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笼罩的城市苦不堪言。
随着近年来雾霾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对于一些无法忍受空气污染侵袭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对抗污染的方式不再是在家装空气净化器、出门戴口罩那么简单。
传统防雾霾产品效果有限,这就催生了“第二代高科技”防雾霾神器的出现。
一些雾霾可穿戴设备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不过,与传统防霾口罩相比,防霾可穿戴设备似乎并没有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高科技烟雾可穿戴设备可降低发烧。
某知名雾霾可穿戴设备品牌宣传部刘一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可穿戴设备已经发展了好几年,近一两年就已经成熟。
与传统口罩和雾霾可穿戴设备相比,价格相对昂贵,通常在~元不等。
分销渠道也与传统口罩不同。
传统口罩主要依靠便利店、药店、超市等渠道进行销售,而这些渠道与雾霾可穿戴设备的销售渠道完全不一致。
虽然雾霾可穿戴设备价格较高,但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不少消费者表示,只要雾霾可穿戴设备确实有效,他们愿意为了自己的健康花更多的钱。
然而,每一款雾霾可穿戴设备真的都有效吗?刘一男告诉记者,雾霾可穿戴行业设备其实可以分为口罩、准口罩、负离子三大类。
虽然三者都是便携式防雾霾设备,但其应用场景却有所不同。
口罩多用于日常外出。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品牌,但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有效。
因此,还需要更多的测试来证明哪些口罩真正有用;类似的口罩,主要是小风扇+小过滤器+口罩,可以算是口罩的进阶版,更有利于运动。
这两个类别都更适合户外使用。
还有一类以负离子技术为核心的空气净化器,本质上是通过喷射负离子来驱散和中和呼吸区的污染物。
但是否有效取决于负离子的释放量以及是否有臭氧。
目前雾霾可穿戴设备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品牌众多、效果不佳。
另外,刘一男补充道,虽然雾霾穿戴设备市场比较复杂,但如果拥有正品雾霾穿戴设备,但佩戴不好,也会影响负离子的发射,起不到效果。
有业内专家指出,可穿戴呼吸设备在防治雾霾方面的真正效果还有待确定。
目前,我国的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
完全过滤烟雾并不容易。
小型便携式呼吸器的效果尚不清楚。
这些可穿戴“神器”一般都是通过静电除尘等技术来净化的。
由于可穿戴设备体积较小,当人们走动时,没有时间净化周围的空气,反而会产生臭氧等有害气体。
记者打开天猫、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发现,雾霾可穿戴设备线上销量远低于传统口罩。
再加上与传统销售模式的不兼容,雾霾可穿戴设备的销量确实令人堪忧。
中研普华研究员张瑞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雾霾可穿戴设备的销量首先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其次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在产品认知度方面,雾霾可穿戴设备厂商仍需进一步宣传普及相应知识。
之所以大家都知道买口罩,是因为大家都知道口罩可以防雾霾,并且在消费者心中根深蒂固。
然而,雾霾可穿戴设备缺乏对产品结构、产品中的负离子、如何使用、如何佩戴才能获得更好效果等方面的了解。
无知往往会导致消费者的不信任,从而影响销售。
雾霾攻坚战促进产业发展。
当然,雾霾可穿戴设备的销量也与各地的空气质量挂钩。
从目前一些空气质量数据报告来看,打赢雾霾攻坚战仍需脚踏实地。
这为雾霾可穿戴设备行业提供了绝佳的机遇。
对于雾霾可穿戴设备行业未来的发展,张瑞斗指出,科普是重中之重,但仅靠公司的广告宣传力度肯定是不够的。
因此,有必要在国家层面做出努力,为推广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这不仅有助于雾霾可穿戴设备和负离子知识的传播,也有助于消费者了解雾霾,不仅预防雾霾还知道如何避免雾霾的形成。
今年4月2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这是我国首个民用防护口罩国家标准。
该标准已正式实施,明确规定了细颗粒物(PM2.5)的防护效果以及佩戴的安全性能。
该行业标准仅针对口罩,并未对新兴可穿戴防雾霾设备做出规定。
因此,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我们还是希望雾霾环境下可穿戴设备的法规和规则尽快出台。
此外,刘一男告诉记者,首先企业要学会自律,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做出真正的产品来服务消费者。
其次,学会做第三方质量认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从而促进交易量的完成。
此外,相关部门的监管也非常重要,雾霾可穿戴设备的生产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找到法律依据。
对于目前我国高科技防雾霾装备的技术瓶颈,刘一男表示,未来防雾霾可穿戴设备无外乎安全性和有效性两大核心。
安全意味着安全的材料和成熟的生产技术。
有效意味着对雾霾的拦截能力更强。
因此,只有不断进行技术研发,不断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努力减少劣势的影响,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遭遇了雾霾,现在我们正在尝试用科技手段来避免雾霾。
事实上,要彻底消除雾霾,需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广绿色新能源。
这就是我们现在能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