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持续火爆,国内外厂商齐聚,推出新品。
Apple Healthkit 和 Google Fit 健康平台也应运而生。
但产品创意不足,同时质化竞争严重。
就像iPhone一样,智能手机市场的后起之秀,可穿戴市场是否会再次由iWatch主导?敬请关注OFweek电子工程网7月29日主办的在线研讨会《人体传感器网络与可穿戴设备》。
会议将结合“可穿戴智能设备”、“移动医疗健康”等行业热点,详细讲解该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
OFweek可穿戴设备网:可穿戴设备大战打响后,巨头纷纷推出可穿戴设备。
无论是小米手环还是联想的智能眼镜,都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巨头的入局,一时间智能硬件的概念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随着上一波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业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各家厂商都想追随这波浪潮,靠着“卡位”和抢占热点的心态,一窝蜂地涌入。
真金白银花了很多,但无论投资人还是创业者,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 当市场成熟时,就会出现所谓的“热钱”。
智能硬件分销平台Roll Call首席执行官张友曾表示,去年平台上的智能硬件产品大约有很多,但今年才过半,数量就增加了5-6倍。
智能硬件将是下一波浪潮,但为什么国内还没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产品呢?调查显示,产业链不成熟、企业家与供应链矛盾等各方面都是当前突出的问题。
。
目前,深圳和北京正在上演智能硬件的“两城故事”。
两地企业家知识背景不同,专长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
但最终,谁能先胜出呢?整个市场似乎还在等待产业链成熟,同时也在等待真正的热点出现。
产业链的野蛮时期 在深圳华强北,嗅觉敏锐的大大小小的卖家已经在销售智能硬件,包括智能手表、手环等测量各种身体数据的产品。
华强北三达电子市场甚至开设了“可穿戴设备专区”,目前正在招募投资者,并推出了“前三个月免租金”的福利。
不过,这个区域有大约20个专柜,但进驻的厂家只有五六家,使得整个区域空荡荡的。
整体产品非常粗糙。
电子市场的商户主要销售手机和平板电脑。
当记者询问是否有智能手表出售时,卖家从仓库中取出了产品。
“问的人很少,也很难卖,所以我还是把手机放在柜子里。
”一位卖家告诉记者,有同事会吹嘘自己每天能卖出几百块智能手表,或者说老外会来大单,但实际上基本上都是吹牛。
作为每天与消费者接触的华强北渠道经销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反应和需求。
网上关于智能硬件的报道很多,但他们仍然不愿意投资。
他们大多只是追赶潮流的小尝试,或者因为与原代工厂有业务关系,情感上帮助代工厂将产品推向市场。
显示在柜台。
目前,不少原本位于深圳的代工厂已迁往东莞。
这些工厂基本生产手机或平板电脑,也接到了一些智能硬件的小订单。
“这部分订单占总订单的比例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一位整车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市场上可靠的产品不多,其实反映出的是产业链的问题。
自智能手机兴起以来,整个产业链一直在发生变化。
过去,传统硬件设备的制造是从芯片开始,到大规模设计公司实施基础软硬件解决方案,再到OEM、ODM厂商生产产品,最后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中间,有一股力量。
实力较强的厂商介入。
“现在智能硬件正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进入市场的有实力的厂商相对较少。
而且,智能硬件让多种东西变得聪明,可以让几十万种东西变得聪明,这让这个行业的创业变得困难。
”上述代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除非看到产品确实有可能卖出去,否则他们不会轻易接单,“如果这个时候产品出来了,但卖不出去,代工厂也会面临风险。
”纵观目前“让百花齐放”的智能硬件产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基于传统家电或电子产品的改进型产品,比如智能音箱、智能路由器等;二是基于手机产业链完善,为手机做扩展终端,包括智能手环、智能手表,部分智能手表相对独立;三是依靠自己的硬件技术,自主开发的硬件产品,但往往这类产品还没有出现在市场上;第四,它根据用户需求创造性地推出了某种产品概念,但目前还处于概念阶段。
看来这条产业链还不能满足这个行业的发展需要。
上游供应链复杂 今年7月,锤子创始人罗永浩发布“含泪”公告,称自己遇到了供应链问题,包括“产品线缺乏整合”、“工人组装作业”等。
新型号。
” “技术不熟练”、“初期物料供应不稳定”、“品控标准不完全统一”等复杂因素。
