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琪 【“未来无人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手机,如果你买了手机,必须加入运营商才能使用。以后的无人机也是如此,必须实名制,必须加入运营商才能使用。
”] 随着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进一步扩大,空域安全成为无人机监管的一大问题,对于空域管理,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分类定义标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对无人机的管控相对宽松,一般个人使用消费级无人机不需要审批相关部门针对核飞行,虽然我国对消费级无人机的使用相对严格,但由于检测和管控难度较大,“黑飞行”依然不少。 日前,巴德学院发布了一组测试数据,让无人机飞行安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这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17日至2015年9月12日期间,无人机与遥控飞机与民航共发生危险近距离事件327起,其中28起导致航班试图避免接触无人驾驶飞机。
飞机相撞并改变航向。 报告指出:“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在载人飞行密集且禁止无人机飞行的地区,事故频繁发生。三分之二的事故发生在当地时间上午 10 点至下午 6 点之间。”同时,事故多发城市排名前十的都是人口超过20万的大都市地区,如纽约、洛杉矶等。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飞行员协会执行秘书长、无人机管理办公室主任柯玉宝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目前国内外对无人机安全飞行的监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法律监管层面。
划分可飞行空域,完善飞行审批规定实施;二是开发无人机飞行投放系统,实行实名购买制度,实时监控空域无人机使用情况。 国内无人机法规即将实施 目前消费级无人机很大一部分市场在美国。除了技术原因外,还因为美国的空域控制相对宽松。 根据美国空域管理规定,高度低于700英尺或1,200英尺(约213.36或365.76米)的空域为G级空域。
在此类空域飞行不需要飞行申请,飞行安全由飞行员本人负责。 中国目前没有G类飞行空域。任何高度的飞机均须向相关飞行部门申请并在批准的空域内飞行后方可使用。
目前,无人机相关法规涵盖运营商、适航区域、飞机运营与运输三个方面。 2013年10月18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对航空器运营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目前国内尚无适用于后两部分消费级无人机的法规。
随着无人机的普及,监管将进一步完善。 柯玉宝告诉记者,无人机运营法规的最终审批程序正在进行中,“可能最快今年年底完成”。 同时,中国民航局也在推动无人机的适航标准。
发射时间可能接近运营规定。 “预计明年初推出。”柯玉宝表示,“这两条规定,简单来说就是无人机的通行。
法规规定,对于重量小于7公斤的消费级无人机,如果不是在人口重点密集区域,管控并不那么严格。如果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管控会更严格,当然也要申报相应的飞行计划。” 操作系统有助于标准化飞行 虽然很快就会有保护无人机的法律法规飞行方面,无人机飞行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对于高空运行的飞机,目前还没有更有效的监管手段。各国和有能力的公司都在开发能够有效监控飞机的平台。
目前,谷歌等公司、亚马逊、Verizon和哈里斯正在协助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首个无人机交通管制系统,以防止无人机在空中相撞。 国内无人机公司和相关机构也有针对交通系统的规划。
据了解,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飞行员协会已开放其开发的AOPA云平台试用。”柯玉宝告诉记者,该云平台将有助于解决低空小型无人机的问题。 如今,这一系统仍在开发中,未来无人机操作系统不会只有一种。 “未来的无人机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手机,买了手机就需要加入运营商才可以使用,未来的无人机也是一样,需要实名制并且需要先加入运营商才可以使用。
”柯玉宝说道。 目前大部分无人机并未实现实名制,但SDK开放平台需要用户提供相关实名信息进行认证注册。
无人机实名购买将成为未来的一大趋势。 据了解,为了解决用户与监管部门沟通不畅的痛点,大疆创新完成了用户与监管部门对接的飞行应用软件系统,并提交相关部门审核。如果审核通过,以后的用户可以直接使用系统提交航班申请,提高申请效率。 “大疆希望成为用户和监管部门之间的桥梁。
”大疆创新公关总监王帆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