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被普遍认为是消费电子的下一个增长点。
有机构认为,可穿戴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出货量激增,上游行业需求爆发。
未来,无论是可穿戴设备成品制造还是相关配件制造企业都将受益于行业的爆发式增长。
可穿戴设备重新受到关注 此外,据媒体报道,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柔性电子皮肤上创造了诸如稳定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等设备,可以发出红、绿光和蓝色。
光。
其与电子皮肤的集成有望将人的手背变成显示血氧水平、运动员心率传感器等的“数字屏幕”,其发光效率超过之前同类产品的6倍,使其成为迄今为止最薄、最灵活的产品。
。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的层出不穷,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将成为主流趋势。
柔性电子皮肤的出现无疑将为柔性屏幕在可穿戴电子设备的使用带来重大技术突破和突破。
创新。
IDC最新发布的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1亿台,同比增长38.2%,主要受到新型和不同类型智能手表和腕带出货量快速增长的推动。
预计2020-2020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百分比增长,2020年出货量将达到2亿台。
A股“可穿戴概念”不断壮大。
可穿戴设备的良好前景也使其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开始研发可穿戴设备,也有一些公司正在进入该市场。
金逸文化近日公告称,公司拟通过增资及股权转让方式,合计持有广东乐源数字科技有限公司51%的股权。
公司表示,广东乐源所经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行业空间和市场规模将潜力巨大。
广东乐源较早进入可穿戴设备行业。
在研发技术和成果、人才储备、国内外客户资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发优势,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业绩贡献能力。
Paulette 3月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可穿戴产品的研发正在进行中。
欣万达此前也在互动平台上表示,智能穿戴领域(包括VR/AR)是公司的重点产品领域。
公司现已具备智能穿戴领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和质量保证能力。
公司将积极开拓智能穿戴领域的相关客户。
此外,目前涉足可穿戴设备领域的公司中,北京君正的项目致力于可穿戴设备高性能、低功耗微处理器的研发。
该公司还推出了国内首款智能眼镜。
奋达科技拥有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并为华为终端研发制造了ColorB和智能手环。
九安医疗是一家领先的可穿戴医疗公司。
其iHealth可穿戴智能健康手表可与微信连接。
用户可以查看和分享个人运动和健康数据。
这是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
中晶电子目前已具备年产96平方米以上印制电路板的生产能力。
该投资项目未来将新增36万平方米/年的高端HDI产品产能,主要面向高端智能手机等移动、可穿戴智能终端。
产品应用。
四大产业链值得关注。
总体来看,涉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A股上市公司较多,且分散在多个领域。
有业内人士表示,可以从智能穿戴设备涉及的四大产业链中寻找投资机会。
1、电池寿命(电池)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考虑到用户需要长时间随身携带,对整体设备的体积和重量自然要求更加严格,而电池模块的轻量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设备的体积比例,也有更严格的要求,包括电池寿命和尺寸。
这对于传统电池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相关概念股:德赛电池、立讯精密。
2、互联性(芯片) 智能终端的一大特点就是互联便捷。
无论是电脑还是智能手机,互联都是设备的重要功能,可穿戴设备也不例外。
未来,随着可穿戴设备的系统集成化、功能丰富化、高速性能提高,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将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关概念股:环旭电子、Subed。
3.视觉(屏幕、图像) 目前,大多数可穿戴设备都配备了针对视觉开发的组件。
大多数设备仍然通过智能手机或计算机终端上的通信来显示数据以实现可视化,但未来视觉组件在产品中的覆盖程度和装备将逐渐提高,广泛应用是大势所趋。
近期资本市场热议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概念正是基于此。
相关概念股:水晶光电、利达光电、歌尔声学。
4、声学设备(语音识别、声学装置)应在可穿戴设备受限的空间使用。
它们的尺寸也需要比原始设备小得多。
同时需要能够在小尺寸下满足输出功率并实现防水、高降噪性能等。
为了满足上述条件,MEMS电声器件应运而生。
它们不仅可以小型化,而且比传统设备具有更坚固的结构,有助于延长产品寿命。
相关概念股:科大讯飞、工大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