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只会帮助那些拯救自己的人。
态度决定命运。
内部因素是最重要的。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没有侵略日本,也没有给清政府机会。
在日本的崛起之路上,西方列强对日本的帮助并不是很大,更多的是日本自身的努力。
事实上,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真正意义上入侵中国的国家并不多。
虽然英国和法国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但平心而论,两次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开拓中国市场。
如果当时清政府完全开放对外贸易,估计两次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事实上,近代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沙俄和日本。
如果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更多地到中国来是为了市场、资源、财富,那么俄罗斯和日本只会帮助那些自救的人。
态度决定命运,内在因素最重要。
。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没有侵略日本,也没有给清政府机会。
在日本的崛起道路上,西方列强并没有全力帮助日本,更多的是日本自己的努力。
事实上,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真正侵略过中国的国家并不多。
虽然英国和法国发动了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但平心而论,西方列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如果当时清政府完全对外开放贸易,估计两次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
近代以来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其实是沙俄和日本。
如果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更多地来到中国是为了市场、资源、财富,那么俄罗斯、日本则更多地觊觎中国的土地。
当然,由于近代中国生产力落后,英法美实际上是在侵略中国,至少在经济上是赤裸裸的侵略,但这种侵略并不是针对日本的。
然而,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日本和中国确实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鸦片战争期间,日本人的主宰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入侵,被英国人彻底击败。
中国的战败也让日本有识之士开始反思自己的出路。
如果不改变战略,西方列强会像侵略中国一样侵略自己吗?日本人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很快西方列强就找上了门。
1853年7月8日,刚刚成为强国的美国派佩里准将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和神奈川(今横滨)。
霸道的美国人告诉日本人,你们最好不要反抗,因为如果只有一种可能反抗,美国就会赢。
幕府要求考虑后再答复。
在美国的逼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请求,于1854年3月31日签订了《日美友好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和函馆(本函),该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两个港口设立领事馆并享受最惠国待遇。
很快,英国、俄罗斯、荷兰等国纷纷效仿,与日本政府签署了类似条约。
对外开放后,西方国家的工业产品开始向日本倾销。
就像当时的中国一样,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日本根本无法与廉价的西方工业品竞争。
一时间,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货币扩张,经济衰退,百姓苦不堪言。
愤怒的日本民众认为,幕府政府的无能造成了日本的落后。
于是,在武士阶级的领导下,一场推翻帝国政府的运动开始了。
国家大权再次回到皇帝手中。
明治天皇即位后,励精图治,自上而下展开改革。
为了发展国民经济,发展近代军事,日本皇室节衣缩食,极力节省财政支出。
为了发展近代工业,日本皇室鼓励贵族子弟带头进入工厂从事工业生产,为人民发挥带头作用。
为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财政并不宽裕的明治政府花费巨资派使团前往欧洲各国考察学习,并撰写了数千卷考察记录。
最初的震惊——第一次的醉酒——最后的疯狂,就是日本使命的客观写照。
到了西方,我先是对西方工业时代的文明感到惊讶,继而为发达的西方文明所陶醉,最后回到祖国疯狂学习西方,把日本建设成同样的强国。
自称为东方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在他的领导下,日本开始了以德国为师的全面改革。
废除封建诸侯,设立郡县,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士、农、工、商的身份制度,全民皆平民。
促进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学习。
实施义务教育,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学习西方,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改革军事体制。
