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Web前端 > HTML5

我是如何从程序员转型为SAP产品经理的?

时间:2023-04-05 12:47:36 HTML5

文章作者:JasonXia(夏建军)Jerry:今天的文章来自我的老同事JasonXia,他和我一样,从2007年开始就在SAP成都研究院工作,这篇文章讲述了Jason是如何从一个资深的大四蜕变的SAPdevelopertoanSAPproductmanager,希望能启发一些有同样抱负的开发者。杰森有很多优点,其中有两点让杰瑞很佩服。2007年Jerry加入SAP后不到一个月,就参加了BW305的一次内部培训。讲师是SAP成都的同事,资深BW专家。那时,我的专业技能只是Linux系统网络编程技术。BW领域的Infocube、Infoprovider、infosource、starschema这几个概念我一头雾水。字我都听懂了,但串起来一个句子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可想而知,我对这次培训的内容掌握得有多好。从那以后,我就很佩服那些精通BW甚至Analytics的同事,因为那些经过培训后我仍然无法理解的概念,在他们脑海中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知识体系,可以用来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那么这一切与杰森有什么关系呢?2007-2012年,SAP成都研究院开发团队大部分人员在SAPBusinessbyDesign工作,专注于Form、Report/Analytics、FieldExtension和UI四大内容的交付。每个内容都有一个负责人,在SAP内部称为topicowner。对于项目内容的各种问题,无论是SAP成都研究院的同事还是全球团队的同事,都会找题主。江湖的地位类似于射雕英雄传中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这里你可能已经猜到了,Jason是Report/Analytics的主题所有者。所以,关于他在这方面的造诣,就不用多说了。第二点我很佩服Jason,就是他处理业务复杂性的有条不紊的方式和冷静的工作态度。在Jerry看来,编程技能从后天开始就很容易掌握,而这种非技术性的软技能跟一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比纯技术性的编程技能更难掌握。2014年和Jason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处理SAPCRM中部分模块的工单处理。这些模块由SAP成都团队从其他SAP全球团队接手。在交接的时候,没有原团队的同事给我们传授知识,所以当我和Jason收到这些模块的门票时,我们缺乏足够的知识来处理它们。是的,只能通过调试代码来慢慢学习。运气不好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来几张高优先级的工单,描述的问题对我和Jason来说都比较陌生。面对这种知识匮乏带来的巨大挑战,在我的印象中,从未见过杰森有过慌张的表情。Jason总是很冷静的把票按难易程度排序,然后我们分头处理。他从容应对挑战的能力也激励着我,确保我始终能够百分百清醒地分析问题。以下内容为杰森的文字。*前言:回首往事,是最好的成长方式。SAP成都研究院程序员JerryWang找我说说他是如何从程序员转型为产品经理的。就在2017年底,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走红朋友圈。很高兴有机会借用生命算法的概念来回顾过去。回首往事,是一个人最好的成长方式。于是,故事就从我进入SAP,成为了一名程序员开始了。程序员:做好一件事,结缘于SAP,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当时,SAP成都分公司成立仅一年多。一开始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需要不断地向别人请教。无论是参加内部讲座,还是看公司邮件,处处都是陌生的名词,一路都是点不进去的链接。有一种被信息和知识淹没的焦虑感,还有点不知所措。与外国同事一起参加会议对我来说也很有压力。虽然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即使我的外籍同事听不懂英文,但团队里有前辈支持我。但你不能总是躲在别人后面。好在团队里有浓厚的互相帮助、积极努力的氛围。其中,有一位同事印象很深。我们叫他番茄。非常有活力,充满活力,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勤奋。那时,我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加倍努力,站稳脚跟。我尽力做我必须做的事。慢慢地,我可以做的任务比别人多。后来有人问我问题。我认为努力工作应该是一个年轻人的标准。那时,我没有想过那么多人生道理,也没有什么职业发展规划。我只有一个小目标:做好一件事,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否则,如果你没有尽力而为,你怎么知道你是否擅长并喜欢这份工作?!因此,这两三年来,我把精力都集中在数据仓库和分析上,不仅有能力为团队贡献自己的知识,还能带动团队推进该领域的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非常感谢我的经理Henry,他给我提出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那就是不仅要优秀,还要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在这个产品的全球组织中有知名度.因此,我组织了一个技术课题学习小组,引导和帮助年轻的同事一起探讨最新的课题。我也积极接触德国同事,不仅向他们学习新知识,还参与他们的讨论,为整个产品做出贡献,从而赢得他们的信任。做好一件事,让我登上了一座小山,有机会看到更多的山。其实这就是专注和努力,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是我在SAP实践的第一个生命算法。ScrumMaster:不要看不起我的工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经历了不同的产品和部门。虽然我仍然可以又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但我也能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技术难题,并想办法克服它们。然而,渐渐地我觉得成为一个技术天才并不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满足感,我也很难在技术的深入研究中持续很长时间。