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多企业“重技术,轻制造”。
他们生产的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也存在缺陷和不完善。
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匠心制造,专业专注,力求完美。
大家都认识董明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朱江洪。
“格力”品牌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出自他的笔下。
他为格力电器千亿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执掌格力24年,埋头苦干、潜心企业管理;他为格力注入了“技术是企业的脊梁”的灵魂;他一手提拔了格力电器现任董事董明珠。
作为“格力之父”,一向低调的格力电器创始人、前董事长朱江洪近日出版自传,重新回到媒体关注的焦点。
虽然已经从格力“退位”五年,但72岁的朱江洪对行业的影响力仍在继续。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理事长江峰认为,朱江洪是技术创新的坚定倡导者。
华南理工大学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兰海林表示,他的自传引发了国企企业家如何从“制度偶然”走向“制度必然”的思考。
7月21日,当被第一财经记者问及对格力的建议时,朱江洪表示:“退位的人不要说不负责任的言论,新一代(企业家)有新的做法。
”在顺德举行的签名售书及义卖活动上,他幽默地说,写自传无非是“诚实地记述自己这几十年所做的事情”,还原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思维过程。
“如果我能够激励那些追随我们的人并充当垫脚石,那么目标就达到了。
” “国企老员工”朱江洪坦言,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出书,更不用说自己写书了,但很多朋友都动员他写,也介绍了很多作家。
所谓枪手之书。
写得不错,但总觉得有缺陷,缺乏亲身经历的感觉。
如果是第三人称写的,就像小说一样,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
” “自己写书很难。
,幸运的是,中国暖通协会的一本杂志一直在鼓励我。
另外,一些老朋友也对我进行“诱导”,说如果你传奇的人生和独特的管理方法不是通过文字传承下去,还不够你关心我。
对于关心格力的人,或者立志创业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遗憾。
我无法抗拒诱惑,所以就尝试一下,”他说,“在杂志上发表,写一期,然后等待下一期。
这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我开始写两三期,反响很好。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一些读者也反映,你写的东西非常有用,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决心。
我原本想写十篇或更多文章。
别说是八篇,后来写了十五篇。
“现在写完发表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说受到了启发,网上也有人说你退休了” ,你为什么还想抢功劳呢?我很惊讶。
至少我有功德,可以抢到。
”朱江洪坦然面对:这很正常,不能只让别人说好话,做人很难,你不写,很多人会有意见;你写了,有些人就会有意见。
“我做什么都会有意见。
比如,为了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朱江洪突然减少了对销售人员的激励,结果是大量的销售人员。
” “企业最重要的不是销量,而是技术、产品、质量。
如果不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你卖什么? “从那时起,格力逐渐走上了技术创新之路。
”我的书从头到尾讲述了格力如何从一家小企业成长为空调航母。
在整个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在写作过程中,我也得到了老员工的支持。
他们告诉了我很多细节,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所以我觉得我写的基本上反映了格力发展过程的方方面面。
“有些事实与之前的媒体报道相差甚远。
此前有报道称格力2018年濒临破产,也有报道称格力2018年亏损。
事实上,格力电器2018年就上市了。
按照标准证监会发文称,格力电器于2018年上市,经过连续三年的增长,格力电器股价从10多元飙升至50多元。
“2009年,我们还清了所欠的全部资金。
”格力电器到银行。
截至目前,格力不欠银行一分钱。
“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国企工作,从来没有尝试过民企的经验。
”朱江洪开玩笑说,“正是因为我们是国有企业,所以我们的要求比一般企业要高。
”我去过巴西利亚十多次。
每次市领导去视察,我都跟工厂里的巴西高管说,这是我的老板。
我不敢称自己是格力老板。
我充其量只是一个高端打工族。
“作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格力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家电行业中生存和发展?朱江洪感叹,家电行业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已经所剩无几了。
万宝、华宝、华凌曾经一度是国企。
”现在连个灯笼都找不到,所以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是相当困难的。
“但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可能,而是只要你想办法去做。
” ”从士兵到将军 2018年5月25日,朱江洪在格力电器股东大会上拒绝担任格力集团及格力电器名誉董事长,以免给新团队带来障碍。
吃完午饭,他就收拾好了准备的材料。
一个男人悄然“溜”出了格力电器,离开了自己工作了24年零5个月的“战场”。
退休后,朱江洪四处游历,拜访朋友,偶尔应朋友邀请讲学。
他拒绝了很多公司的兼职要求,只在一些行业协会做志愿者。
