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Web3.0只是资本市场吹捧的一个概念。但如果一味地将Web3.0与资本市场深度绑定,就太简单武断了。近期,业内最受关注的文章是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谦发表的文章《Web3.0:渐行渐近的新一代互联网》。这篇文章的出现,也被市场认为是Web3.0在中国发展的积极信号。姚谦在文章中指出,Web3.0是一个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和密码学技术实现价值点对点传递的“安全可信的价值互联网”,也是一个综合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三维智能全息互联网”。在姚谦看来,Web3.0将能够有效解决现有Web2.0生态中存在的“垄断”、“缺乏隐私保护”、“作恶算法”等问题。这里提到的关键词,是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生态关注的焦点。01Web3.0浪潮下的隐私计算再次迎来聚光灯2020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数据权益互联网用户。除了国家层面的监管,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手段作为支撑。Web3.0的技术特点非常契合解决上述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其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其中,隐私计算作为解决数据隐私问题的关键技术,正在成为Web3.0的刚需。在Web3.0时代,用户将倾向于更彻底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这将导致数据所有权和价值的转移。隐私计算可以通过同态加密、多方安全计算、可信执行环境等技术保证数据在使用过程中可用不可见。值得注意的是,隐私保护是多方面的。随着Web3.0应用的去中心化和数据上链,用户行为、产生的数据,甚至应用协议也需要得到隐私保护。因此,隐私计算提供的数据保护可以涉及多个层面,如:基础区块链平台隐私保护、存储数据隐私(分布式存储)、用户私钥管理、匿名协议等。隐私计算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多的领先风投机构和开发商进入了隐私赛道。2021年下半年以来,在Web3.0的隐私赛道下,各类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协议层和应用层都诞生了很多关注隐私的项目。1.隐私交易协议隐私交易网络,主要是对链上交易数据进行隐私处理,原生支持用户通过零知识证明等技术进行隐私交易,可以保证自己的隐私数据不被他人查看外界,同时支持该协议开发更多类型的隐私应用。2021年以来,至少出现了数十个专注于隐私交易的区块链网络,并得到了a16z、红杉资本等主流投资机构的支持,成为资本市场最看好的赛道之一。据不完全统计,隐私交易网络包括Layer1隐私协议和Layer2隐私协议。前一类诞生了十多个项目,后一类诞生了三个项目。目前,大多数私有交易网络都处于测试和开发阶段。2.隐私计算协议隐私计算协议主要从数据的产生、收集、存储、分析、利用、销毁等方面保护隐私。除了常见的DeFi、NFT等场景,还计划与大数据、AI行业深度合作。与其他形式的隐私项目相比,隐私计算协议是一个更底层的基础设施。具体的交易信息(币种和数量等)往往可以通过区块浏览器公开查看,但更强调用户对数据的使用。隐私。目前主要的隐私技术包括零知识证明、安全多方计算、基于现代密码学的联邦学习、可信执行元(TEE)等。值得注意的是,隐私计算并不是区块链的原生产物,就像分布式存储在区块链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一样。基于区块链的隐私计算与其他类型的隐私计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底层技术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不包括可信第三方(TTPs)。目前知名的区块链隐私计算网络有OasisNetwork、PlatON、PhalaNetwork、ARPA、AlephZero、Findora、DeeperNetwork等。由于目前还很少被工业项目采用,部分技术还不成熟,目前隐私计算网络的实际应用场景也比较有限。3.隐私应用隐私应用是指构建在Layer1或Layer2协议之上,为用户或DApp在交易、支付、邮件等不同应用场景下提供隐私保护功能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6个隐私应用程序。其中,TornadoCash是目前最常用的隐私应用,现在很多加密用户都使用这款应用来私密处理资产信息。4.隐私币隐私币是指原生支持隐私的加密货币。外界无法查看交易双方的具体交易类型、金额等信息。它通常不支持智能合约和相关应用程序。相关项目早在2014年就诞生了。据ChainCatcher不完全统计,目前知名的隐私币有7个。目前隐私币总体发展一般,用户数量和交易量远小于智能合约平台、DeFi等赛道项目。02隐私保护与开放共建Web3.0面临监管挑战在Web3.0隐私保护与开放共建的背景下,并不意味着Web3.0应用不需要监管。由于Web3.0应用商业模式的巨大创新,监管方式势必发生重大变革,以适应新事物的发展。事实上,合规性不明确是阻碍隐私计算大规模商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与传统的明文传输和数据包流转相比,隐私计算更有利于满足数据合规要求。通过将原始数据控制在域外,只传递梯度信息,对输入模型的数据进行脱敏和加密是有效的。解决数据在二次扩散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但仍存在原始数据被还原、模型泄露、参与者违约等合规缺陷,导致数据泄露。尤其是现行法规对数据的提供和处理没有给出明确的依据,数据授权、数据分类等操作如何与法规相适应还没有参考依据。这将进一步增加隐私计算应用过程中的合规风险。因此,有机构在采访中表示,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新规出台后,各机构以谨慎观望为主,业内期待更多实施案例提供参考。业内人士表示,围绕隐私计算合规路径、用户匿名和数据保护,可能会有这样的监管方案:在区块链网络底层实现KYC监管,在中间协议层和应用层实现适度匿名。所谓KYC认证,其实就是一种实名认证机制,主要用于防止反洗钱、身份盗用、金融诈骗等犯罪活动。当然,监管的手段可以灵活,用户KYC等信息可以存储在一个有监管参与的多重签名网络中。但除此之外,隐私计算在数据使用和流转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联合建模的数据使用目的很难在授权协议中涵盖,如何获得用户二次授权成为难题。03结语过去几年,市场多次传出Web3.0隐私赛道将迎来爆发,但目前隐私赛道仍属于小众市场,用户数量和使用率不高。很多人甚至认为隐私是个伪命题。隐私赛道之所以没有爆火,是因为技术、安全、监管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个领域的市场需求还没有明显显现出来。但从长远来看,数据监管政策的出台总是利好隐私计算市场,这将进一步推动Web3.0基础设施的发展,让用户享受到真正的数据自主权。届时,互联网的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