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运动手环来监测自己的运动情况,并使用智能眼镜记录徒步、滑雪、跳伞等运??动瞬间。
然而,安全风险已成为可穿戴设备的一大问题。
此前,Fitbit手环曾引起大量用户过敏。
超过 10,000 名用户出现过敏症状,Fitbit 因而发布大规模召回。
Fitbit过敏事件引起广泛关注,也让国际可穿戴设备组织认识到制定可穿戴设备标准的重要性。
国际可穿戴技术集团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蒂安·斯塔梅尔解释说:“Fitbit的过敏事件实际上并不是电子问题,而是与产品的金属部分有关,因为金属会导致皮肤过敏和炎症。
”在中国,尤其是素有“村都”之称的深圳,生产和销售可穿戴设备的厂商不计其数。
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质量也参差不齐。
虽然这些产品可能还没有对人体造成伤害,但 Fitbit 已经是前车之鉴了。
。
IDC数据显示,今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万台,比一年前的1万台增长10%。
预计未来5年行业出货量将实现42.6%的年复合增长率,2018年达到1亿台。
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中国制造是可穿戴设备制造商的主力军”。
TüV Süd 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克·冯瓦尔 (Dirk von Wahl) 表示。
中国不仅是制造商的主力军,也是用户的主要群体。
中国可穿戴设备标准的制定显得尤为紧迫。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可穿戴联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与工信部共同探讨可穿戴标准体系,希望进一步推动行业标准建立。
6月19日,在TüV Süd主办的国际智能可穿戴设备安全技术高峰论坛上,范华德表示将与中国检验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标准的制定。
就可穿戴设备而言,电池和电源适配器的安全性、无线连接、电磁兼容性、有害物质的使用等都与用户的健康密切相关,这些方面都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证评估。
范华德表示:“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软件缺陷等问题值得考虑,尤其是植入其他硬件的产品,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影响,需要行业标准来规范。
”中检有限公司(香港)总监常旺新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国内对于可穿戴设备还没有标准,欧洲市场也只是在做一些尝试。
同时,基于欧美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市场的情况。
这就决定了中国标准的制定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解决的问题。
常用的可穿戴设备有四种类型。
首先是运动休闲,其中最常见的是智能手环;二是娱乐休闲,比如智能手表;三是医疗保健,又称“移动医疗”产品,如智能血压计,可以24小时监测血压,为治疗提供参考信息;第四类是智能家居,移动可穿戴设备利用WiFi或其他无线方式实现智能家居产品的操作。
这些产品标准的制定相对复杂。
例如,移动医疗产品需要同时符合医疗器械标准和可穿戴设备标准。
目前,我国可穿戴设备均按照相关零部件标准和检验方法进行检测。
王欣表示:“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整合,让新的整合标准适合中国市场,这样我们最终才能让可穿戴设备更适合中国市场。
”设备制造商收到了非常明确的指导方针,使其产品对消费者和环境有利。
至于国家标准何时发布,工信部及相关部门尚未表态。
此前,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于今年10月发布《十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涵盖推动相关标准制定工作。
其中,《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确定了制定一批基础共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的目标。
在物联网领域,将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制定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
除了产品理化性能的安全问题外,数据泄露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可穿戴设备很容易被黑客入侵。
”卡巴斯基实验室高级安全研究员 David Jacobi 曾表示,“黑客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入侵可穿戴设备。
” Van Ward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可穿戴设备厂商的商业模式更注重硬件开发,95%是硬件,5%是软件。
但未来3-5年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硬件可能只占20%,而软件和数据相关的服务可能占80%。
”他还认为,面对巨大的变化,数据安全是产品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