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本文以医疗行业为例,阐述AI技术等新技术在行业中应用的方法论。选择医疗行业作为例子有两个原因:全应用和深行业。应用范围广泛:医疗行业足够大,各种技术的应用场景非常多。产业深度:产业复杂更容易解释“仅靠技术做产业生意不行,需要产业和科技有机结合”的结论。将技术转化为业务。首先,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个行业的逻辑,包括金钱的逻辑和各方的利益。其次,要认识到技术应用要建立在行业逻辑之上,结合业务规则和技术理解,判断每个场景的发展前景,设计好的策略。在行业规划技术应用方法论的传统思维中,人们善于在一些传统业务上不断优化,在细节上做好,让用户满意。然而,人们并不善于根据手中的底牌(现有产品和服务、现有技术积累、战略投资等)、新技术等来审视某些行业(如医疗产业链)的产业链。.新机会的背后。而这些不擅长的东西,恰恰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当我们把技术作为投入目标之一时,我们整体思考如何在这个行业做生意,以“现有资源+新技术+投资”为品牌,以新政策、新技术为动力,重构以行业利益关系为框架,发现行业新机会,设计打法,才能更好地构建技术应用的商业体系。图1|行业技术应用规划方法医疗行业的深层逻辑医疗行业的发展医疗行业仍然是一个朝阳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各类疾病患病率上升,近年来我国医疗支出稳步增长。2011年至2016年,中国医疗总支出从2.4万亿元增加到4.6万亿元,预计2018年将达到5.5万亿元,全球医疗支出占GDP比重超过10%位居前列。2016年我国医疗支出占比仅为6.4%,提升空间很大。图2|医疗行业医疗支出生态图概述医疗行业水深火热,参与者众多,行业生态十分复杂。除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医疗行业的参与者还包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公司、提供医疗器械方法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等。医疗行业各类参与者的收入和利润数据如下:在我国,医疗行业整体上还是一个以公立医院为主的非市场化行业。图3|医疗市场规模医疗行业“钱”流通模式全民医保(政府出钱)+自费比例:控制总量,监管立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非市场工资)。国家对改革的态度:以量增利,不承认渠道费、营销费等。医改政策解决“医保”全国医保未来赤字风险高,国家解决医疗行业“成本高、体验差”的动力强劲。药品分离+医保控费降低成本(成本更高),分级诊疗+多点执业解决医疗资源平衡问题(体验差)。图4|医改政策解决“医保”HMO(HealthMaintenanceOrganization)模式。HMO模式不再是传统的先看病再报销的模式,而是改变了整体的盈利导向。图5|HMO模式医疗行业生态图当我们理清医疗行业各个参与者(患者、医生、医院、药品、保险)的现状和诉求时,我们就能知道新技术应用的方向在哪里。患者:就医需求快速增长、就医体验差、资源失衡2017年我国就医人次达81.8亿人次,65岁以上人口占比11.4%,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老年人口增加,人均就诊次数逐渐增加。慢性病是疾病的高发地区。我国前10大疾病中,慢性病占76.9%,医疗体系面临巨大压力(医保赤字)。在就诊过程中,“三长一短”问题突出:挂号等候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服药等候时间长、问诊时间短。移动医疗通过提供挂号、指导、小病自诊、在线问诊、支付等医疗服务,可显着提高患者就医效率。我国医疗资源严重向发达地区倾斜。城市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床位数远高于农村,边远地区居民就医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移动医疗突破了医疗资源的地域限制,让欠发达地区的居民通过远程医疗、在线问诊等方式享受一线城市丰富的医疗资源。图6|就诊医生:三级医院虹吸式,工作强度大,收入低;政策鼓励医生多地执业,医生资源流动不断增加。三级医院的就诊人次和医生增长率远高于其他机构。虹吸效果明显。我国77%的医生每周工作超过50小时。工作强度大,收入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不高。多点执业有利于社会办医。医生对更高收入的需求强烈。主任等权威医生通常受聘于多家医疗机构(每次诊费数百元)。获得优质医生的成本极高,本身不盈利,只是作为宣传引流的招牌。一般医生都会参与在线问诊,但单纯的在线问诊性价比较低,医生也不愿意参与。在以药养医的环境下,光问诊费本身并不能调动大部分医生的积极性。目前已成为公立医院的补充收入来源,而设立“国际部”的公立医院往往反对医生多到外地执业。80年代末以来,在SCI期刊和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多少,可以影响到医院临床医生的晋升和加薪,甚至决定医院科研经费的获得、科研成果的申报、以及各种标兵的选举等等。凡是关系到医生切身利益的事情,发表论文正是医生所需要的。为此,丁香园已成功出版包括JTD杂志在内的16种英文医学学术期刊,其中JTD(《胸部疾病杂志》)已被SCI收录。JTD杂志2012年稿件中,中国作者占30%。医院: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医疗体系。中国医院有六大主体: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互联网医院、诊所、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公立医院。政策门槛降低,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院,民营医院数量逐年增加,公立医院数量逐年减少。2015年,民营医院数量超过公立医院,但就诊人次仍远低于公立医院。取消“以医养医”,推行“分级诊疗”是国家医改的指导方针,对医院体制改革影响很大。过度医疗为何难监管?政府如何解决?医药:医药市场增速放缓;多项政策降低药品消费成本,增速略有放缓。其中,西药和中成药为消耗品,制造收入占比最高,分别达到42%和30%。医药领域两个突出问题:新药研发周期过长,药品销售渠道增加过多。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来降低药品消费成本。政策稳定后,医药流通将进入平稳增长期。2017年全国处方药销售规模约13.51亿元,非处方药销售规模约2164亿元。可以测算,处方药产生的总利润约为非处方药的2.8倍。处方流出受益方:医院药店(规模能力弱)>连锁药店(含DTP药店)>医药电商。医药电商发展为何困难重重?图7|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收入状况保险:中国医疗保险模式及现状截至2015年,我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36亿,覆盖率超过95%。从医疗支付比例来看,我国近40%的医疗费用由个人支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个人负担更重。我国医保基金运行管理原则是“收支平衡,略有盈余”,控费能力较弱。根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7》的预测,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将出现当期收支不支的现象,到2024年将出现累计余额逆差->重要驱动为国家推进医改发力。商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2016年,我国健康险市场渗透率为9.1%,人均单笔消费3118元。2011-2016年复合增长率为42%。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有望进一步快速增长。图8|医疗保险现状目前,医疗保险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报销型:按约定比例支付医疗费用,如支付80%的治疗费用。福利类型:定额赔付,比如重疾险,患特定癌症的客户可以直接获得100W的赔付。专业健康险公司话语权低,一般不盈利。原因有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风险使得高危人群占比大,补偿支出高(我国尚未建立完整的电子病历)。健康险难以对接公立医院,成本控制几乎没有话语权2015年,五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和保费收入分别为54亿元和466亿元,健康险保险业务收入占比88%,剔除投资业务收入后,健康险业务2015年亏损10%,包括退保保费、赔偿费用(82.6%)、手续费和佣金、业务和管理费。点击了解更多技术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