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脱离手机独立工作能否扭转智能手表3.0时代?

时间:2024-05-22 18:41:45 科技赋能

手表真的能“智能”并扭转局面吗?如果智能手表能够真正脱离手机,成为一个独立的智能设备,你会兴奋吗?随着智能穿戴进入消费市场第四个年头,智能手表也进入了3.0时代,并“低调”进行了革命性升级。

此前,苹果推出了Apple Watch 3。

近期,三星、华为也发布了新款智能手表。

新品最大的升级就是采用了eSim技术——即智能手表在不离开手机的情况下也可以拨打电话、微信。

、收发短信、听音乐等,与第一代、第二代产品相比,可以说是一次重大升级。

另一方面,表面像素的增加、防水性能的增强、运动健康数据的深度植入,让年轻消费群体逐渐习惯于在日常穿着上记录身体训练情况。

智能手表市场逐渐细分。

事实上,近两年智能手表的市场表现并不乐观,销量疲软,部分品牌退出。

进入3.0时代,逐渐成熟的智能手表能否再次引发新一轮智能设备增长?利用eSim卡技术“离开”手机,独立工作。

正当大家都在关注手机的“全面屏”升级时,智能手表也“悄然”进入了3.0时代。

早在今年9月,苹果就推出了支持蜂窝网络的Apple Watch Series 3,这意味着它可以“脱离”手机独立使用。

近日,华为发布了高端Mate 10系列手机,同时推出了HUAWEI WATCH 2智能手表,也可以进行独立通话。

事实上,目前支持蜂窝网络的新一代智能手表,无论是iOS还是Android,都采用了eSim卡技术,类似于早期的虚拟Sim卡服务。

简单来说,它使用智能手表中嵌入的eSim卡。

SIM卡芯片技术无需设置独立卡槽。

这与目前市场上同样支持通话的儿童智能手表不同。

后者采用传统的插卡设计——将SIM卡直接插入手表中,而eSim卡技术,无需将卡直接插入手表中,只需与智能手机配对即可支持蜂窝网络和通信功能。

当然,采用eSIM卡技术最明显的好处就是手表本身的厚度相比上一代不会有明显增加。

例如,Apple Watch 3 仅比上一代厚 0.2 毫米。

带有eSim卡的智能手表如何独立于手机工作?事实上,在使用之前,用户仍然需要将手表与手机进行配对。

配对成功后,手表即可支持蜂窝网络并与手机共享号码。

然后,手表就可以“离开”手机了。

如果你出去跑步、游泳、健身,即使手机放在家里、健身房的储物柜里,手上的智能手表也可以打电话、发短信、发微信、听音乐,随时查看微博,使用各种应用。

以前都是通过蓝牙、WIFI与手机配对后完成的。

现在,手机可以通过蜂窝网络获取一系列内容。

新一代智能手表可以真正在没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工作。

在体验中,记者发现,只要手表与手机配对成功,距离手机一定距离后,就可以在手表上看到蜂窝网络信号网格。

这时候你可以直接在手表上点击微信、微博等,一切都会顺利进行。

接收并回复;当有电话打入时,手表会振动提醒用户。

只需点击手表或使用蓝牙耳机即可拨打电话。

不过,由于支持蜂窝网络,因此智能手表的续航能力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依托健康、运动、时尚的理念创造需求。

在智能穿戴市场最火热的时候,苹果、三星、微软、Moto、索尼、华硕、小米等各大品牌都争相涉足。

在经历了近一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市场遇到了瓶颈。

去年,智能手表公司 Pebble 宣布关闭,并将其软件、固件和专利出售给另一家智能可穿戴公司 Fitbit。

华硕、摩托、微软等厂商也放慢了新品升级的步伐。

近两年来,市场上对智能手表的反对者不少。

不过,智能手表仍然被硬件厂商视为除智能手机之外最具市场潜力的智能终端之一,尤其是个人消费市场。

与AR/VR等智能穿戴设备相比,智能手表也更受欢迎。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厂商确实采取了这样的策略——VR/AR更加商业化。

例如,广州当地的商场开设了许多AR/VR游戏体验中心,一些旅行社或景区也设有AR/AR VR体验区。

业内人士表示,与智能手机不同,智能手表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厂商正在努力创造需求。

例如,智能手表与运动品牌合作,鼓励开发者开发更多与健康相关的应用程序,并允许移动支付集成到智能手机中。

在手表中,创造了多种使用场景,让佩戴智能手表成为消费者的日常习惯。

据了解,Apple Watch从第二代开始,就推出了与运动品牌耐克的合作版本,并与耐克官方App进行深度合作。

每天的运动数据都会上传到App中,后台会根据不同的个人情况设置运动计划。

到了第三代,在WatchOS 4系统和硬件的配合下,它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检测心率,到现在能够根据采集到的心率数据为个人提供更详细的检测报告。

三星新款Gear Sport智能手表防水50米,内置GPS传感器,适合户外运动用户,并且可以离线同步Spotify音乐流。

此外,时尚合作也是厂商坚持的一个方向。

除了推出不同款式、颜色的表带外,还与大品牌合作,吸引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群体。

据了解,华为新款智能手表之一就是与保时捷的合作。

全黑腕表嵌入保时捷设计标志性的红色。

表带外层采用意大利牛皮,内层采用软橡胶材质,透气防水。

汗。

与Pro版腕表的风格不同,保时捷版的表盘设计源自该品牌赛车的仪表盘。

触摸屏可激活计时码表并配合表圈刻度快速读取速度。

当然,它的价格比普通版智能手表要高。

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爱聪明,追求性价比。

经过近四年的市场培育,消费者对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越来越理性。

他们不仅仅是一开始的“早期采用者”。

这也是为什么一两年前,智能手表市场出现“疲劳”的原因之一。

采用eSim卡技术、与健康、运动深度融合的新型智能手表产品能否再次“俘获”消费者的心?使用智能手环一年多的市民陈女士表示,百元以内的智能手环已经可以满足她的日常需求。

“只是用来计步的,没必要买2000多块钱,甚至3000块钱。

”多元化的智能手表”。

她告诉记者,是否选择升级,取决于最新的智能手表是否真的智能、好用。

当然,市场上也有用户对智能手表非常热衷,尤其是运动、健身和科技操控。

业内人士坦言,从目前的消费群体来看,对智能穿戴设备的态度分为两类。

一类是经常佩戴智能手表、需要多种功能的人。

用网友的话说,“把智能手表当智能手表用最好”。

智能手机可以直接戴在手上。

”第一类是有运动检测需求但对价格比较敏感的用户,简单来说就是看重性价比的用户。

随着行业的发展,智能穿戴产品已经逐渐细分,比如苹果、华为、三星等主推中高端智能手表,售价在千元以上,标配的硬件是彩屏、支持触摸、防水性能等。

与很多电子消费产品一样,支持蜂窝网络的最新一代新品售价大多在1元以上,尽管是中高端智能手机,价格仍然是消费者敏感的因素之一。

手表在外观和功能上远超平价智能手环,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有“强大”的运动需求,毕竟与花钱升级智能手机不同,无论是性能提升还是外观改变。

不过,前两代智能手表虽然屏幕分辨率有所提升,防水性能也更好,但总的来说,都是看时间、测步数、测心率等,因此,在3.0时代,消费者是否可以真正“买单”的其性能提升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