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VR元年的到来,这个举世瞩目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最广泛的关注。
高盛报告显示,预计今年VR/AR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美元,其中硬件市场1亿美元,软件市场1亿美元。
在国内,尽管以BAT为代表的大型企业集团已正式布局VR领域,但该行业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市场上还没有优秀的企业或产品。
这样一个具有变革潜力且仍处于早期阶段的增量市场,自然牵动着投资机构和个人最敏感的神经。
数据显示,今年多家VC在VR行业投资达35亿美元。
但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来说,VR复杂多样的产业分布、不断涌现的初创企业、深奥难懂的技术内容、不明确的商业模式,都为他们了解和进入这个行业设置了巨大的门槛。
为了帮助投资者解决这些困惑,扫清VR投资面临的信息和数据障碍,钛媒体“潜力投资研究中心”将通过详细的经营状况调查和数据分析,推出《VR行业深度投资研究报告》。
专题从硬件设备、控制、内容、VR摄像头投影技术、开发者工具平台、消费场景应用六个维度深度解构了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报告通过详细的VR公司运营和产品数据整理、深入的行业访谈与研究、系统的投资方案梳理、专业的价值评估维度,展现当前中国VR产业的增长生态,并对投资潜力进行趋势分析。
建议和判断。
根据报告内容,发布《中国VR创业生态系统及投资趋势》系列公开报告。
第一个重点是输出硬件设备。
目前,虚拟现实终端设备主要分为两类:与国外同类企业和产品相比,国内VR硬件创业项目在投资价值和行业演进趋势方面有何异同?面对行业巨头的直接竞争,有何应对策略或解决方案?如何构建内容生产、分发、开发者平台的转型布局?一体化业务方向是真正的发展趋势吗?这些都是在投资和评估 VR 输出设备之前需要回答的问题。
“竞争”的时刻已经临近。
如果说VR是一场战争,那么此时此刻,诸侯们已经正式吹响了战斗的号角。
近半个月,美国三大PC端VR消费头盔产品陆续出货。
目前公布的价格中,SONY PS为美元,Oculus Rift为美元,HTC vive为美元。
消息不断传出。
17日,阿里巴巴宣布成立VR实验室,并继腾讯之后首次向公众披露集团VR战略。
在VR创业领域,最知名的产品无疑是输出设备产品。
去年以来,该领域迅速涌现出不少初创公司。
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穿戴硬件再到如今的VR硬件,完整的生产供应链、日益熟悉的营销手法、巨大的C端市场、充足的潜在资本、光辉的成功范例;互联网时代的创业环境对硬件创业者尤其有吸引力。
VR输出硬件中是否包含着过去智能手机经历过的雾霾的痕迹?豪门已经正式进入比赛。
VR硬件初创公司该如何应对? “一些企业家进入VR硬件领域是出于无知。
”阿尔法公社创始人徐四清在对VR进行深入考察后,对于投资输出硬件产生了明显的犹豫。
他认为,任何VR硬件的创新都必须谨慎行事,螳螂捕蝉,黄雀有祸。
随着VR收获的到来,大公司对初创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内方面,除了布局明确的BAT外,华为、小米、联想等具有较强品牌、技术、渠道、用户、成本规模、生产供应链资源优势的企业纷纷进入市场,使得硬件行业冲击竞争更加直接。
回顾国内智能硬件的成功案例,几乎都属于“贵族创业”。
生存者除了拥有金钱之外,还需要一系列的商业资源。
雷军创小米就是一个例子。
难怪日前,业内一家初创公司CEO无奈感叹,“除了情色领域,智能硬件的2C端毫无机会”。
“小米、华为、联想的优势在于快速跟进,通过规模降低成本,所以对于初创企业来说,依靠品牌和规模是很难的。
“某国际知名投行高管认为,部分VR企业率先推出硬件产品,具备先发优势,但技术水平始终是设立壁垒的地方。
他表示,VR行业零部件厂商都在在日本、韩国和台湾,少数核心部件来自欧美公司,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很难与华为这样的公司竞争,移动端也出现了暴风这样的国产VR产品。
PC端还有魔镜、灵镜、小鸟看看、乐沃科技、大象科技,常规预测中还有大鹏VR、蚂蚁视觉、3Glasses、嗨镜,未来的行业格局将由这些先发者阵营发生变化。
灵境VR首席执行官张树斌认为,这是一个体验经济行业,体验是它所擅长的,在资本方面,灵境VR有乐视控股的投资。
