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7个月,我国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累计产量同比增长3.93%,但零售额增速较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出口和利润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如果说增速放缓、进入结构调整转型期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新常态”,那么“新常态”下,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提振内销至关重要的服装行业将如何发展?出口,突破? 4日在乌鲁木齐举行的中国时尚大会上,学者和企业家进行了讨论。
会议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7亿件,同比增长3.93%。
生产总体稳定但缺乏动力,销售不理想。
累计销量亿元,增速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此外,代表海外市场的出口指标中,出口金额也较去年同期下降7.71个百分点。
生产低迷意味着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市场疲软则意味着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产品附加值低。
这些都暴露了当前服装行业的“弱点”。
中国纺织服装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会上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纺织服装行业经济运行也呈现“新常态”,由由高速增长期转向中速稳定期。
。
“但这并不是经济周期的下行,而是产业发展阶段的根本性转变。
动力的更替和结构的再平衡仍然至关重要,稍有差别就会失去发展机会。
” ” “保持低增长平台。
当形势稳定时,我们面临的不确定风险就更多。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的驱动作用,以市场为标准。
”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于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部在会上表示。
如何用创新驱动?除了以往注重服装的品质和款式之外,恐怕还会加入一些当下“时尚”的东西。
比如智能科技、大数据等。
美网的一大亮点就是ios智能T恤。
这些智能服装嵌入了传感器和镀银电线,可以追踪穿戴者的心率、呼吸等指标,并与手机相连。
后台部门可以在运动过程中随时监测健康问题。
事实上,国内知名内衣品牌爱慕集团也开始利用人体力学大数据进行产品研发。
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大鹏表示,智能服装是否基于大数据进行设计和生产,抢占新技术、挖掘“蓝海”金矿,已成为传统行业的唯一选择。
对于中国服装来说尤其如此。
我们要抓住当前的新技术、新方向,挖掘潜在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创新、替代产品。
如何以市场为标准?这不仅仅是利用市场偏好来决定是否保留产品,更重要的是利用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运营模式的转变。
在即将到来的纽约时装周上,国内设计师王陶将成为首位正式发布的中国设计师,展示其新品牌Taoray Wang。
她告诉记者,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不仅仅是设计和面料的选择,更是服务模式的改变。
我们可以根据消费者的时间和喜好,随时随地提供定制服务,甚至管理他们的衣柜。
”国内女装品牌JEFEN董事长谢锋表示,通过市场反馈,将构建全新的服务商业模式,让设计师与消费者进行点对点直接沟通,为每个人开发个性化服装。
“只有正确把握需求,才能发挥核心竞争力。
”王天凯表示,“新常态”下,取胜只会越来越难。
服装行业必须更加多元化、更加一体化,才能满足不同业态、更加“精细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