这种情况在智能硬件产业圈几乎是普遍现象。
去年底,生产智能手表的图曼科技图曼手表也遭遇了产品延迟,声称14小时内就收到了8份预购订单,原本公布的发货时间是11月11日,但由于供应链问题,图曼手表直到第一批工部测试工程机才发出。
12月22日,图曼科技负责供应链的副总裁兰晓丹表示,图曼之前之所以推迟,是因为他想做一款完美曲面的手表,但遇到了一些具体问题,“首先是屏幕和。
”表框需要从平面制成曲面。
如果表框是塑料的,就会反弹。
如果是金属材质的话,就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外观设计了。
最后,当塑料和金属结合在一起时,产品的质量会很差。
使满意。
“其实,中国的智能硬件开发者有两类。
一类是有互联网公司背景的人,有好的想法,涉足智能硬件;另一类是有硬件公司背景的人,跟着自己的想法做事。
” “从北京和深圳的地域背景来看,这两类开发者基本上各占一半。
”张友告诉记者。
目前最头疼的就是供应链非常不透明,国内一家开发商曾将产品交给富士康代工,但最后却遭遇了产能延误。
”富士康接项目时,高层其实会非常重视。
重视它,也会用他们最严格的标准和流程去做。
”上述开发者表示,问题是下层执行者不这么认为,他们只是拿报酬。
没关系,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生产产品是很困难的。
“很多开发商认为,如果我把它交给富士康,他们就会帮我搞定一切。
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上述企业家表示,最底层的工人会有些惰性。
例如,电子行业的制造有许多标准。
如果客户没有合同限制,代工厂自然会按照最简单的标准进行生产。
“比如USB接口,如果我不要求代工厂问这个接口应该能够插拔多少次,那么代工厂就会用最低的标准来制作。
”上述开发商投诉。
“对于代工厂来说,他们主要赚取微薄的制造利润,而且在生产中还要投入大量的模具等成本,很难要求他们像互联网那样具有创新能力。
”三db硬件创始人朱继志表示,对于那些有风险投资进入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创新失败了,他们就得烧钱,但对于代工厂来说,他们基本上不可能随便修改设备,除非有订单。
和苹果一样大。
尤其是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代工厂,他们所有的系统都是为苹果、三星和前诺基亚服务的。
小工厂可能不擅长制造小规模的东西,系统的反应可能会更慢。
朱继之表示,这种现象本质上是人的管理问题。
此外,创业者在与供应商的对接上也会遇到很多问题。
记者了解到,有时一些大型供应商的底层人员可能会寻租。
关键部件经常因为某些因素而缺货,这极大地限制了开发商。
而如果买到假货或者有质量问题的零部件,小企业家就不得不承认自己运气不好了。
供应商也会有人员成本和沟通成本,很难直接帮助一些小企业家解决具体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
”有开发者表示,很多国产手机厂商都会使用某个品牌厂商生产的外壳,但因为供应链的经验而回避这个品牌。
“因为这个品牌商的高层经常陷入混乱,所以他们就会出现供应问题。
从这个例子中,你可以看到供应链行业本身有多么复杂。
” “实验室产品”但在上游供应链的从业者眼中,他们只负责生产制造,并没有责任或成本来承担创业者的各种“奇怪”需求。
上述东莞代工厂负责人透露,他们经常接到一些企业的订单,生产一些“实验室产品”。
“曾经有一个政府机构找到我们,想要制作一款可以监控一些犯罪嫌疑人的产品。
它只有纽扣电池那么大,很难找到,而且很容易回收。
”该负责人表示,虽然价格很高。
说起来容易,但以目前行业平均技术水平不可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所以我拒绝了。
东莞另一家代工厂商唯雅诺(Viano)目前已接到某运营商子公司的订单,生产智能手表。
但由于他们工厂首版产品的良率太低,制造成本非常高。
唯雅诺副总经理高颂义表示,在生产过程中,布局完标准生产线后,照搬第二条、第三条生产线一般都会遇到问题。
“现在这个产品的第二个版本,工厂和客户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开始了技术交流,这个产品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
”科通芯城发展部总监朱丹奎表示,之前接触过很多企业家,每个人都会遇到供应链问题。
例如,某企业家生产智能音箱,在与供应链对接时会出现各种情况。
“音频其实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产品,毕竟原来的行业已经比较成熟了,开发者觉得只做软件很容易,音频厂商接到这个订单也很高兴。
”朱丹奎说,因为音频厂家没有做过这种硬件,所以我最初收取了10万左右的开发费。
事实上,互联网创业者开发互联网产品的方式并不适合硬件:互联网产品一般都是从一个想法开始的,随着行业的变化,想法不断演变。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只需要迭代升级版本即可。
,有时还追求速度快,因为如果产品不够新颖,消费者就很难买单。
但就硬件而言,这种想法并不适用。
“开发人员从市场或潜在客户那里得到了不同的信息。
他们认为,有些功能不添加就无法销售,而语音控制等功能不需要修改软件就可以成功。
