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可穿戴设备市场现状!概念很热,但现实很骨感

时间:2024-05-22 19:18:31 科技赋能

9月4日,三星将发布旗下可穿戴产品——智能手表Galaxy Gear。

知名产品经理“快刀轻衣”曾表示,可穿戴设备的“中国鼻祖”非“兴业”莫属。

能当吹风机用的鞋子、能当剃须刀用的“老大哥”太受欢迎了。

“互联网女王”玛丽·米克在她的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正在成为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将像 20 世纪 80 年代的 PC 以及当前的移动计算和平板电脑一样推动创新。

创新工场李开复也表示,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未来可穿戴互联网时代潜力巨大。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前可穿戴领域普遍存在产业链各环节脱节、未能形成闭环的问题。

没有“巨鳄”来整合产业链,那些“小鱼小虾”也无法整合。

生态链增长困境:产品难以量产。

在8月中旬举行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当被问及对可穿戴行业的看法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表示:“我们并不看好谷歌眼镜等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需要全产业链的通力合作。

但产业链尚未成熟,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

在热闹的人群后面却被遗弃了。

同样是在8月份举办的广州信息周消费电子展上,名不见经传的深圳市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智能)推出了他们的可穿戴设备产品——智力游戏头带。

记者在现场看到,体验的人太多,导致现场三台演示仪的电池都耗尽了,宏智的工作人员不得不不断充电。

然而,火爆的体验场景却伴随着销售惨淡——广州信息周期间,这款智力游戏头带仅成功售出一款。

宏智能市场总监李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正是可穿戴市场现状的反映:概念热,但市场销量不佳。

李智分析指出,可穿戴设备行业仍是一个探索中的行业,市场需要培育期。

对于此次只售出一款产品,他表示,“大多数人都是在体验、寻找新奇”,但实际购买欲望并不多。

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停留在“猎奇”而不购买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之一就是消费者不相信这款产品真的可以通过脑电波产生的信号由软件控制。

也有人担心这种智力游戏头带戴在头上会不会有辐射问题。

李智表示,以智力游戏头带为代表的可穿戴分支脑机接口产品脑电强度极弱,完全消除辐射安全问题。

事实上,如果产品有辐射,会直接干扰脑电信号的读取,影响产品的正常工作。

除了在营销过程中面临用户的此类担忧外,智力游戏头带还遇到了技术标准问题。

由于脑机接口产品属于比较前沿的领域,目前国内尚无国家技术检测标准。

但在销售上,鉴于安全环保要求,国家采取了“目录管理”模式,对电子信息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限制和禁止。

进入目录的产品需要经过3C认证。

记者了解到,以智力游戏头带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行业基本没有被纳入目录,但在大部分渠道促销中,产品仍会被要求配备3C认证。

然而,宏智科技的产品目前在测试时,由于缺乏技术标准而无法通过测试。

此外,作为新兴产品,宏智的渠道分销也面临巨大压力,目前仅在官网销售。

为此,宏智能也在努力通过展会等渠道寻找渠道商,推动产品上市。

产业链陷入“脱节”泥潭。

当前可穿戴设备领域体现的“概念火热,现实骨感”的二元性,在宏智能的上游厂商神念科技身上也有所体现。

深念科技是一家脑机接口芯片解决方案提供商。

其商业模式是以芯片产品为基础,为用户开发相应的设计方案,同时为用户提供软件接口和技术支持。

公司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无法整合产业链,导致无法形成产业链闭环运作。

产品批量上市困难,商业开发陷入困境。

这家成立于美国的公司自在无锡设立中国办事处以来,三年来总共接触了三个以上的制造商。

然而,最终能够推出产品并坚持下来的厂商却屈指可数。

深念科技与海尔集团合作的失败具有代表性。

神念科技大中华区总裁张通告诉记者,早在年初,神念科技就尝试与海尔集团合作开发基于脑电波控制技术的互动电视。

但合作过程中却发现双方的出发点不同。

海尔集团希望实现智能控制,比如通过意念控制提供换频道的功能。

深念科技旨在实现智能反馈,使其成为互动游戏的辅助产品。

最终,合作宣告失败。

海尔研发工程师黄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深念科技目前提供的脑机接口解决方案理论上很棒,但现实中存在缺陷。

例如,它的解决方案更适合基于交互。

关注生物反馈,而不是基于脑机接口的智能控制,“看电视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但带着头带看电视并不是一个不愉快的过程,甚至几乎无法接受。

