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长马晓峰曾在第四届区块链国际峰会上表示,“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到3.0时代,1.0以货币为中心,2.0以合约为中心,3.0将超越金融区块链在今年迎来了“井喷”之势,关于区块链的讨论分为两派,他们之间的博弈被称为“经典互联网”与“未来互联网”的“战争”作为“经典互联网”代表人物之一的著名投资人朱啸虎曾在网上怒怼区块链,称这不过是一场“发币骗局”,引来不少网友的感叹。关于区块链未来的发展,我们首先要从辩证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区块链是什么,这里就不多说了,我们把它当成一个新事物来看待。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往往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不在于对错,而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很多人对区块链知之甚少,因为新事物的发展轨迹是螺旋上升的,总是需要反复探索和实践,然后一点点进步。正如过去很多人不了解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一样,但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下面说说普通人对区块链的四大误解。1、区块链=泡沫,本身没有价值首先我们要明白,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系统,一种技术,技术没有泡沫,只有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才有泡沫。我们应该承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肯定存在泡沫,而且泡沫还是很多的,但是就断定区块链一文不值是不是有失偏颇呢?所谓泡沫,就是价格偏离其实际价值所造成的偏差值。经济学对价值的解释,就是浓缩在商品上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来判断的。至于衡量一笔交易的泡沫,没有人能够准确计算。房地产有泡沫吗?股市有泡沫吗?日常消费有泡沫吗?答案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充满了泡沫,只要交易双方的交易价格与其实际价值存在差异,就会存在泡沫。区别只是泡沫多大才合理,合理的泡沫恰好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比如,我花大量的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没有利润,然后低价出售,你还有生产的动力吗?2.区块链=数字货币,一切都在空中。人们最先接触到区块链是从各种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创富神话,吸引了无数普通人加入炒币大军。事实上,数字货币只是区块链世界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区块链世界的全部。大多数数字货币实际上都是基于比特币为特定的应用场景开发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假设互联网上的数据被分成若干个区块,当一笔交易发生时(比如电脑转账),你我之间的区块记账数据通过互联网广播出去,数据是收到并记录下来。区块(矿机挖出)形成一条链,然后向矿工发放代币奖励(如比特币),所以区块链的核心是数据。那么这些数据有价值吗?数据是空气吗?当然不是。互联网时代,谁拥有数据,谁就拥有世界。你在互联网上的所有社交痕迹、行为、消费都是有价值的。通过这些数据,人们可以被快速标记,了解你的喜好、习惯,甚至是你的一切。.3、区块链=“灵丹妙药”,提高经济效率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效率的提高。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降低一笔交易的时间成本。货币成本和沉没成本几乎为零,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领域都适合使用区块链,提高经济效率也不是适合所有场景,因为它不是“一刀切”。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路在“轻应用”场景更容易获得用户信任,而“重应用”场景现阶段不适合。单笔交易数据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轻松解决,但如果同时产生数万笔交易数据怎么办?如果银行使用区块链技术处理交易数据,需要增加节点,如何通过增加几十台服务器同时记账来提高效率?由于“重应用”场景的数据量非常大,使用区块链实现加密的效率不如传统加密方式,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和算力保障。有许多组织或机构不一定是去中心化的。要想达到较高的运行效率,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区块链=绝对安全,数据不可篡改。区块链去中心化的背后是信任。用户之所以信任,是因为数据在传输时同时被多个区块记录。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中,数据是安全的,不可篡改。这是因为篡改数据的成本非常高。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环签名,这些环签名是各方已知的,并依次写入区块进行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能,比如在一个小规模的私有区块链中,操作难度并不大。毕竟,技术是人开发出来的。任何看似完美的系统都不可能滴水不漏。只要有人参与,就很难做到完全去中心化。区块链的应用更多的是共识算法和密码。学习函数对数据的运算结果。区块链3.0将走向何方,我们谁也不知道。当新事物出现时,你可以徘徊,可以迷茫,甚至可以怀疑和抗拒,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不会因为你个人的意志而停滞不前。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新事物的敬畏,而不是把过去的世界观、傲慢和偏见加入到方法论和方法论中。大浪淘沙,区块链的价值可能性还有待发掘。我们能做的只有选择,你可以选择拥抱区块链,也可以选择拒绝区块链,但你必须主动去了解这个东西是什么,然后再行动,而不是跟着别人走,最可怕的行为人类没有系统认知否定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