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人工智能的新趋势?

时间:2023-03-20 15:47:04 科技观察

国家“十四五”规划将“人工智能”放在需要重点突破的科技前沿领域的首位,提出“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随后,各省都提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例如,浙江提出加快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广东提出将广州、深圳打造成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源头和集聚发展新高地;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济青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试验区。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正迎来新的发展浪潮,成为行业炙手可热的新风口。问题是,如何把握这个趋势?人工智能+实体经济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技术,将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它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超过前三次工业革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研究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的变革。这种变革将以比工业革命快10倍的速度发生,规模大300倍,影响大近3000倍。”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核心部分。脱离实体经济,人工智能的发展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央深改委第七次会议通过指出,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特点,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人工智能可以为实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帮助实体经济摆脱发展瓶颈,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效率,实现转型升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既可以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又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具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重意义。赋能第三产业,人工智能与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三大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根据多功能农业理论,农业除了生产粮食和纤维产品的功能外,还具有管理再生资源、提供生态服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农业现代化具有全面的内涵。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人工智能的赋能和助力。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业价值链,完善农业供应链,赋能农业转型升级。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智能化管理、网络化销售,土壤、气候、水、微生物、生态环境等综合数据,做出最佳生产决策,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需要。农产品个性化需求增加农业附加值,充分发挥农业多功能作用,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样化需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人工智能有助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从生产过程来看,新一代人工智能具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自我优化和自适应能力。它可以从两个方面提高生产效率:一是可以不断改进生产方法,优化生产决策,降低生产成本;二是能够实施个性化生产,提高生产精度,消除安全隐患,产销一体化,最大限度降低设备闲置率和产品库存率。从分工来看,人工智能与劳动可以形成替代关系、互补关系和独立关系。通过人工智能与劳动的科学分工与协同,有利于丰富劳动内涵,扩大劳动范围,深化分工,延伸产业链,完善价值链,实现供应链智能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后,人工智能可以从事大部分可重复的生产劳动,企业生产将具有绿色、智能、产品质量高、人工成本低等特点,“无人车间”“黑灯工厂”“”将成为普遍现象。人工智能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解决服务业“鲍莫尔成本病”问题。人工智能不仅可以取代人类的体力,还可以取代人类的智能,甚至会逐渐拥有与人类相同的情商。除了服务业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以提高服务业的效率外,兼具智能和情商的人工智能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人力资源培训、患者护理、旅游休闲、和安全服务。、物流配送等更广泛的服务行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此外,智能办公、智能购物、智能社交、智能穿戴、智能移动、智能家居等智能服务将使普通人享受智能生活。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一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夯实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技术基础。没有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就缺乏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产业本身属于实体经济,因此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产业是由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和网络组成的新兴产业。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起点高、发展快的特点,溢出效应强,带动“头雁”效应,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生产基地。新兴基础设施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等。实体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前提。通过5G和传感技术形成“万物感知”,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形成“万物互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形成“万物智能”,实现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能制造以及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加强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为人工智能与现实世界深度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经济。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数量滞后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要求,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跟不上国家发展步伐。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人才也十分稀缺,不利于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短板。因此,迫切需要加快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同时也需要大力引进该领域的国际领军人才。完善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制度基础。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既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能带来风险和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化解风险、解决问题。例如,数据产权的界定、保护和管理,网络安全问题,人工智能产权的界定和保护,人工智能使用中责任事故主体的认定,使用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等。人工智能发展、劳动就业形态变化、社会保障问题、结构性失业问题、收入分配扩大问题等,要建立前瞻性的规章制度,避免重大社会风险和问题的发生,为深层次的社会发展保驾护航。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