”采访中记者发现,深念科技目前面临的另一大尴尬是无法整合产业链,导致相关产品难以量产。

产品商业化遇到的困难,必然影响技术的进一步投入。

2017年,神念科技推出脑波饰品“necomimi”(necomimi)。

其渠道代理商上海嘉杰科技帮其寻找经销商并盘点库存,但一年后仍没有售完。

同期,嘉杰科技推荐河南融智等厂商联合向深念科技采购mindflex等价值万元以上的产品。

一年多过去了,库存已经接近一半了。

在这个尚未成熟的领域,产业链脱节是普遍现象。

宏观智能也遇到类似的困难。

鸿智智能科技创始人卢立超告诉记者,公司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由于销量低,上游零部件厂商不愿意为公司提供零部件供应。

即使他们这样做,价格也太高了。

产品生产出来后,在与下游渠道商洽谈合作时,往往受到冷遇,相对被动。

今年7月推出inWatch智能手表的映趣科技创始人王晓斌也受到产业链无法整合的困扰。

王晓斌表示,可穿戴设备最大的价值在于打造独立的生态系统,构建新的硬件入口。

理论上,可能会诞生又一家苹果级别的公司。

映趣科技试图让智能手表生态链独立,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其不具备独立打造生态链的财力、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

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如果生态链无法长期构建,意味着产品的竞争门槛极低,很容易在行业竞争中被淘汰或淹没。

可穿戴市场潜力:一张白纸待勾勒 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案例:两名推销员登陆一座岛屿,对鞋子进行市场调查。

调查结束后,业务员A给他的公司发了一封电报:“这个岛上没有人穿鞋,我明天早上乘第一班飞机回来。

”业务员B也给公司发了一份电报:电报:“太棒了!这里还没有人穿鞋,这是一个最有潜力的新市场,我将永远住在这个岛上。

”当前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正与这个“岛屿和鞋子”的故事相似。

有些人认为市场潜力巨大,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市场被高估。

记者了解到,可穿戴设备市场产业链主要包括硬件、行业应用、社交平台、运营服务、大数据、云计算等环节。

不同的初创公司从不同的切入点进入掘金。

比如腾海石羊主要是从大数据的角度来切入的。

该公司执行总经理刘鑫告诉记者,腾海石羊原本是一家运动健康管理运营公司。

基于可穿戴设备概念在健康管理方面的巨大商业价值,目前已将产品线延伸至可穿戴设备市场。

如今,已推出包括运动健身手环、智能运动腕带、游泳MP3、自行车电脑、运动心率手表等健康产品。

刘鑫这样解释公司的业务逻辑:可穿戴设备的潜力被一些业内人士看好,主要是因为这个市场可能会产生新的硬件入口。

由于屏幕尺寸小,且易于与身体接触,其在医疗保健领域的前景尤其被看好。

这个市场最大的潜力不在于硬件,而在于硬件背后采集到的用户身体的生理数据以及对数据的处理。

刘鑫表示,生理健康大数据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数据是动态的,可以持续生成。

人在哪里躺着、坐着、行走、移动等数据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其次,数据多样化、多结构。

例如,可以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产生的心跳、呼吸、脉搏、血氧等数据进行分类处理,用于商业用途。

HIS发布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行业应用主要包括:工业、健身运动、娱乐、医疗健康,其中又细分为健身运动和医疗保健两个细分领域。

健康。

可穿戴产品的商业前景广阔。

瑞士信贷的一份报告指出,当前可穿戴领域已产生30亿美元至50亿美元的商机,未来2至3年,这一数字可能飙升至1亿美元至1亿美元。

其中,仅健康健身领域的可穿戴市场机会就可能达到20亿美元至30亿美元。

风险投资家:看好“硬件+软件+数据服务”模式。

8月23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投资年会上,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佟子平表示,“可穿戴设备可以形成足够长的产业,眼镜、手表、手环等硬件产业链正在形成。

”非常大,可以产生巨型公司,这些可穿戴设备无论是通过蓝牙还是其他互联网技术连接到手机,也连接到物联网……这是投资者非常看好的事情。

《专业风险投资人如何看待可穿戴领域的市场前景?在选择项目时,哪些商业模式更被投资者看好?基于此,记者(以下简称NBD)采访了创新工场投资总监方益民创新工场投资经理陈跃田、联想集团科技种子基金投资经理姜文等三位专业风险投资家澄清了市场的疑虑 NBD:您如何看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投资价值? :在我们公司内部,我们有专门的合作伙伴负责,可穿戴设备是硬件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关注可穿戴设备领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将可穿戴设备视为一个新的入口。

未来的互联网服务,思维和智能手机类似,作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辅以新的数据采集渠道,我们希望这些更多维度的数据能够产生特殊的价值。

我们选择了一些硬件开发能力较强的公司,在互联网服务领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在投资团队和产品时,我们不太看好纯硬件制造团队,因为自主硬件产品的商业模式很难建立和可持续,后期毛利率会逐渐变低;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可以有效叠加在硬件产品上。