他还拒绝了许多媒体的采访。
最近,他为了出版《朱江洪自传》一书,前往北京、珠海和广州。
、南海、佛山等地参加新书签约仪式。
朱江洪在书中表示,“没有董明珠就没有格力”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值得讨论,引发媒体关注。
甚至有自媒体猜测朱江洪和董明珠是在“吵架”。
朱江洪的一位老下属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朱先生”出书的目的很简单,却被外界误解了。
朱江洪原本不愿意出书。
三年前,他担任中国暖通空调行业协会会长,继续发挥余热。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自己多年的经营经验,并通过协会杂志《冷暖商情》分享。
两年来,我写了十多篇文章。
后来他将这些文章整理整理成这本回忆录式的自传。
近年来,国家鼓励大众创新、大众创业,但很多人却急功近利。
“朱总的工匠精神激励着其他企业家。
对于年轻人来说,通过朱总的故事,可以感受到创业的不易。
创业其实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该人士表示。
。
尽管格力电器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调公司,但其创始人朱江洪却是一名外行起家。
朱江洪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分配到广西百色当普通工人。
由于工作努力,两年后他晋升为质检员。
由于表现突出,一年半后,他晋升为轴承车间技术员,后来又担任车间副主任、生产科副科长、质检科副科长、副科长。
技术科科长。
在民主选举中,他当选为厂长。
在广西百色矿山机械厂的12年里,朱江洪通过刻苦学习和实践,从一名学者成长为一名企业领袖。
那时他还不到37岁。
上任后,他严抓纪律、严抓产品、严抓销售。
工厂销售额每年以50%的速度增长,被评为“广西先进企业”。
正当珠海经济特区建设急需人才时,朱江洪年回到家乡珠海,担任冠雄塑料厂厂长。
这一年,这个连续三年亏损的小厂扭亏为盈。
由于看好电风扇的前景,关雄从风扇配件转向幸运扇,需要一个商标。
朱江洪和他的助手们一起想出了“格力”这个词。
2007年,珠海市政府合并冠雄塑料和海利空调,希望扩大空调业务。
新公司更名为“珠海格力电器有限公司”,朱江洪出任总经理,格力电器正式成立。
由于不是制冷专业,朱江洪晚上就聚集了关雄的骨干,坐在车间过道的小板凳上辅导,邀请海力的技术人员来上课。
十年后,格力在珠海建成了全国单机产量最大的“空调王国”。
企业家“道德最重要” 7月21日上午,朱江洪现身顺德,参加《朱江洪自传》发布报告暨签名义卖活动。
就像两年前他在顺德演讲时一样,会场座无虚席。
经过一上午的活动,72岁的朱江洪精神依然良好。
他笑称自己“引援手软”,但也不敢懈怠。
“这(读者的热情)是他们对我的关心和喜爱。
”当天,顺德签名慈善义卖活动筹集善款约8万元,朱江洪以1:1的比例配捐。
全部约16万元将捐赠给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用于职业技术工人的培训教育。
格力电器于2006年由冠雄塑料和海利空调两家小工厂合并而成。
冠雄塑料曾为顺德战宝空调做过塑料模具,朱江洪也因此成为了顺德的缘分。
“我们是在朱先生在关雄工作的第二天认识的,当时朱先生一条裤腿长,一条裤腿短,推着一辆自行车。
”顺德容桂总商会会长孙志恒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顺德有华宝、科龙、美的三大空调企业。
成熟的空调产业链支撑了格力电器的初期发展。
后来,格力电器成长起来,扭转了这一趋势。
促进了顺德产业链的壮大。
后来,格力电器在珠海的产业链逐步完善。
朱主任当年为什么要骑自行车?朱江洪说,他一生经历过的3家公司,都是中途更换了原来的总经理。
不过,原来的总经理没有调动,而是留下来担任他的助理,公司也随之发展起来。
关键是“放下尊严,尊重他人,愿意倾听不同的意见”。
冠雄刚来的时候,公司只有一辆汽车接送原总经理上班,他骑自行车上班。
“有能力的人很多,但经营好企业却很难。
”朱江洪说。
“一把手”的道德取向和行为标准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
“经营企业,首先要学会做人。
经营企业本质上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培养你自己的素质和行为。
通过修行,你可以提高员工对你的尊重。
这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领导者来说,赢得员工的尊重非常重要。
”朱江洪回忆说,格力电器创业初期,没有钱、没有设备、没有厂房。
如何让员工追随你?以权谋私,背叛信任,不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不同意见的人给予小鞋子,绝对是不可接受的领导风格。
格力的发展壮大,靠的是员工的力量。
当有货物要搬上楼下时,朱江洪作为总经理也搬着。
他走得很慢,身后的员工催促他“走快点”。
他认为,最成功的企业家一定是有思想、有道德、有能力、有智慧的。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个人品德的培养,其他的不足可以慢慢培养。
一个人的品德如果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那么,如何让你的继任者具备这些品质呢?国有企业如何进行传承?朱江洪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企业家需要修行,看上去是在做生意,但实际上是修行,按照公司、员工、社会的要求来修行。
你不能说我的性格是来的。
”从我妈妈的肚子里起,你就有责任感,你就可以改变世界,为什么你就不能改变自己呢?” “科技救企业”是朱江洪一直强调的一点。
他表示,企业和人一样,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种情况下,谁能拯救公司呢?科学和技术。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
技术投资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格力每年至少花费30亿元的技术投入。
不过,格力早期也非常依赖销售,有的销售人员年收入超过10万元。
“我把销售人员的收入降低了,如果不降低的话,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想去从事销售工作。