”朱丹奎表示,创业团队前往音响厂商进行调研。
沟通,但厂家需要开发费来修改产品模具和招聘新工程师。
如果这种沟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制造商根本就不会这样做。
事实上,在解决供应链问题时,人的因素更为突出。
“后来团队找到了懂硬件的人,终于解决了问题。
”朱丹奎说道。
即使像苹果这样的大公司也会遇到供应链问题。
关键是企业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问题不是用一个公式就能解决的。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来说,缺乏硬件行业背景是他们最大的短板。
例如,手机良率的正常行业标准是千分之三,但一些不了解供应链标准的企业甚至会与工厂签订合同,允许1%的不良品。
这个时候,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蓝晓丹表示,图曼此前的延误,部分原因是供应链管理不足。
她认为所有企业都应该有自己专业的供应链评估和控制。
后来图曼吸取了教训,让那些懂供应链的专业人员来管理代工厂里所有产品的标准。
“创业者最好不要寄希望于产业链上的任何创新,而是利用规范、廉价、成熟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产能充足的工厂,这是最安全的方式。
”朱继智告诉记者,但一些创业团队需要懂硬件的专业人士,了解所需的零部件是否已经量产,是否可以通过简单的渠道购买。
如果没有这类人才,就很难获得这些信息。
英特尔中国在线业务部总经理王志聪认为,创新必须关注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边界能力,不能走得太远,因为你规模小,不是一家可以投入数十亿开发一个产品的公司。
产品。
“如果不是这样的公司,你可能就得选择现有供应链下的合作伙伴,以保证你的创新能力得到体现。
” 在技术的萌芽阶段,缺乏供应链控制和硬件理解。
这个问题普遍出现在互联网公司;深圳的很多创业者都是来自一些设计公司或者代工厂的人,有技术或者生产能力。
虽然他们在供应链管理上遇到的问题较少,但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记者在华强北看到的智能手表,很多产品设计与20年前日本设计的电子手表没有太大区别。
高颂义表示,很多智能手表手环只是装饰品,无法成为生活必需品。
他们接受某运营商子公司的订单,因为该公司首先将产品定位为老人、儿童防丢功能,并且在运营商门店有销售渠道,可以预测投资后的前景。
事实上,目前的硬件水平甚至无法完全达到很多智能硬件产品所宣称的“智能化”,更谈不上满足用户需求。
决定智能硬件功能方向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芯片和操作系统。
目前,在芯片选型??上,不少智能硬件厂商选择北京英见和联发科的MTK,而英特尔和高通在该领域的芯片正处于准备推出阶段。
如果说对于功耗要求不高的智能家居产品,还是有选择余地的。
然而,可穿戴设备需要非常低的功耗和小尺寸,而这方面的芯片还很少。
在操作系统层面,谷歌虽然推出了Google Wear系统,但在中国尚未开放。
大多数制造商都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来优化自身。
例如,如果不需要摄像头,他们就会在操作系统上砍掉这些模块。
此外,英特尔智能互联网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宋继强认为,芯片厂商一开始无法涵盖多个领域的功能,需要在中间增加一层模块设计供应商。
然而,大型设计公司不会生产太多类型的模块。
一些中小企业需要设计不同类别的模块来适应某个应用领域的功能。
但这样的中小型企业还很少,还需要更多来满足不同的产品需求。
然而,即使有的企业了解用户的需求,为什么我们却始终没有看到突破点呢?王志聪认为,从硬件技术角度来看,最主要的问题是传感器过于单一。
王志聪表示,对于医疗领域的传感器来说,比如人体没有受到外伤的时候,在体表测量到的信号非常微弱,传感器需要有特别精准的插拔——出电路,滤除电路级的噪声,然后进行转换。
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后处理,这种传感器的成本相对较高。
“过去,这类传感器主要作为仪器提供给医院,但价格昂贵,而且不如普通消费电子产品。
”王志聪告诉记者。
根据记者的亲身体验,不少智能计步器、智能血压计也存在测量精度不够的问题。
朱继智表示,用户体验涉及人的感知,只有数据准确后,才能有可靠的增值服务。
“这就像运营商需要先进行语音通话,然后才能提供其他增值服务。
”王志聪表示,除了传感器之外,智能硬件还有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比如系统的工业设计、功能设计等。
“消费者对产品外观有强烈的情感。
我认为传统的硬件设计工程师必须与一家在产品功能和外观设计整合方面实力雄厚的公司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真正有效的产品设计。
迷人的产品。
“此外,电池、屏幕等其他上游硬件技术的突破仍处于实验阶段,尚未完全兼容智能硬件的电池续航和各种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