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在Win 10大会上推出的HoloLens就像两年前Google IO上的Glass一样:会后外国人说“Amazing”,中国人则说这个东西“领先时代”。
不同的是,两年前,当我们谈论Google Glass时,我们谈论的是智能眼镜,而现在当我们谈论Hololens时,我们谈论的是AR、光学和三维视觉。
近两年来,国内外媒体对Google Glass进行了多次从内到外、从技术到隐私、从前景到难点的评测,不一定系统但非常全面。
以上,不少国内团队认为这是Google Glass两年多来对AR最大的贡献。
在国内AR圈子,早在HoloLens出现之前的十几年,国内就已经有团队在致力于AR。
早期的AR一般是通过摄像头来识别一些固定图案的图像(比如二维码),然后将增强后的效果显示在屏幕上。
这种简单的增强现实方法的输入和输出是相对固定的。
在Google Glass问世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国内很多团队就开始研究类似的See Through设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能眼镜(这部分内容请看雷锋网第二年出品的《中国智能眼镜白皮书》)半年)。
See Through的智能眼镜试图随时随地增强信息,但实际上在Google Glass等设备上,虚拟图像和现实并没有很好地融合。
例如,谷歌眼镜大多只是一个可以近距离进行交互的屏幕,与环境关系不大。
致力于开发VR和AR交互设备的Ximmerse联合创始人何杰评价HoloLens是“第一款真正的AR设备”。
雷锋网此前报道的Depth VR创始人李进认为,HoloLens的大部分单一组件,比如See Through的曲面显示屏、全息内容制作工具HoloStudio,可能至少需要一个中等规模的团队发展。
HoloLens解决的3个问题如果想要达到Alex Kipman在Win 10大会上演示的效果,HoloLens至少解决了三个问题: 1.空间感知。
官方视频中有一段用户佩戴HoloLens扫描周围,一个房子的模型准确地落在茶几和沙发上,这意味着虚拟信息和现实世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HoloLens和Google Glass最大的区别。
关于HoloLens空间感知的实现,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据说是结构光的三维测量,另一种据说是红外光景深相机,类似于Kinect。
2.小??型化高计算能力。
HoloLens是一个独立的设备,其最大的负载是双目景深图案采集和全息图像的实时渲染。
作为参考,业内人士告诉我们,英特尔的3D摄像头RealSense使用的是自己定制的处理器,但处理景深时CPU占用率基本过半。
3、输入和交互方式。
HoloLens摄像头同时做两件事:一是环境的识别,二是手势交互的识别(以及徒手的准确识别)。
后一点可能是一个非常高的考验。
《纽约时报》记者 Farhad Manjoo 在体验 HoloLens 原型机时表示,手势控制非常不准确,很难执行所需的操作。
同时,徒手手势识别还面临一些其他问题,比如如何判断何时两双手出现在视野中。
关于HoloLens的实际完成情况,目前国内外都没有公开的原型机。
只有少数媒体体验过“严格限制”下的微软产品。
我们无法知道在我们眼前实际佩戴 HoloLens 是什么感觉。
但关于开发者版本和量产,国内多个团队判断这个时间点至少要半年,有的团队甚至认为会是4-5年。
“大而全”与“小而精” 其实,做任何领域的产品,都会面临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精的问题。
不过AR和VR的特例是,国内这个领域的团队几乎都是小型初创公司。
正如李进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任何单个项目(例如光学和处理器)被HoloLens分解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所以目前有很多小公司在做AR方面非常有趣的“单体项目”。
广州的 Ximmerse 正在制作一款介于 Nimble VR 和 Razer Hydra 之间的输入设备。
Ximmerse 拥有用于手势和环境跟踪的双目红外摄像头。
配套的手套嵌入了加速度传感器和光源信标,还配备了类似于Hydra的控制器。
Ximmerse联合创始人何杰表示,他们专注于做输入设备。
北京李进的团队去年完成了可以跟踪用户视角的3D显示。
后来,他们还开发了基于图像识别的空间定位软件算法。
现在他们正在制作一款可以追踪头部的虚拟现实手机眼镜。
盒子。
但总的来说,它们的核心是空间定位和跟踪。
像Ximmerse、Depth VR这样专注于AR领域(也可以应用于VR)单一技术突破的公司有很多,比如去年在KS融资超过50万的Noitom。
这些公司拥有成熟的团队并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
同时,他们可以在AR成为消费级之前获得可接受的现金流。
他们是中国发展最快的AR/VR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