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2015年可穿戴产业链延伸,硬件碎片化加剧

时间:2024-05-22 19:25:42 科技赋能

智能可穿戴产品占据了今年CES展会的半壁江山,但纵观市场,消费者的热情似乎依然不见踪影。

2015年智能穿戴行业是生是死?笔者认为,经过两年半的探索和试错,整个智能穿戴行业的终端产品将不断分化,从而促使行业不断扩张。

2018年国内智能穿戴市场规模已达20亿元,2020年国内智能穿戴终端产品将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将达到26亿元至28亿元。

将会有一批企业家从行业增速中受益。

所带来的红利。

资本市场将会出现震荡。

面对新的一年,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那就是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国家希望股市好转。

因此,今年将面临投资者信心与民族信心的较量,这场博弈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震荡。

至于可穿戴设备,一旦重量级人物复苏,资本将大规模流向重量级人物,至少在短期内如此。

原因很简单。

与概念股相比,权重股如果能够复苏,其回报将比概念股更丰厚、更稳定。

一旦权重股复苏步伐放缓或复苏乏力,徘徊在资本市场的资金必然会再次寻找机会,借风口之力“吹大”概念股价值。

而对于经历过当年走势的可穿戴产业链概念股来说,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在产品和技术方面采取实际行动,如果没有机会将简单概念股转化为成长概念股,今年资本市场将面临较大压力。

同样,对于2019年抓住机遇并付诸行动的可穿戴产业链个股来说,2020年也不用担心短期震荡,移动互联网趋势将带你走得更高。

行业将变得更加理性。

今年可穿戴设备行业的大趋势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理性”。

无论是投资人的鼓励,还是企业家的成熟和冷静,都会让行业的发展更加理性。

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可穿戴设备在过去的一年里将持续火爆,资本市场依然会看好可穿戴设备行业。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资本关注与理性的关系需要处理到位,否则很容易让自己的创业变得被动。

当然,理性不仅仅局限于资本和媒体。

从技术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产业链整体技术将向垂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传感器、芯片等不仅会推出专属可穿戴设备的解决方案,还将针对可穿戴产品细分市场推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服装、医疗等,这将推动可穿戴产品的发展。

可穿戴终端产品的技术性能不断提升。

从产品角度来看,2019年的可穿戴设备将沿着两条极端的路径发展。

一是聚焦细分市场,用聚焦思维聚焦用户、聚焦功能,推出极致、简单、精准的产品;另一种是在乌托邦中继续与国外巨头进行技术竞争,或者模仿创新。

但在商业化路径中,显然第一种路径会相对容易一些。

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将对培育可穿戴产业起到积极作用。

硬件碎片化进一步加剧。

尽管谷歌、苹果等都推出了可穿戴设备的系统平台,但业界对于基于系统平台的可穿戴设备的生态发展模式已普遍达成共识。

2020年可穿戴设备行业是否进入系统平台应用年,或许是行业内外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硬件方面,随着行业应用的延伸和拓展以及垂直领域和细分市场的探索,2019年可穿戴设备行业将更大程度地拓展产品种类。

2020年,可穿戴设备将不再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

连接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的服装、鞋、眼镜、远程医疗、金融支付、可穿戴应用产品将不断出现。

并区分。

随着产品种类的扩大,在缺乏统一的系统平台环境的情况下,硬件碎片化加剧。

设备互操作性将成为一种趋势。

不可否认,大多数厂商都有生态系统的梦想,尤其是在标准尚未形成的可穿戴设备领域。

各自都希望依靠自己的核心产品来延伸和形成自己的标准王国。

随着产品的增加和用户接受度的提高,可穿戴产品将不再局限于人手上的手表级别。

你开的车、你用的门锁、你穿的鞋子、你睡觉的枕头等等都会出现在同一个地方。

在用户的生活中,这时候用户会对一些基础部件产生强烈的统一需求,比如充电器、充电口等。

因此,在我看来,不仅不同可穿戴设备之间的充电器、充电口会变得统一2018年,还将探索数据传输和交互控制的统一。

为了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价值最大化,毫无疑问,设备之间的互联、互操作、交互是关键。

因此,2020年,不仅硬件会持续爆发,更重要的是,硬件爆发的同时,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操作、交互将是行业重点考虑的问题。

行业标准将继续探索。

任何行业的存在和可持续发展都必然依赖于标准,这也是消费者信任不可或缺的因素。

虽然目前有一些组织和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和尝试建立可穿戴设备的行业标准,但要在2020年实施该标准基本不现实。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由于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技术性能都在不断提升。

终端产品和产业链上的一些关键技术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对于一个技术不稳定、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行业来说,制定标准还为时过早。

且不说可穿戴设备,目前公众认知度较高的LED照明行业,也尚未能形成行业标准。

原因是LED芯片技术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标准很难准确定义一个参数。

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短期内不可能推出所谓的标准。

它是一些组织强行推出的,充其量只是一个自己的笑话。

虽然未来一段时间行业标准将会缺失,但这并不影响可穿戴设备的认证和监控。

垂直细分将成为主流。

正如我之前所说,可穿戴设备不仅限于这款手表,尤其是对于2020年,我认为今年将是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细分年。

从人群来看,女性市场、老年人市场、年轻人市场、学生市场、儿童市场都将有很大的潜力;从行业来看,基于可穿戴设备的金融支付、智能家居互联、移动医疗等都会有机会;从用户角度来看,健身、跑步、登山、旅游、减肥、游戏、成人用品等垂直领域将有很大机会;从行业来看,宠物、工业、环保、工业4.0等领域都会有发展;从产品角度从形态上看,继智能手表、手环之后,智能鞋、智能服装、智能眼镜等将是2019年的重要市场。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试错,可穿戴设备将回归垂直领域2019年细分化发展方向,不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开始形成。

移动医疗将蓬勃发展。

可穿戴设备对医疗领域的影响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颠覆。

对于改善当前医患纠纷、有效配置紧缺的医疗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的不断形成、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部分医疗诊断手段的电子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逐渐开始展现其市场潜力。

据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年底,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达到3亿元。

根据GSM对移动医疗行业的衡量标准,医疗设备制造商和内容及应用提供商约占39.83%。

预计到今年,仅中国可穿戴便携式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就将接近50亿元。

可以预见,基于可穿戴设备的移动医疗将向“智慧医疗”方向发展,因为在医疗各个细分领域,从诊断、监护、治疗、给药,将全面开启智能化时代。

与商业医疗保险机构结合,医院、患者、保险三方共赢的新商业模式也正在探索。

基于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诊疗技术也将个性化医疗推向前所未有的空间。

传统医疗器械和医院的商业模式可能会被彻底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