔偿等典型事件,让曾经无所不能的健康管家变成了“无用”的电子设备。
装修,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原因来自几个方面。
首先,争议最大的一点是该类产品“有数据但无依据”。
在高端功能方面,不少产品声称能够监测心率、测量血糖、血压甚至计算卡路里消耗。
该技术涉及各种传感、频谱技术等等,可惜话还没说完,一大批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就跳出来表示,这太废话了。
其中许多技术仍处于理论和实验室阶段。
当涉及到皮肤癌等重要疾病监测功能时,不准确的数据或结论很可能会延误最佳治疗时间,因此这些功能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曾经在可穿戴行业被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在普通功能方面,也就是最常见的计步、睡眠监测等,并没有成功扛起大旗,虽然看起来很神奇,但其实它还是懂一点的。
关于电子产品的一些知识。
很多人一听到实现原理就会感觉异常“骨感”,因为很多人只是利用了一些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来计算晃动次数。
熬夜看小说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只是轻度睡眠不足。
缺点是算法过于直接,数据过于片面。
再加上硬件上的错误,一些人对其监控结果感到愤怒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准确性之外,还有人机交互的问题。
从操作上来说,像智能手表这样的产品其实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完美的交互方式。
触摸屏或者手势识别在小型手表上总是显得力不从心,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电池寿命。
耐克的FuelBand手环丢失案例揭示了可穿戴产品的一些常见缺陷。
最重要的问题是产业链。
目前,虽然可穿戴行业已经存在了一段时间,但相关零部件、配件和软件仍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提供产品差异化。
同时,可穿戴方向长期没有单一技术的创新,导致产品可用性较低。
比如在灵活性、电池续航、数据交互接口、语音交互等方面,很多都是直接抄袭手机等消费电子产业链,无法实现专业对应,导致产品日益严重同质性。
当然,产业链进展最好的观察站就是各类展会。
例如,在9月举办的“OFweek中国可穿戴线上展”上,你可以在“核心技术与硬件产业链专区”找到很多关于专用芯片、传感器、屏幕、连接技术的最新信息、语音交互、软件设计、生产设备、OEM/ODM等,值得业内人士花时间去关注。
因为即使可穿戴设备仍然存在不足,但至少方向是正确的,态度是积极的,消费者的热情从未减弱。
相应的可穿戴从业者应该寻找一切机会来弥补目前的不足。
最后,从宏观角度来看,这类可穿戴电子产品一直处于主流市场之外的真正原因是厂商尚未分析其核心应用价值。
正确的方案应该从实用性和可靠性出发,真正找到消费者的痛点,发挥哪怕是宣传的一项功能,说到做到,在性能上征服用户。
自然,客户也会对产品感兴趣。
依赖性。
最忌讳的就是固守消费电子的传统理念,试图用外观和所谓的智能来进行暂时的市场倾销。
结果就是整个行业都背负着肤浅的名声。
与目前可穿戴行业的问题类似,一些可穿戴产品展示平台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
比如前不久CHINA JOY上众多美丽的Show Girls,常常让游客流连忘返、驻足流口水,甚至感叹不虚此行。
只是展览结束走出门后,你可能已经不记得此行的真正目的了。
近来国内外日益流行的线上展会(又称虚拟展会)则避免了这种尴尬,凸显了专业对接的理念。
只是生意,没有废话!同时,线上展会辐射范围广、沟通便捷、效果可控、曝光度高,与传统展会具有互补性和超越性。
据笔者了解,一个月后的“OFweek中国可穿戴线上展”(报名领取可穿戴奖品是否可以成为另一个参加理由?)将设有四个专题展区:核心技术与硬件产业链展区、软件与服务展区展区、最新成果及热点展区、渠道展区。
届时,来自全产业链不同领域的更热、更新、更具创意的产品将汇聚一堂,有效帮助可穿戴从业者审时度势,更好地了解整个可穿戴产业链,寻求产品突破。
且看OFweek线上展会如何帮助可穿戴设备从“随意”回归“高端”。
9月15日至16日,和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线上展览如何拯救当下“随机”的可穿戴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