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备受期待的Apple Watch正式发布。
对于Apple Watch是否会成为可穿戴市场的“杀手级”产品,业内专家看法不一。
但不可否认的是,从运动手环到谷歌眼镜,再到苹果、华为、百度、小米等众多“高富帅”巨头的投资,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已经变得越来越“热闹”。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内可穿戴设备制造商大多是初创企业和小公司。
如何攻克天空,是更多可穿戴企业面临的问题。
2020年3月,咕咚网与百度云合作咕咚手环,获得1万元B轮融资。
据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显示,咕咚网早在2018年就开始申请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环相关的专利,截至目前共26件。
4月,邦讯科技披露,以2.4亿元收购厦门灵拓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其中灵拓通信技术已储备21项专利。
无独有偶,微软斥资1.5亿美元从Osterhout IP购买了可穿戴专利。
今年18K镀金版Apple Watch售价最高为00元,这也与专利密不可分。
解读苹果今年6月获得的技术专利(USA1)可以看到,苹果采用的18K镀金工艺采用了与市场上常见工艺不同的全新专利工艺。
对于智能眼镜领域的专利技术布局,专利数据对于企业了解技术趋势、分析竞品技术情报的运用情况非常有帮助。
在高科技应用广泛的可穿戴行业,专利诉讼将是未来可预见的现实。
作为创新创业企业,应该提前做好自己的专利布局,利用专利数据服务于企业的创新研发、产品保护以及未来的经营运营。
已经发生的融资案件、诉讼案件、收购案件,足以说明专利也是企业资产增值的“杀手锏”。
智能穿戴将成为下一个科技创新新战场,国际科技巨头蓄势待发。
除了争夺技术硬实力外,企业越来越依赖专利布局来抢占市场份额。
斯坦福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全球企业在专利诉讼和专利收购上总共花费了1亿美元。
相当于8个火星探测车项目的开支。
席卷全球的专利诉讼大战也揭示了一个信号:专利布局已经成为企业争夺市场、遏制竞争对手、攻坚克难的有力武器!面对国际巨头的专利布局,我国中小企业很容易踏入专利“雷区”。
数据显示,我国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专利技术壁垒。
对此,中国企业只有三种选择:要么和解并支付许可费;要么和解并支付许可费。
或打架并卷入马拉松式的诉讼;或回避并自愿退出市场。
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核心技术研究和积累的同时,还必须对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并围绕其申请一定数量的辅助专利,形成有利的专利组合。
此外,为了避免“踩雷区”,还需要系统地进行专利检索、分析和规划,充分了解和分析竞争对手和潜在对手的专利布局,以确定自身技术发展方向并开展专利战略。
专利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