一系列的调整增强了日本的国力,基本避免了被西方国家殖民的危机。
反观中国,1860年代以后,清政府也迎来了历史机遇。
处于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西方列强,在中国基本打开国门后,并没有继续发动无所作为的战争和过度的敲诈勒索。
不公正的赔偿。
洋务运动开始后,在“自强”、“求富”的号召下,中国近代工业开始大量崛起。
一时间,确实出现了“同光中兴”现象。
西方国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备出口赚取利润,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在洋务运动中他们还是给了中国很大的面子。
新兴的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与清政府合作得很好。
中国的现代海军是在英国和德国的帮助下建立的。
其中最主要的定远舰和镇远舰都是德国生产的。
可见,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列强赚了钱,但并没有过度讹诈或遏制清政府。
北洋海军曾被誉为东亚最强舰队、世界第九舰队。
军事上,清政府似乎一改屡战屡败的颓势,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1880年代,面对沙俄入侵新疆,清政府积极动用军队,一举粉碎了沙俄的野心。
新疆虽然是一片不毛之地,但此举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也大大提高了清政府的国际形象。
至少在1890年代之前,西方国家虽然在经济上对中国肆意妄为,但仍然相信中国是一个大国,甚至是一个强国,不敢过度激怒中国。
客观地讲,1860年代到1880年代,是中国拉近东西方关系、摆脱半殖民地化的良好机遇。
从表面上看,清政府似乎正在积极抓住这个机会。
一系列军事和经济努力似乎正在争取历史的转折点。
但由于体制的腐败,最终失去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毕竟,“同光中兴”只是清政府灭亡前的一个闪回。
中法战争中,中国虽然在军事上并不处于压倒性劣势,但由于领导层的避战求和,以及所谓的以夷制夷的西方外交,福建海军虽然完全处于劣势。
虽然全军覆没,但陆战仍然取得了胜利。
法军没有信心继续嚣张。
最终,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
虽然没有割地和赔偿,但越南这个几千年的附属国彻底离开了。
也告诉世人,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我们来谈谈日本。
日本虽然通过民改增强了国力,但仍然是一个资源少、市场小的国家。
日本为了进一步谋取权力,必须寻求对外扩张。
作为西太平洋岛国,在当时的情况下,日本不可能南下挑衅东南亚的西方列强,也不可能北上挑衅俄罗斯。
它只能把扩张的重点放在东亚,攻击中国、朝鲜等国家。
中国虽然衰落了,但是却做了日本人的主人一千多年了。
在主人面前,日本也不敢太嚣张,只好先试一下软柿子。
第一个目标是琉球王国。
1871年,一艘琉球渔船因台风影响漂流至台湾。
50多名船员被高山人误杀。
12名幸存者在清政府的护送下返回琉球。
该事件与日本无关,但日本以此为借口。
1872年,日本请求琉球接受日本封建主的称号。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怂恿下入侵台湾,掠夺财富,屠杀台湾居民。
要知道,此时的日本民光维新还不到10年,根本没有能力挑战中国。
即便如此,清政府仍然通过列强的斡旋被勒索了50万两白银。
1876年,日本以武力威胁朝鲜,迫使朝鲜政府签署了《江华条约》。
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改称日本冲绳县。
面对日本的一系列挑衅,清政府最初不屑一顾,看不起日本。
后来意识到日本的问题很严重,并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1884年12月,日本发动所谓“甲申政变”,企图推翻当时亲清的朝鲜政府,取代清政府成为朝鲜的保护国。
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报告称,朝鲜有人计划联合沙俄抵御英国,沙俄正觊觎圆山关外的永兴湾。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清政府深知朝鲜一旦沦陷,自身安全将受到威胁,于是命丁汝昌、吴安康分别率北洋水师、南洋水师巡逻,以展示清政府的决心。
强大的海军力量,阻止敌人可能的入侵企图。
“定远”、“镇远”、“济远”、“威远”、“朝勇”、“扬威”等6艘军舰立即前往相应海面进行演习。
鉴于铁甲船经过长途航行需要回港加油和保养,而清政府1886年修建的旅顺军港尚未竣工,李鸿章决定海军上将丁汝昌将率领镇远舰、定远舰、威远舰、济远舰前往日本长崎三菱造船厂进行维修,并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
这也是中国装甲舰队首次访问日本。
北洋海军访问日本长崎期间,中国船员上岸购物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
一名日本警察受重伤,一名中国船员受轻伤。
水手被捕了。
中日双方都坚持自己的观点。
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斡旋下终于达成协议。
事件以双方妥协告终,而非清政府单方面让步。
因此,有人认为这是清政府的举动。
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
然而,清朝制造电报密码的方法在事件中被泄露,使得日本在甲午战争期间破译了清朝的电报。
这对清朝来说是一个重大损失。
与此同时,长崎事件发生后,日本朝野要求加强海军建设,为侵华战争做好准备。
自1890年以来,日本每年将财政收入的60%投入海军和陆军建设,以追赶北洋舰队为目标。