2011年,正好公司在推广Scrum这种软件项目管理方式,我对管理有些兴趣。所以,很自然地,我尝试了ScrumMaster的角色。简单来说,ScrumMaster就是负责一个团队按照Scrum运作的角色,相当于敏捷教练。当时Scrum对我和我的团队来说都是新事物。我又处于多动状态。从参加培训、查找资料、参加公司内外论坛、组织ScrumMaster圆桌会议、建立与其他团队ScrumMaster的人脉网络开始,建立一个更新自己知识库的生态系统.通过公司安排的Scrum导入培训,了解了基本的概念和流程。在实践中,我注意到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避免重复交付延迟,如何开好Retrospective会议,如何有效控制项目风险,如何实现真正的快速迭代开发。带着这些疑问,我在学习中寻找答案。并且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启发,得到很多新的想法。那时,我发现最让我感到满足的事情是我又学到了新东西,并将那些新想法介绍给了团队。某种程度上,我是团队的改革带头人,很有成就感。但是,另一方面,ScrumMaster要做的事情非常复杂,很难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所以,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却很难完全实现。这时,发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非常关键了。我认为我最深刻的体验之一是,我从别人眼中的一份普通工作中看到了提升自我价值的巨大机会。我想我没有辜负那个时代。在最初推动Scrum流程实施的过程中,如果我仅仅满足于主持各种会议和当一名救火员,我认为对团队和个人的价值都太小了。但是当你睁开好奇的眼睛,你会发现公司内外有很多关于敏捷的或大或小的最佳实践。例如,DoneCriteriaworkshop是我在学习期间学到的实用方法。用于解决团队中的backlog随意关闭,关闭后仍有后续任务和问题弹出的情况。学习了其他团队的做法,整理了一些例子,成功带领团队定义了自己的DoneCriteria,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其他思考过和实践过的还有UsableSoftware、结对编程、ReadyCriteria、试驾、团队知识管理、持续改进、敏捷测试等。理解、思考和尝试这些新方法的过程就是个人价值提升的过程。后来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团队,不断取得成绩。这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就连那些在商界有影响力的人物,不都强调带团队吗?如何带出团队的战斗力?这是一种必须通过不断练习才能学会的能力。比如对于团队建设,我也有一个加深理解的过程。一开始,我对团队建设的理解还停留在一起吃喝玩乐的层面上。后来通过接触这些知识,才知道原来团队建设的方法有很多。另外,我也思考过如何建设学习型团队,如何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如何分析团队的成熟度,让团队成长为自组织的团队,让团队的作用发挥到极致。ScrumMaster逐渐被削弱。这些探索和学习增加了我的阅历和能力。与程序员相比,ScrumMaster有更多机会与产品经理、直接领导和其他团队打交道。如果你有心,总是很容易找到比自己优秀得多的人,从而向别人学习。我相信,如果一个人接触过很多高手,那么他成为高手的概率就会高很多。先不说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哪怕在个人层面更接近他们一点点,就足以激励自己。我记得与ThoughtWorks和其他活跃在敏捷社区的人有过接触,从他们的见解中受益是必须的,我能感觉到他们对实施和传播敏捷的传教士热情。对此,我在敬佩和惭愧之余,也深感鼓舞。ScrumMaster有很多机会练习和提高软技能。我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团队内外的不同需求,如何协调进度解决团队内外的复杂问题,如何处理自己的复杂任务,如何提高自己和团队的工作效率,如何帮助团队和管理好项目。这些都需要软技能,例如倾听、有效沟通、时间管理、领导力、自我管理。这是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无论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软技能在个人能力结构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当你缺乏它时,迟早会遇到向上发展的问题。天花板。如果说硬技能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完成某项任务,那么软技能则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向上发展的潜力。我认为这是我SAP之旅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与其看不起工作,不如挖掘工作的价值,打开另一扇全面提升自我的大门。就像那些强大的程序员一样,也善于在平凡的工作中提升价值,我们需要依靠这种强大的生活算法,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思考如何在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让我们的知识不贬值。总结难点分析思路和快速学习方法,发现不同编程语言、不同领域背后的共性。ImplementationConsultant:找一些更难、更有挑战性的事情。我已经担任ScrumMaster多年了。虽然还有发挥和提升的空间,但我觉得还需要做一些难度更大、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我了解到实施顾问需要快速学习,压力和加班是必须的。所以,在2014年,我转行做了一名实施顾问。刚到杭州客户现场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怕自己无法适应长期的压力,怕无法应对客户的挑战,怕在完全不同于自己的客户项目中立足。标准产品开发。果不其然,很快我就遇到了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客户要求对SAPCRM的销售订单界面进行大量功能增强,并与ERP集成。由于本人是开发出身,所以除了负责与客户讨论需求,整理成需求描述文档外,还参与了部分程序设计和开发工作。没过多久我就理解了技术解决方案的复杂性。