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VR、AR行业在各家资本眼中火热。创业者都在为VR布局,VR创业公司高额融资的消息也频频传出。公开资料显示,去年国内有29家VR/AR企业获得融资,仅今年3月就有14家VR/AR企业获得融资,其中12家企业融资额超过1000万元。这让市场非常浮躁,从巨头到创业者都想从中分一杯羹。智能眼镜市场乱象:从眼镜盒到头戴式影院,用VR概念包装VR。VR的火爆也让智能视频眼镜行业出现了一些动荡。智能视频眼镜厂商急了,他们也趁着VR的火爆来吸引眼球。从眼镜盒到头戴式影院,VR眼镜、智能视频眼镜等都宣称是VR。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想借助VR的火热势头赚一波快钱。据相关行业人士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市场上的VR眼镜盒产品有数百种不同形态,主流价格在百元至数百元之间。此外,还有很多只需30元就可以用镜头和纸板做成的简易VR设备产品充斥市场。各家初创公司推出的眼镜盒价格普遍在300元以下。整体来看,很多公司都在试图以低价吸引用户,他们称之为普及用户体验成本。然而,在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各种“山寨”头盔和粗制滥造的VR眼镜甚至假冒VR眼镜、盒子开始增多。在中国,大大小小的五金企业有100多家,很多企业已经发展了好几个月。产品一推出,大多以低价抢用户、抢市场为主,而技术优势并没有体现在产品打磨上。VR眼镜和智能视频眼镜有什么区别?之所以VR眼镜和智能视频眼镜混淆,是因为很多厂商想借助VR的概念来博得资本和用户的青睐,但实际上很可能适得其反。我们首先知道VR眼镜和智能视频眼镜都使用头戴式近眼显示器。不同于传统的平板显示器呈现的是真实的图像,两者都是利用靠近眼睛的放大光学系统,在人眼面前形成虚拟的放大图像。但在显示屏方面,目前VR眼镜使用的是手机显示屏,图像是通过单个放大镜放大的,颗粒感非常明显。智能视频眼镜采用精度非常高的微型显示器,放大光学系统的精度与单反相机相当,呈现的图像非常清晰细腻。索尼在2011年至2014年推出的HMZ-T视频眼镜系列产品,采用了两块分辨率为1280*720的微型显示屏。2015年11月,良信光学展出GOOVIS*最新一代智能视频眼镜,单眼分辨率达到FHD(1920*1080)。其次,智能视频眼镜和VR眼镜的体验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强调完美的视觉呈现和更具移动性、不受场景限制的全新观影体验。VR眼镜主要是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让大脑相信这是真的。通过头部和身体运动的捕捉,它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与内容进行交互。重点是用户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交互和沉浸。也就是说,智能视频眼镜带来的3D技术是单向的,即注重终端设备呈现的三维视觉效果,而VR呈现的虚拟现实场景则注重实现通过人机界面和控制设备实现人机交互。相互影响。如果试图通过虚拟现实的概念来模糊差异,不仅会导致智能眼镜等产品的定位出现问题,还会混淆用户,不断流失潜在目标用户。再加上近期兴起的“微型投影”风潮,让不少用户更加一头雾水。事实上,当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内容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创业者的产品不具备核心技术优势时,过早将自己的产品放在VR概念上会成为包袱。原因在于VR代表着未来的技术,用户对产品的期待和要求各不相同。他们很难为体验粗糙的VR产品买单。其次,很多手机盒、眼镜类产品都有自己的属性。它不是VR产品,更多的是用VR制造快车的概念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尽管VR市场如火如荼,但真正拥有良好体验的VR产品却寥寥无几。对于智能眼镜等产品,移动观看需求的核心主要是头戴式3D显示技术。很多厂商还没有能力生产出具有3D影院级效果(高清、高清、大屏图像)的智能视频眼镜。制作高质量的VR效果呈现。然而,目前很多VR眼镜并没有解决观影的便携性和移动性、产品的眩晕、颗粒感、延迟等诸多问题。很多便宜的VR盒子,由于使用的是手机屏幕,颗粒感比较严重。长时间佩戴会出现头晕、恶心、眼睛和身体不适等症状。