现有品牌开展差异化竞争,提高增值服务能力,可以降低营销和渠道成本,这对于新兴行业创业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方益民:纯硬件项目要建立有效的市场并不容易。

在产品差异化和定价方面,竞争门槛是相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被其他厂商模仿和超越。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加重视依托自有品牌的硬件产品,在硬件的上层进行自己的经营。

主要原因是开发互联网软件和云服务,甚至运营创业团队的生态系统。

姜文:我们还没有跟进投资。

之前我们也见过一些可穿戴硬件创业团队。

这些企业正在进入模具开发、生产、开发。

我们在生态链售后等环节遇到了很多脱节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在仔细审视这个行业。

不过,我肯定会关注这个领域。

NBD:目前国内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技术、产业链发展以及商业模式。

探索目前的状况如何?陈跃田:国内可穿戴设备产业链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

从原材料、设计到制造加工的整个产业链都比较完整和成熟。

产业链向华南地区集中的逻辑与此类似。

但华南地区很多从硬件起家的可穿戴设备创业者缺乏互联网思维,不懂得如何利用互联网进行增值开发,也不了解打造设备的幕后花絮。

数据挖掘的价值。

目前,大量可穿戴初创公司开始使用Android来实现可穿戴硬件的智能化,但普通的Android需要大量的定制修改才能适应各种可穿戴设备。

例如,Android系统消耗大量电量。

普通安卓手机每天需要充电一次。

使用智能手机对应的Android芯片和系统方案来制作可穿戴设备并不是特别合适。

类似问题仍有待解决。

在商业模式的构建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直销硬件赚取毛利;二是在硬件产品上叠加软件和互联网服务,收取增值费用。

第三,通过收集用户个人数据,配合云计算技术,将云数据出售给特定商家。

NBD:与国外同行相比,国内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发展主要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方益民:主要差距还是体现在原创设计和创新能力上。

目前,在可穿戴硬件创新领域,能够开拓新细分领域的企业基本都是以美国创业团队为代表的国外企业,而国内创业团队更多的还是在跟随和模仿,暂时只能聚焦低成本、本地化等。

建立自己的稍微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NBD:现在可穿戴硬件创业和互联网创业有什么异同?陈跃天:1、硬件创业的更新换代速度没有互联网创业快。

硬件产品往往需要模具开发和验证,迭代成本高,产品周期长。

究其原因,是一些无能为力的可穿戴创业团队连做硬件的资金支持都没有,更谈不上产品发布后与渠道的议价能力; 2、产品发布后,硬件产品和互联网产品的销售方式将不一样。

同样,直销和代理渠道往往需要协同工作。

一些从事互联网的IT人士在可穿戴领域创业后,甚至不懂得如何管理代理商、如何建设线下渠道,这会阻碍他们的创业; 3、规模成本远高于互联网创业。

这也是我们愿意选择实力雄厚、已经拥有自主品牌的公司进行大量投入的原因,因为这样会大大降低后期渠道开拓的成本,提高成功率。

NBD:在投资市场上??,什么样的可穿戴创业团队更容易受到青睐?陈跃天:一般来说,有相关数据分析背景的团队、对不同智能硬件之间交互有想法的团队可能更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首先,可穿戴计算产生的数据都是关于用户行为的数据。

有了懂数据分析的团队,后期数据模型的建立就更容易,数据分析也更有纪律。

相应地,商业模式也更容易建立。

其次,如果可穿戴硬件设备能够与其他硬件联动,就可以形成更大的物联网。

这个网络的深度和广度比现在的互联网更深更广,商机的想象空间也会增大;这里建议创业者在张大大物联网思维的指导下,多做面向消费者、面向女性的事情。

但目前的一些可穿戴硬件产品过于极客,导致受众太少,市场机会被人为忽视。

压缩的。

NBD:从投资人的角度,您能给可穿戴创业者一些建议吗?陈跃天:创业往往是抓住一个强烈的需求,深入细致。

初创公司的人力资源有限,所以不要将精力分散在太多事情上。

硬件的各种周期比互联网的周期还要长。

创业团队很容易迷失在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中。

因此,建议创业者时常站出来理清思路,重新规划路径和执行。

五金产品是现金流比较好的业务,但成本和开发生产节奏一定要控制好,否则再高的毛利也会被消耗掉。

另外,在创业过程中,需要注意用户隐私的保护。

创业者应明确区分各类数据的隐私共享级别,避免滥用,否则很容易对最终建立的品牌造成伤害。

保护核心用户,利用互联网服务渠道和思维服务用户。

目前愿意尝试可穿戴计算设备的用户还不是普罗大众,核心用户的维护成本较低,但未来将对新手用户群体产生深远的示范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