如果贸然进行功能增强的开发,不仅会占用较大的开发人力资源,而且在未来的系统升级中也会面临风险。这里面是否有风险的坑,在研究了各种相关资料并咨询了德国专家后,我有了一些端倪,但我仍然不确定。在我的坚持下,这件事很快在整个项目组内部进行了讨论,并在相关专家的参与下确定了最终的技术方案。后来,虽然随时都有一长串没完没了的任务单,而且经常要加班到深夜,但一旦准备好吃苦、迎接挑战,就不成问题了。甚至,我爱上了这种漂泊的生活。工作如狗后,坐在五星级酒店的会员休息室喝着红酒,眺望着西湖,很容易产生一种在美好事物上浪费时间的感觉。我终于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有意义的生活,努力工作,享受生活。除此之外,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是浪费的。后来由于项目意外终止,又要照顾即将出生的孩子,只好又回到了开发组。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段经历。初步有了与客户打交道的经验,体验了与项目组其他不同背景成员相处的微妙之处,了解了客户项目实施的流程,也接触到了企业的业务需求。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另一种人生算法:勇敢点,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产品经理:抬头看天,开阔风景。在做实施顾问期间,每天都要和客户讨论需求,转化为需求描述文档,最后参与实现。有了这次经历,我对产品经理这个职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在开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积累,我在2015年成为了产品经理。《启示录》这本书是这样描述“产品经理”这个职位的:交付有价值的、可用的、合理的产品。相应地,我开始从用户体验、技术和业务三个方面积累技能。然而,一开始,辛苦了,却无济于事。由于惯性的作用,我忍不住想把自己过去的经历说出来。因此,他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人,为团队排忧解难,为项目保驾护航,亲身参与了项目准备、设计、质量、开发的一些细节。然而,产品需求管理这一重中之重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同事们的反馈对我很有帮助。尤其是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抬头看天,低头看路。换句话说,就是眼高手低。“眼高”是指眼界开阔,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handsdown”就是能放下手脚,脚踏实地做事。后者我做了。前者是我所缺乏的。于是我开始看书,看相关的新闻和文章,研究相关的产品。我尝试对自己所从事的客户交互领域有更广泛的了解,掌握相关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公司内外的技术趋势,了解与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相关的知识。我认为只有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特点,背后的驱动力,用户的痛点,才能把握整个产品的发展方向。方向对了,产品至少成功了一半。一旦方向错了,所有的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在观察宏观话题的过程中,我的思维升级了,几乎可以说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因为商业市场和专业领域太嘈杂,现象太多,概念太多,互联网经济红利、注意力经济、人工智能、长尾效应、共享经济等等。但这些概念和现象背后的共性和本质是什么?它与我的工作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一直吸引着我去思考和探索。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理解。比如我们讲新零售、全渠道、线上线下融合,其实是在讲用户体验、场景,把产品、服务和用户拉近。那么我们做的客户交互方案,最终就是要解决在场景中,如何准确的在用户需要的时候得到需要的服务。这其实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用逻辑思维能力重构自己的认知。多看多想,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不同领域的知识要么是相互联系的,要么就是有些东西已经想通了。最后总会有一种“哇,原来如此!”的感觉。打开你的眼界和格局,看看我做的产品,你会有更全面的认识。我认为,从技术、经济、商业、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个脉络来看,就是要培养一种格局。这是一个重要的人生算法,会让你终生受益。结语:油腻的中年?回首走过的路,虽然曾为油腻的中年危机而焦虑,为财富自由的幻灭而沮丧,为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职业而迷茫。但是,我看到了我的进步。我在不断迎接挑战,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成长,完成蜕变。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过很多XX是成功的关键,XX决定一切之类的鸡汤文章。那个XX可以换成情商、信念、态度、习惯、执行力等等。一开始觉得很有道理,甚至有打鸡血的感觉。不过,慢慢的,见了之后,见了,动作也变成了单纯的味道。水面上似乎只是泛起一些涟漪,最终什么都没有改变。从以往的经历中,我看到了自己发生一些变化的原因,那就是只要全力以赴,敢于突破自我,工作自然会和这些不同的人生信条联系在一起,就会有无数的机会去实践。展望2018年,波澜壮阔的科技和商业创新,中国的崛起,让我有一种细细观察这个时代的冲动。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时代!站在工作相关的角度去学习新知识,从而理解它,联系它,把灵感带回工作中,这是多么有意义啊!我相信应对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握现在,也就是不断迭代,找到新的生活算法,重复它,强化它,专注于成为更好的自己!获取更多Jerry原创技术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汪子熙”或扫描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