现在格力没有销售人员,因为我们在各地设立了销售公司。
销售公司是由公司投资的。
”我们只是派了两名检查员去各地检查。
”回顾自己在格力的20多年,朱江洪表示,自己有两个遗憾。
一是格力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好。
其出口很大一部分是OEM,只赚一点加工费。
品牌价值是别人赚来的。
但海外销售渠道、营销、售后维护需要大量投入,可能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启动。
,十年没有回报;还有一点就是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的培养还不够。
“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四五年,培养一个工匠不可能用不到十年、八年的时间。
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工匠的培养。
为了让他们热爱这份工作,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
“我们很多企业‘重技术、轻制造’,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但都是有缺陷、不完美的,什么是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专业专注,力求完美。
我们目前的训练跟不上。
许多年轻人不想成为蓝领工人,只想在办公室工作。
“但是没有工匠,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朱江洪举了个例子。
飞机外壳是手工锤打的,不是机器压铸的,因为机器压铸的返修率很高。
”我曾经问过中航集团的人,为什么中国造不出飞机发动机?另一个人说,设计不难,难的是做工。
因为叶轮很薄,内部是空心的。
因此,只有工匠才能做出世界一流的产品。
“要注重工匠的培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朱江洪专注的专业精神和技术创新也得到了同行的尊重。
在他的自传中,有一张珠江宏年在珠海格力电器工厂接待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参观的照片。
两人并肩行走,聊得很愉快。
“我们比海尔更早做空调,通过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介绍,张总来到格力交流。
”朱江洪回忆道。
朱江洪还透露,20世纪90年代,他还在格力珠海总部接待过另一位“家电业大亨”——原长虹董事长倪润峰。
后来长虹想做空调,也来找格力“交流”。
近年来,两大空调巨头格力和美的经常交战。
但两家巨头的创始人也私下进行了交流。
朱江洪说,美的创始人何享健有时会和他聊天,讨论企业运营和管理问题。
“竞争对手不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朱江洪相信,大家可以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事实上,中国三大白色家电巨头已经是千亿级企业。
其中,朱江洪创下了“科技创新”的巅峰;张瑞敏创下“管理创新”高峰;何享健创下了“机制创新”的高峰。
做你应该做的事。
与两年前相比,朱江洪辞去大部分协会职务,仅保留“中国暖通品牌联盟委员会主席”职务。
朱江洪一生为人低调。
外界提起格力,大家都知道董明珠,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朱江洪。
有人质疑他此次出版自传,频频发声。
甚至被一些自媒体炒作“和某人吵架了”。
对此,朱江洪回应第一财经记者称,有媒体断章取义,自己也无法澄清,所以他的态度是无视。
他举例说,创维空调一问世,就有媒体猜测朱江洪是创维空调的幕后黑手。
就连珠海市的领导也询问过此事。
无奈之下,朱江洪找到创维老板黄鸿升说:“你一定要给我平反。
”没想到,创维澄清后,有媒体表示,“这里没有300两银子”。
“所以,与其花时间去处理(回应质疑),不如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朱江洪直言,有些传言不靠谱,“比如格力电器2018年就亏损了,格力电器2017年就上市了,2018年怎么会亏损呢?”朱江洪依然低调,但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且“绝不会回头”。
。
7月23日,数百名格力老员工与朱江洪聚会,买了他的书并请他签名。
没想到却被外界炒作、曲解。
后来朱江洪索性放弃参加活动,聚会自然也就取消了。
格力电器原技术副总经理陈建民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外界有几个误解:首先,这次活动是离开格力的老员工聚会,目前并没有格力员工。
有一个离开格力的老员工微信群。
这是团体自发组织的活动。
大家请朱先生吃饭,叙旧。
请大家吃饭的不是朱先生。
这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活动的初衷是老员工集体购买朱先生的自传并请他签名,然后分发给聚会上的每个人。
最终,朱先生担心此事会对格力产生影响,不再参与。
董明珠并没有因此施加任何压力。
没有参加聚会,但签名售书仍在继续。
朱江洪表示,今后还会在其他地方举办新书发布仪式。
因为这本书就像他的孩子一样,凝聚着他24年成长格力从小到大的心路历程和经历的精髓。
朱江洪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励后人,所以即使“签名手软”,他也必须坚持下去。
“我做了朱总的助理16年,没有朱江洪就没有格力的今天。
”陈建民回忆,他和朱江洪去意大利拜访客户。
客户对产品质量非常愤怒。
朱江洪发现空调出现了故障。
出风口处的海绵条没有粘牢。
回来后,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并下达了总经理十二条禁令。
“朱先生非常谦虚。
他在书中说,格力的成功是全体格力人血汗的结果,而不是某个人的表现。
在这一点上,我向朱先生表示感谢和敬意。
”朱。
”陈建民真诚地说。
回归后,朱江洪开始痴迷于旅行。
今年4月,他驱车数公里,从湖北、四川到云南进行了一次“自驾游”。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己坚持每天在户外快走一小时锻炼身体,然后“没有计划,继续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