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时尚的话题可能不是在谈论谁发布了什么手机、谁的手机抄袭了谁、谁在微博上与谁争论。
…但首先看看你手腕上是否有智能手环或智能手表,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与你聊天。
包括可穿戴设备在内的智能硬件已经“燃烧”了三年多。
引以为傲的Apple Watch也在上个月24日迎来了第一批用户,尽管这距离去年正式发布已经过去了半年多。
。
最近一两个月,除了Apple Watch之外,我们确实没有看到特别值得关注的智能硬件新产品的推出。
其实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去年发??布的新品还没有上市。
更重要的是,今年早些时候的 CES 和 MWC 上发布的可穿戴设备已经足够多,用户的手腕已经不够用了。
不过,至少目前来看,这些新品还没有出现在我的手腕上(下面主要是可穿戴设备,顺便也有一些智能硬件)。
原因无外乎以下三个:一是机票被故意延误;二是机票被故意延误。
二是众筹产品距离出货还很遥远;三是先举办只在PPT上出现的产品。
新品发布会,有实物我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退票:对消费者信任的最无情的嘲讽。
我简直不敢相信最近的一张延误票实际上来自 Jawbone。
这家蓝牙音频设备厂商在几年前进入可穿戴领域后推出的Jawbone UP系列智能手环无疑是可穿戴的。
直到 Jawbone UP3 才成为市场宠儿。
因为Jawbone UP3这个号称内置多种传感器、可以测量心率和眨眼睡眠、而且价格非常昂贵的智能手环,实际上已经被推迟了。
JawboneUP24可以称得上是Jawbone的巅峰之作。
虽然它从来没有靠脸(屏幕)过活,但其类似手环的佩戴方式、出色的佩戴体验以及优秀的APP设计却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国内近1元的高价依然挡不住人们的购买热情。
它在我手腕上的使用时间长达 8 个月,对于一款“最多佩戴 3 个月,然后扔进抽屉收集灰尘”的可穿戴设备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这也是我测试过的智能手环中最长的。
令我满意的一个。
该品牌在混合可穿戴市场中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和相对高端的用户群体。
Jawbone UP24发布一年后,UP3于去年底问世,并在北京召开了小型发布会。
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现场没有实物,放在桌子上的都是模型。
虽然是一比一的,但也足够看起来像真的了。
玩了一会儿,我发现这是一款为了改变而改变的产品,包括重新设计的腕带佩戴方式以及与市面上智能手环完全不同的卡扣设计。
抛开这些设计不谈,UP3 发布已经有半年多了,还没有任何踪迹,原本预计今年 1 月份推出。
这对于前期好不容易建立起名气和人气的Jawbone来说无异于自杀。
国内票务保镖的典型例子就是图曼。
这个在2018年开创了微信营销模式的智能手表品牌,也毫不客气地成为了当年的“票王”。
由于对市场需求预估不足、产品概念过于牵强、后期供应链不足,图曼第一代智能手表的“意外流产”成为必然。
虽然图曼后来吸取了教训,选择京东为其第二代产品T-Fire智能手表进行众筹,但其早期买票的延误可能对品牌造成了永久性的损害。
图曼用自己的英雄气概给其他智能硬件初创团队上了生动而惨痛的一课。
当然,在打着“智能”旗号的智能硬件圈子里,延迟抢票并不是孤例。
那些大幅延迟抢票的智能硬件和其背后的创业团队是可以匹配的,不用不好意思。
众筹:藏着一颗更自信的心。
众筹已经成为智能硬件一个非常鲜明的标签。
在国外的Kickstarter和Indiegogo众筹网站上,包括Pebble、Fitbit等可穿戴品牌迅速积累了早期资金,然后用于研发、设计、生产和出货。
这种颠覆性的营收方式让更多的创业者跃跃欲试。
在国内,也有大众点评、京东众筹等平台作为国内硬核创业团队的孵化器。
不过,成功的寥寥无几,却为一些智能硬件延缓销售提供了温床。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些平台上众筹足够的目标资金后,这些硬件品牌都会给出一个发货时间,有的甚至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才能拿到货。
这与真正的延迟不同。
有什么不同?只是这样比较委婉,更有自信。
在快速迭代更新的智能硬件领域,此时你认为牛逼的功能可能一年后就过时了。
到时候,你可以用同样的钱甚至更少的钱买到更多更棒的产品。
消费者可以信赖 为什么要在一年后为你现在吹嘘的卓越买单? PPT发布会:跳票与众筹的模糊性 无论是PC时代还是智能手机时代,无论品牌规模大小、口碑质量好坏,至少在发布会上你能看到实物,会议结束后您甚至可以去那里短暂停留。
经验,即使只是一个工程原型。
智能硬件时代,除了那些研发资金充足、人力雄厚的科技巨头先把产品做出来然后向全世界宣布(如微软、谷歌、三星等)之外,目前还有更多还有更多的智能硬件厂商(很多大牌)肆无忌惮地将大量媒体聚集在一个会场,在没有任何实物的情况下开始了一场PPT发布会,全靠口头工作。
各种碉堡的功能首先会在PPT上让你目瞪口呆,然后我会告诉你:我们的产品要到XX个月才会推出,给大家看。
没有实物怎么能开新闻发布会呢?我胳膊上的毛都剃光了,还想让我看PPT?用同事的话说,“有你就够了!”连“窒息”都不足以形容这种不方便的发布会。
每次发布会结束后,你都能听到媒体同仁发泄对各种“十万只羊驼飞过”的不满。
我曾经说过,没有实物就没有发布会。
无论是跳票、众筹还是PPT会议,三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说这是智能硬件领域最常见的三种病症,那么有些品牌则患有两种以上。
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在心里开出十二个字的药方:要么赶紧死,要么赶紧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