业内多家VR眼镜厂商都宣称其产品的延迟率不会超过20ms,但实际体验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另外,业界普遍认为只有视场达到90度才能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而90度视场的背后需要一整套光学结构方案来支撑,但目前很多VR盒子的解决方案还不够,甚至眼睛的余光都会看到屏幕边框,用户自然很难为这种只有新潮概念但体验粗糙的VR产品买单。好的VR体验不仅需要高性能PC的支持,更需要先进的体感技术支持,目前还不能很好的实现。此外,VR行业也面临着处理器能力不足、显示性能不足、交互性差、内容匮乏等一系列挑战。现阶段,虽然VR市场如火如荼,但真正具有良好体验的VR产品却寥寥无几。所以,用VR的噱头来宣传自己的“移动影院”或者“智能视频眼镜”,并不是明智之举。一味专注于VR概念很容易导致产品上线,因为很多短板和体验缺陷导致用户口碑下降,品牌压力大,销量难以扩大。智能眼镜创业者需要和VR概念保持距离吗?不具备沉浸感的智能视频眼镜产品在当前用户需求条件下并不适合VR的概念,因为它无法准确定位自身的产品属性。实事求是地定位为智能眼镜和移动3D影院,在用户心目中会更具有诚意和大众接受度,只有实事求是地定位当下最迫切的需求,才不会被用户认为是一种赚钱的噱头。虚拟现实。.深圳良信光学CEO彭华军博士认为,目前大部分智能视频眼镜厂商都清楚地知道,基于自身的技术和大众对影院体验的清晰认知,他们将产品定位为“移动3D影院”(而不是VR(VR)眼镜)无疑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也更符合产品的实际体验。9月13日,良信光学发布的GOOVIS-G1定位为“移动3D影院”。虽然这款智能视频眼镜和其他VR/AR智能眼镜一样属于近眼头戴显示设备。不同的是,GOOVIS-G1采用先进的光学技术和微型显示屏,提供3DIMAX影院级观影体验,模拟3D影院级效果(高清、高画质、大屏),兼容海量市场上现有2D。/3D视频资源可应用于航空、高铁、家庭、医疗、教育培训、会所等场景,注重优质的观看效果和完美的视觉呈现。这不同于目前市场上一些厂商借VR的优势,标榜自己是VR观看一体机。GOOVIS-G1的定位比较明确。要知道GOOVIS-G1背后的深圳市良信光学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提供VR/AR等智能设备。眼镜近眼显示光学解决方案,在推出官方产品GOOVIS-G1时,将其定位为“真正的移动3D影院”,刻意与VR保持距离。彭华军博士解释说,目前眼镜产品最主要的应用是看电影和玩游戏,用户最关心的是佩戴舒适度和图像清晰度。因此,它与VR区域分开,但可能会满足智能眼镜用户的需求——高清3D视觉呈现和观看效果。如前所述,如果硬套VR的概念,产品的概念可能会模糊,用户的需求可能会出现偏差,不利于产品的销售和推广。看电影是现阶段智能眼镜用户的刚需。目前,VR产业还不成熟。眼镜产品最主要的应用是看电影和玩游戏,佩戴舒适、图像清晰是当前用户的痛点。也正是因为如此,良信光学在依托强大光学技术的背景下,推出了GOOVIS-G1“移动3D影院”。智能视频眼镜需要打造出色的画质,突出影院级视觉效果的技术已经成熟。所需要的光学、结构、电子驱动、图像处理等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可以充分满足用户私密的移动观看。与其生搬硬套一个VR概念,不如走手机3D路线,但很多VR眼镜在技术和体验上都达不到用户想要的效果。在当下浮躁的环境下,良信光学着眼于用户看电影、看游戏的刚性需求,加上自身的光学显示技术背景和产品性能,更能凸显差异化和出众的综合体验,更容易快速上手打开市场。可以预见,VR真正爆发还需要时间。在智能手机市场,苹果的iOS和Android依靠内容生态的建立,打开了智能手机市场。在VR眼镜领域,内容为王依然适用。VR眼镜的火爆还有赖于丰富多彩的内容支持。未来,或许VR眼镜和智能视频眼镜可以融合,但融合的基础将是不断形成丰富多彩的VR内容,以及头显和交互感知技术的不断完善。3D强调立体的视觉感,VR强调视觉和游戏的沉浸感。VR需要更有说服力的3D效果和技术,更需要身临其境的体验。VR/AR技术是3D技术的延伸。未来VR眼镜可能会从现在的智能眼镜逐渐衍生出来,也就是说3D技术会逐渐延伸到VR领域,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而言,全面打造VR内容端、产业链各端技术成熟、行业标准建立尚需时日。VR软件架构、内容平台、盈利模式都还在摸索阶段。VR已经成为很多创业者讲好故事的必备元素,带动了一股资本热潮,但显然,时机还不成熟,这波VR创业浪潮很快就会过去。专注于VR概念但缺乏核心技术的厂商可能面临洗牌,VR创业者的危机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