通过大公司股权投资进行资源互助、产业扩张,是现阶段合作层面的普遍现象和策略。
张树斌认为,“最终让用户信服的不是华为、小米的品牌,而是产品。
良好的VR综合体验是最根本的。
如果没有这一点,规模优势就毫无用处。
”虽然目前还没有硬件标杆公司,但第一梯队已经浮出水面。
“还会有一批硬件厂商被淘汰。
”大鹏VR首席执行官陈朝阳保持谨慎态度,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他们更喜欢内容。
“与硬件相比,内容创作者太少了。
一方面,硬件厂商或平台通过补贴鼓励内容开发者;另一方面,硬件厂商必须把产品做在消费者层面,行业规模达到千万级。
”有了货量,内容创作者才有动力。
“VR设备硬件厂商正处于转型关口。
因此,经过一年的发展考验,一些VR设备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转型。
最近,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将内容比作 VR 领域皇冠上的明珠。
当硬件指标趋同或触及天花板时,内容的质量、数量以及相关体验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理由。
Oculus和谷歌继续投资内容开发者生态系统; SONY PS基于强大的游戏内容和用户基础,使得SONY PS能够通过游戏内容的强大变现来弥补硬件价格的低廉。
智能硬件依靠硬件本身赚钱,在投资者眼中最缺乏想象力。
因此,半年内,知名游戏公司进军VR,上市影视广告公司投资VR,巨头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VR内容开发者平台,打造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VR硬件企业开始向内容分发平台、内容原创制作、内容投资合作等领域转型。
这里最早的就是宝峰魔镜。
得益于暴风科技在影视领域的传统积累,拥有最大的内容资源来源。
VR头盔主打游戏、影视、应用,但不同品牌根据自身的设计和功能都有相应的用户群体。
由于其定位服务于VR游戏爱好者,灵境VR注定难以达到《暴风魔镜》那样影视综合层面的庞大内容规模。
“我们更看重质量。
”张树斌说。
“我们希望生产优质的游戏内容,引入知名IP,将优秀的传统游戏内容带入VR,获得内容体验的升级。
”大鹏VR代表了一个共同的趋势。
发布并开放自有VR SDK,并开展VR游戏开发者大赛,鼓励和引导中小游戏厂商在自有体系内开发VR产品。
影视方面,大鹏推出VR视频。
3D Bobo是一个播放平台和内容分发平台,据说拥有1万名用户。
“行业确实有通过内容端整合进行转型的趋势,”张网科技CMO赵清泉直言,“不排除有人只是想卖一个概念来赚钱。
”张网科技也曾想过建立自己的VR内容聚合、分发、开发者平台,打造社区,但最终放弃了。
掌网科技作为软硬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制造链、立体成像以及3D采集与显示技术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在2B业务占比70%的前提下,C端内容的需求并不迫切。
自建内容平台的转型有点浪费时间。
“内容不是我们的强项,如果我们建立自己的内容平台,我们将无法获得与专业内容平台的合作机会,也很容易分散我们在硬件技术上的投入,所以这对我们来说会是一个束缚。
”张望科技的行业定位上面已经很明确了。
“制作内容其实是最困难的事情。
”一位知名国际投行高管上述表示,微软和索尼可以移植现有的游戏或互动应用,但小公司从头开始在资源和时机上都有劣势,而且当用户不这样做时往往更难以说服其他人在您的平台上进行开发。
平台级企业很容易从这个角度切入,建立入口生态。
腾讯VR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回顾目前,VR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张树斌表示,“市场还没有达到与内容合作广泛普及的地步,市场基础还不存在。
未来我们可能会这样做,但目前我们还是要做好开发者服务,硬件本身。
” “VR一体机”硬件本身的趋势,也引出了下一个被视为硬件升级的方向:VR一体机。
从逻辑上讲,PC和移动这两种主流的虚拟现实设备都需要通过第三方设备提供内容源和部分性能,这更像是图像输出设备。
基于用户体验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技术方案的快速演进,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大部分中国厂商推出了移动VR一体机产品模式,众多VR一体机在市场上涌现。
