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趋势,可以应用于人体周围、人体上,甚至人体内部。
它也是创新产品市场的发展平台。
可穿戴技术的进步受到四大因素的影响:电池开发、交互材料、新一代蓝牙智能和传感器/MEMS。
与此同时,可穿戴技术还面临着医疗保健、运动、消费电子等生活各方面的应用发展,以及产品安全和数据保护方面的挑战。
可穿戴设备成功和差异化的三个关键是法规、质量和产品性能以及用户体验。
如今,可穿戴设备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使用场景也多种多样。
遵守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监管要求是可穿戴设备进入市场的首要挑战。
目前,没有单一的国际标准来指定或用于评估所有可穿戴设备,不同的买家和零售商可能会提出额外的要求。
这些不确定性将直接增加可穿戴产品开发的复杂性和风险;第一,制造商必须提供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相关证明,以创造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化;可穿戴设备是非常个性化的产品,用户体验是产品成败的最终关键。
由于可穿戴产品属于新兴应用,即使通过了法规的基本要求,仍然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危害。
因此,行业参与者应该摆脱过去的思维,从基本面开始。
他们不应该在产品样机完成后就寻求第三方认证单位进行符合国家法规的符合性测试。
相反,他们应该在产品设计的早期阶段更积极地依赖认证单位。
在专业协助下,我们可以提前将潜在危害纳入产品设计考虑,降低繁重工作的风险,并引入以人为本的人因工程,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体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开发出满足用户期望且安全的产品。
由于可穿戴设备采用了各种无线技术、移动通信功能等技术,这也是形成产品差异化的因素之一。
但各国对电磁兼容(EMC)、射频(RF)、比吸收率(SAR)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目前,有很多针对可穿戴设备的非侵入式生理传感产品,更接近于人体。
通过SAR检测,可以发现电磁波暴露的潜在风险,确认产品处于人体吸收射频的安全值之内。
。
可穿戴设备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或移动医疗领域。
医疗保健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进入壁垒很高。
不同的产品定义需要不同的评估和标准。
对于医疗器械,监管部门要求最基本、最底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制造商必须通过仔细的风险分析和评估来减少危害。
因此,制造商应了解预防危害的最新安全工程理念,提醒制造商在设计时提前做好防范,做好危害源、传播机制以及对接受者的影响分析,有效挖掘可穿戴设备的潜在风险。
未来,一般可穿戴设备厂商转型进入医疗领域将会更加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