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的天花板很低,取代手机是伪命题

时间:2024-05-22 20:11:56 科技赋能

毫无疑问,智能硬件创业是当下的热门话题,热度不亚于O2O。

在智能硬件创业的主要分支中,可穿戴设备无疑是最受欢迎的。

业界一直对可穿戴设备寄予厚望——希望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小玩意有一天能够取代智能手机,成为人类的“第一伴侣”。

行业为此做出了很多尝试,但目前的现状仍然是“极客玩具,忠诚度低,难以普及”。

如果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很有可能是方向有问题。

可穿戴设备被定位为大众产品,甚至谎称要取代手机。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

原因有三:第一,根据刚需理论,可穿戴设备不是刚需。

其次,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是“位置的转移”而不是“功能的飞跃”。

第三,从交互方式来看,可穿戴设备与人的任何交互都无法比拟眼睛、耳朵、手指、手机的“三位一体”联动。

第一点是,业界有太多的争论,甚至连最技术极客或者科技媒体编辑或者记者都直言,智能手表或者手环很难长期佩戴——废弃周期通常是每月或每月。

每周计划。

第二点也不难理解。

无论是手表还是手环,还是谷歌无法坚持的谷歌眼镜,它们只是将智能手机现有的功能转移或限制在某个地方。

例如,谷歌眼镜就是典型的手机摄像头。

录音功能与眼睛息息相关。

这在某些专业领域有时很有用,但绝对不是常态,注定很难推广(所以最新的消息是Google Glass正在向企业市场进军)。

第三点是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看。

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能会被很多创业者选择性地忽视。

朱飞认为,这种习惯与设计界“人体工程学”的老生常谈不谋而合——眼睛、耳朵、手、脚,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四个“部位”。

前三者已经与手机完美融合。

推动手机成为人类“第一伴侣”。

除非有一种设备可以将四者联动,否则主控产品永远都是手机的形式。

可穿戴设备无法取代手机,但手机可以做可穿戴设备能做的大部分事情。

计步、卡路里、睡眠时间……在人与机器几乎密不可分的时代,一切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

至于你可能想说的“专业性”,那是小众问题,更何况可穿戴设备的数据准确度也是“五十步到一百步”。

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现状正是这些内在规律的体现——Apple Watch推出多年后销量惨淡拖累苹果股价,供应商不经意间透露其季度销售额不足万元; Fitbit是唯一一家可穿戴设备上市公司,去年出售了万台设备,但研究机构声称这一数字已经占据了美国市场的68%;火爆且极其便宜(79元)的小米手环至今仅售出万台,位居全国第一。

看看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有多低。

综上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天花板确实很低。

选择可穿戴设备创业时,不要假装取代手机。

设定销售数百万产品的目标是很正常的。

超过1000万的就算是巨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