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知道,我国青少年的近视率位居世界第一。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2018年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以上儿童近视率为14.5%,小学生为36%,小学生为71.6%。
初中生为 %,高中生为 81%。 。
电脑、电视、手机、不正确的坐姿首当其冲是导致近视的大锅。事实上,繁重的课业造成的长期用眼也是近视的一大因素,而环境光源的质量对青少年眼睛的伤害并不比手机等电子产品少。
于是,各种具有护眼功能的台灯就成了大家的首选。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护眼台灯。宣传页面上经常会看到蓝光、频闪、照度、显色指数、色温等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代表什么?今天我们来谈谈它们。 照度和照度均匀度 照度也称为光强度。是指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可见光的光通量。它用来表示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区域的照明程度。
单位为勒克斯(Lux 或 lx)。 。
实验表明,在300lx-500lx之间,随着照度水平的提高,用户满意度会显着提高。这个区间正好对应《读写作业台灯性能要求GB/T9473》中的AA级标准。
照度均匀度是指一个区域内最大照度与最小照度的比值。该比率越接近1,该区域的光亮度越均匀。 显色指数(Ra) 显示指数是指物体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真实颜色的指标。
然而,当物体被不同电灯发出的光源照射时,颜色会有不同的程度。失真。
我们把光源呈现物体真实颜色的程度称为光源的显色性。 太阳光的显色指数定义为100。
越接近100,光源的显色性越好。显色性最好的灯具是白炽灯,其理论显色指数为100。但在实际生活中,白炽灯种类繁多,用途不同,因此它们的Ra值并不完全一致,只能据说接近100。 闪烁 闪烁是眼睛损伤的罪魁祸首之一。
频闪本质上是指光源发出的光随时间以一定的频率和周期变化,并随时间在不同的亮度和颜色之间变化。 眼睛长期暴露在严重频闪环境下,会引起头痛和眼睛疲劳,引起光敏性癫痫,导致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闪烁速度的单位是赫兹(Hz)。低于 80 Hz,闪烁是肉眼可见的。虽然我们在120Hz以上看不到它,但它仍然会导致上述症状。 网上流行用手机摄像头来测试灯具的频闪。
这个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不是特别科学。用手机拍摄频闪与手机的快门速度、拍摄角度等有关。
有些手机会通过算法消除频闪现象。因此,如果手机无法捕捉到频闪现象,并不意味着该灯真的没有频闪效应。
。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IEEEStd1789-2015中使用波动深度来评估光源闪烁(频闪)。波动深度是最大和最小光输出之差与最大和最小光输出之和的比率。
绝对意义上没有闪烁其实是不可能的。只要闪烁频率大于3120Hz,人眼基本无法识别,可以认为没有视频闪烁。 蓝光 另外一个伤害眼睛的就是众所周知的蓝光。通常我们所说的对眼睛有伤害的蓝光是指能量波长比较高的光,波长在400nm到480nm之间。
该波长的蓝光会增加眼睛黄斑区的毒素含量,严重威胁我们眼睛的健康。 480~500纳米之间的蓝光具有调节生物节律的作用,与睡眠、情绪、记忆等有关,对人体有益。 蓝光对人眼造成的伤害,与照射强度和时间有关。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LED光源产品的蓝光危害安全等级进行了分级。
分为RG0(豁免,无风险)、RG1(I类,低风险)、RG2(II类,中风险)、RG3(III类,高风险)。 《国家强制性灯具安全标准GB7000.1-2015》规定,对于可拆卸的灯具和儿童小夜灯,在200mm距离处测得的蓝光危害等级不得超过RG1。 CCT 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中所含颜色成分的测量单位。
测量单位是“K”(开尔文)。理论上,黑体温度是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273℃)开始加热时的颜色。黑体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变黄、变白,最后发出蓝光。
自然光的色温通常在5200K左右。色温越大,蓝光量越大,蓝光的危害也越大。因此,市场上护眼灯的色温通常在4000K左右。不过,如果蓝光危害等级达到了RG0级,那么无论你选择什么色温的台灯,蓝光都不会产生危害。
护眼灯选购指南 护眼灯选购标准简述: 1.选通频率一般应大于3120Hz; 2.尽量选择低于RG1的蓝光危害等级。对于儿童,最好使用RG0; 3。照度及照度均匀度必须达到AA级; 4.在RG0标准下,选择色温可调的台灯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