市场。
这个方向也明显受到了资本的关注。
“一体机一定是VR行业的未来。
”大鹏VR陈朝阳坚定地说。
原因是基于小型化、移动性、便携性三大原则。
在深圳掌王科技有限公司CMO赵清泉看来,这是一个伪命题。
张王科技拥有VR头盔、星轮ViuLuxVR分体产品。
赵清泉承认,张旺曾认真考虑过一体机的方向,但最终还是搁置了。
他表示,“一体机的概念只是在国内比较流行,国外还没有一体机的先锋产品。
市场上的所谓一体机大多是其实就是内置手机的VR眼镜盒,现阶段国产一体机不可能做得很好。
“造一台一体机比做手机还难。
“它既要具备手机该有的一切,又要满足手机没有的要求,比如光学、图形图像算法等。
”张树斌也有同感。
灵境VR已经确定了这个方向。
一体机自成立以来,是国内最早布局一体机的VR公司之一,但目前仅推出了移动VR产品灵境小白。
CEO张树斌表示,一体式智能镜子小黑尚未推出。
基于对产品质量的考虑,目前尚未制定最终的产品上市时间表。
据称,灵晶小黑未来的价格将在1元以内。
“一体机的难点在于如何降低图形图像输出的延迟以及如何保证视觉体验。
即使巨头想要进入,也必须克服这些陷阱。
”张树斌说道。
作为一款一体机产品,VR一体机也让其他开发者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犹豫不决。
张旺科技CMO赵清泉的担忧是,“集成度高,空间就小了,性能也不会很高。
软件驱动的优化升级、发热问题如何解决都比较困难。
”从性能体验上来说,很容易打造出入门级的轻体验。
”如果效果不好的话,专注做一款有深度体验的VR眼镜盒会更划算。
”所以,张王科技的主要方向就是把分体机做好。
这种妥协也得到了一些VR公司的认可。
分体机与一体机有着同样的可移动、方便携带的优点,但分体机将头盔和主机分开,无论从技术难度还是在使用上都更容易接入。
-深度体验效果。
张王科技预计2020年其PC头盔销量将达到10万顶,分体版预计为5万至8万顶。
放眼长远,灵境VR CEO张树斌预计,三到五年内,国产VR手机眼镜盒将达数亿台,一体机将达数千万台,PC头盔将达数百万台。
。
“硬件热潮”背后隐藏着VR产业的切入点。
与国内外主流VR产品相比,张树斌觉得国内在体验上还存在代沟。
我国技术储备差距不大,特别是在移动产品、CPU、GPU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VR硬件、应用和软件的发展必须跟上步伐,而中国目前落后。
头盔硬件更接近于 Xbox 等硬件产品,而不是 iPhone。
后者有炫耀性消费的需要,而前者则完全取决于软件应用和性能。
有分析称,头盔产品最终将成为高端耳机之类的产品。
市场上,索尼和三星都推出了非常成熟的产品,谷歌也提供了低价产品。
与国际厂商竞争,努力的方向可能是提供比入门级产品更强大的功能和更精彩的体验。
性能接近索尼、三星、HTC,同时具有更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硬件领域,最终只有少数有实力的企业能够生存下来,就像手机一样,并且会演变成全方位的竞争。
”阿尔法公社创始人徐四清依然看空硬件创业公司的投资。
在徐四清眼中,以VR内容和技术为导向,最终进入VR硬件业务,是创业公司顺理成章的选择。
事实恰恰相反。
软件周期短,影响直接到达用户,并且可以随时更改。
一旦硬件成型,需要更改,又是一个周期,纠错成本显着增加。
一个周期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
链条太长,不确定性太强。
在VR生态圈内,在图像采集、图像拼接、处理制作、实时传输技术等领域,徐四清判断,这里涌现的科技公司和技术型服务公司将拥有更大的投资潜力和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开发工具的公司将面临更困难的时期。
因为中国企业在这个领域并不走在世界前列,面对Facebook和谷歌,他们利用强大的流量和资源来吸引开发者,建立社区,形成开放平台,获得丰富的商业应用和内容,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这个过程中,大平台让开发工具免费,而工具初创公司则被牺牲。
无论如何,VR投资前景仍然被看好。
长期关注VR的投资者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对初创公司的技术和技术团队要求最高,必须拥有成熟甚至领先的产品。
只有这样,一旦投入了资本,推出商业产品、拓展渠道就不是什么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