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足够了解苹果和微信,你一定明白为什么是Apple Watch?这与微信出现在Apple Watch发布会上并没有直接关系。
很多IT行业的朋友都提到Apple Watch的“非必需品应用”,但并不是所有成功的新产品,包括iPad,一问世就都是“必需品”,iPad还不是“必需品”。
但它已经足够成功了。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我从音乐界听到的故事,然后再讲一下苹果Apple Watch可能的未来。
海蝶音乐创始人许焕良和林秋里创业时,早期选定的歌手是曾获得歌手特训班的阿杜和林俊杰。
然而,他们的同行和媒体朋友并不看好,所以他们编制了十大最不可行的歌手。
因素(包括资金链、外观、渠道等),决定了一半问题可以解决,然后尝试卖铁,然后都成功了。
正确的!先知负责预测未来,而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则负责创造未来。
未来的可能性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的问题。
如果能够解决 Apple Watch 无法使用的几个问题,那么这款手表将是最好的选择。
问题一:使用场景不够通用,应用内容不够丰富。
微信刚出现的时候,使用场景并不普遍,也没有应用程序(对比Whatsapp或Line),但现在你每天都在使用微信,用法可能已经超出了即时通讯的范畴。
如果微信有QQ的过渡,有各版本的亮点,有公关的支持,那么Apple Watch怎样才能积累足够的用户并留住足够的用户呢?问题二:还处于“非必需”阶段,用户从哪里来?基于苹果品牌现有的声誉、用户基础以及深夜观看发布会的热情,即使Apple Watch单纯作为时尚单品,也可能拥有很高的购买率(即使现在身边也有iPhone用户)你选择苹果或多或少是因为它的性能好、提高工作效率的应用丰富、或者比安卓有更多的娱乐内容。
一位四年前在三里屯苹果店工作的女学生告诉我,月薪一千的用户。
而十万都是来官方店排队买手机的)。
品牌的价值是通过产品来延伸的,小米产品的多元化也得益于此。
这是一个与从头开始创业完全不同的故事。
问题三:如何留住用户?如果用户早已习惯了手机随身携带,如何将手机转移到手表上呢?如今,iOS的同步和过渡早已超越QQ和微信。
iPod、iPhone、iPad、Mac 和 iCloud 之间的接口越来越“一体化”,在多个终端上使用同一个应用程序不再是问题。
刚刚问世的Apple Watch并不是想抢占手机的全部领地。
正如问题2所回答的,积累了足够样本空间的早期用户可以从使用反馈中判断出哪些应用更适合手表。
只有拥有更好的观看体验的人,能够进行部分增强就足够了。
类比就是 iPhone 和 iPad 之间的分工。
毕竟现在在一些场景下就可以发现手表的优势,比如运动、睡眠、健康监测,以及一些场景下音乐、即时通讯的便利性。
每个版本的迭代都会进一步促进内容的丰富和用户体验的优化。
问题四:价格昂贵,大多数用户承受不起。
即使价格昂贵,Apple Watch 也有可能获得更多早期用户。
第一代iPad在“非必需品”阶段也非常昂贵,但一旦体验变得更好,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
用户的逐渐增加会促进产能的提升,量产后的成本也会降低。
发布会结束后,中国苹果零部件厂商股价飙升。
电池问题等功能障碍也会随着用户的增加和产品迭代而得到进一步解决;对于高价位地区来说,可能是对奢侈品的一种尝试。
谁能保证Apple Watch不会成为求婚或其他仪式场景的标配?我们收回想象,和名表对比一下。
高端Apple Watch并不是最贵的。
问题五:需求依然不旺盛,未来仍不明朗。
这是最简单的问题。
制造手机和平板电脑是防御性的,开拓新市场是进攻性的。
拥有充足技术、人才和资金储备的苹果,投资未来远比巩固现在重要。
在有限的空间里思考很容易失去敏锐度,诺基亚就是这样;而在未来可穿戴设备的探索中,手表至少比挡住心灵之窗的眼镜更容易被接受(手环多为主动佩戴,而眼镜多为被动佩戴)。
如果是苹果,试错的成本比创业团队要低得多。
即使有风险(没有什么能保证成功),成功率也比其他公司高。
成功后的好处将再次改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