至于清政府,1888年以后就不再购买舰船,1891年以后也停止购买枪支弹药。
1894-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北洋舰队不仅在总舰艇数量上落后于日本舰队。
吨位大,但也老化,速度慢,火力差。
其实力完全落后于日本舰队。
日本在军事上基本压倒清政府后,开始了第一次“赌国运”的战争——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期间,西方列强并没有暗中支持日本,而是保持中立和观望。
据说,西方列强确实是在等待日本打败中国,然后一起瓜分中国。
然而,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西方列强并没有真正看好日本。
日本早期的侵略确实有点冒险,也有运气的成分。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确实变得强大了,但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压垮清朝的程度。
只要清政府更加团结,将领打仗更加有力,政府坚持得更久,说不定日本就会向中国求和。
然而,在1894-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在该打仗的时候却没有坚决打仗,在该谈判的时候又不愿意好好谈判。
结果,他们一边在战场上厮杀,一边在谈判桌上等待着早日商量,因此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我们一边在谈判桌上说话,一边等待着战场上传来的好消息,以便与日本人讨价还价。
在如此混乱的局势下,战场完全被打破,谈判桌上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最终,撑不住城墙的清政府宁可妥协,向日本赔付2.3亿两白银,也不愿继续坚持战争。
随着《马关条约》的签署,清政府的国际形象可以说是一落千丈。
洋务运动之后,近代权力的面纱被彻底揭开。
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强大有清醒的认识。
基本上没有西方列强把清政府当回事,瓜分的狂潮来得很快。
1894-1894年甲午战争之前,虽然日本国力日益增强,但日本与中国仍有很大差距。
然而2.3亿两白银的巨额赔偿却让清政府陷入了震惊之中。
日本利用补偿金加速国内经济发展和陆军海军建设,迅速成为强国之一。
日本强大之后,进一步变本加厉对中国的侵略,靠着中国赔款的钱发展起来,然后又继续用枪炮大掠夺。
一百多年后,面对1898-1899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屈辱历史,一些文化人士提出了所谓“国运论”,认为中国的战败只是运气不好,而日本则提出了所谓“国运论”。
运气好,所以赌赢了。
。
即使在今天,仍有一些著名的历史学家认为清朝之所以落后,是因为它接受了汉族文化。
作者实在只能一笑置之。
日本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至今还保留着中国汉唐文化。
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日本落后?一味地掩盖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无能,无理地争论什么文化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厄运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只能是哗众取宠。
经过几次成功之后,日本已经走向繁荣。
然而,已经病入膏肓的清政府却以俄国为师,以日本为师。
已经太迟了。
在西方列强掀起的中国狂潮中,日本使出了浑身解数。
虽然没有获得最大的利润,但其酝酿已久的称霸东亚的野心却与日俱增。
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近代以来,中国和日本其实都有崛起的机会,而且中国的机会远好于日本。
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日本和西方列强入侵中国。
并不是因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也不是因为日本幸运。
虽然中国丰富的资源和市场,让西方列强减缓了对日本的侵略,也给了日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但日本自身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图片来自网络,惠南城意头条号,聊历史地理,聊人文教育,看社会各种情况,聊地方发展。
喜欢小编文章的朋友欢迎点赞关注! )有几个原因。
首先,日本是一个岛国,没有资源可以抢占。
即使我们进攻日本,我们也无法获得任何资产。
其次,日本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国家。
你不侵犯它,它仍然想侵犯你。
因此,西方列强不敢轻易挑衅日本。
第三,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西方列强觉得中国弱小、可欺,所以向中国找麻烦。
第四是封建社会。
中国思想比较封闭,工业和军事比较落后。
他们入侵我们的国家相对容易。
等等还有其他原因。
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的民族。
善待好人而被人欺负,善待好马而被人骑,这是人的本性。
儒家文化教导我们仁慈。
这是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
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谁不会占便宜呢?日本一直是符合西方人丛林法则的狼文化,因此受到推崇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