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谁“动”了你的脸——人脸识别技术背后的隐私保护

时间:2023-03-18 21:11:33 科技观察

4月9日下午,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杭州中院迎来终审判决。被告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赔偿原告郭兵损失合同权益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并删除了郭兵提交的面部特征等信息。虽然赢了官司,但郭兵并不完全满意。他抗议动物园要求用户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人脸识别进入公园的方式,但法院驳回了他的上诉。自2019年提起诉讼以来,此案引发了关于数据泄露、侵犯个人权利和技术滥用的长期公开讨论。如今,从案件侦破、交通安检、课堂监控,到金融支付、社区门禁、手机解锁,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但这项为人类带来便利的技术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彦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虹膜、指纹等其他生物识别信息相比,人脸识别是无意识、非接触的,可以在很长的距离,可以持续很长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规模地积累数据是高度侵入性的。“人脸识别的风险超乎你的想象,你不知道是谁在收集你的脸,收集了你的哪些信息,对方保存了什么,更不知道对方会如何使用。”随着“刷脸时代”的到来,人脸信息的采集并不复杂,只要采集者站在摄像头前,采集者就可以在不被对方察觉的情况下,远距离抓拍到人脸信息。收单方组成人脸ID,在商场、写字楼、地铁站、小区门口,可能会有摄像头可以抓拍人脸信息,这种技术的非接触、高隐蔽性特点,比传统技术更高效身份信息验证中的人工检测和指纹识别。中国传媒大学大数据挖掘与社会计算实验室主任、新闻学院教授沉浩告诉新京报记者,人脸识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在计算机视觉技术领域,在今天有着广泛的应用,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一组数据印证了S韩昊的说法。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0.7%。2018年我国人脸识别行业市场规模为25.1亿元。前瞻预测,到2024年,人脸识别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当然,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远不止是身份验证。此前备受关注的“北大母杀人案”凶手吴谢宇和涉案7人,逃亡20年的凶手劳荣枝落网。在案件的侦破中,人脸识别大数据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人脸识别技术触角的延伸,它开始使用算法来分析人,这也引发了公众对该技术使用边界的关注和争议。不久前,央视《3.15》节目曝光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科勒卫浴上海多家门店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摄像头监控然后生成人脸ID。人脸识别率达到95%。你去过哪家店,去过多少次,性别、年龄,甚至情绪都可以识别。据参与采集人脸数据的摄像头系统厂商万点掌介绍,其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信息解决精准营销,目前已经采集了上亿条人脸数据信息。巧合的是。在调查过程中,央视还发现,无锡一家宝马4S店和MaxMara旗下一家门店均安装了人脸识别摄像头,采集人脸信息。滥用技术的隐私问题是人脸识别技术推广不可回避的障碍。“人脸识别不是简单地采集人脸数据,而是与现有数据库中的相应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个人画像,进一步追踪个人身份信息、日常行踪、人与车等匹配与社交关系是它与各地摄像头合作的结果,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掌控者是否愿意使用它。”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彦指出。五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新推荐性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人脸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也是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应当征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信息”,并进一步指出,在越来越多的组织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非法收集、滥用、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也层出不穷,个人信息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威胁。老东彦举了个例子:“如果对社区收集的居民信息进行分析,一旦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他们就可以拿到你的人脸照片,用涉嫌违法犯罪的视频代替,或者用来开金融账户洗钱等犯罪活动,居民财产、人身安全、名誉权等都将面临巨大威胁,社会治安不会得到有效改善,反而可能大大增加风险。”与生物识别信息相比,人脸识别具有无意识、非接触的特点,可以远距离发挥作用,可以长时间、大范围地积累数据,侵入性很强。“很多时候你不意识到对方收集了你的人脸信息。”老东彦指出。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样的活动:扫码上传个人照片,几秒钟就能换上军装,但这些数据去了哪里,又会被什么样的人使用?,如果使用,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存在什么风险,外界很难知晓,而且数据采集者一般不与用户签订任何授权协议。说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2019年中国的一款AI换脸应用“ZAO”,应用的Slogan赫然写着“只需要一张照片,就可以在世界上演一场好戏””。用户只需要一张正面照,可以更换为影视作品或短视频中的角色。但一旦用户上传了自己的照片,即代表其不可撤销地向本公司及其全球范围内的关联公司免费授权包括人脸照片在内的肖像数据。尽管此后相关企业迫于舆论压力对用户协议进行了一些修改,但这并没有缓解外界对隐私泄露风险的担忧。本案揭示了一个风险——他人获得自己的人脸信息后,可以用来倒卖牟利,或者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情。今天,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这项技术正在被滥用。2020年上半年,南方都市报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对人脸识别应用的安全性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显示,60%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存在被滥用的倾向,30%的受访者表示曾因人脸信息泄露和滥用而遭受隐私或财产损失。人脸背后的隐私保护当人脸信息与其他隐私信息相关联时,一旦泄露,危害不言而喻。2019年9月,《北京青年报》举报了大规模泄露和非法出售面部信息的事件。据介绍,部分商家在网上商城公开售卖“人脸数据”,数量达到17万张。这些“人脸数据”涵盖了2000人的肖像。每个人大约有50到100张照片。每张照片都与一个数据文件相匹配。除了人脸位置信息外,还有106个人脸关键点,如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眉毛等轮廓信息。售卖的部分人脸样本是从搜索引擎抓取的,以及另一部分来自海外软件公司的数据库。同年,国内人体识别公司神网视觉被曝出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该公司被指存在安全漏洞,任何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访问其数据库,导致约256万人包括身份证、地址、行踪等其中的私人信息被泄露。“人脸照片不是隐私信息,现在社交网站上会出现很多公众人物、名人的个人照片,通过人脸识别技术采集后,只是系统中的一串数字密码,这串数字是非法的关键是照片背后关联的身份信息、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沈浩告诉新京报记者。虽然很多科技公司都声称对数据进行了加密,但从数据存储的角度来看,即使存储措施到位,仍然面临着被黑客入侵、泄露的危险,甚至运营人员被盗、企业倒闭等风险。不能排除公司。数据库等等也许。一些案例证明,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安全漏洞。不久前,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对一起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的特大案件提起公诉。案中,被告通过破解人脸识别技术等方式注册“皮包公司”,为他人虚开增值税普通发票。总价税超过5亿元。在上述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常先以30元每张的价格购买他人的高清头像和身份证信息,然后利用“直播照片”APP对高清头像进行处理,让照片“动起来”,形成包括点头、摇头、眨眼、张嘴等动作视频。获取视频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手机“劫持”相机。人脸认证过程中,手机摄像头不会启动。系统获取的是之前准备好的视频。系统会认为此人在摄像头前,最终通过身份验证。沉昊认为,网络上只要是能被黑的东西,都只是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当前环境下,确实存在技术滥用的情况,”但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手段能够应对,比如活体检测手段,可以判断是面对真人还是照片还是面具。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它。”“如果没有办法收集、存储和使用,在没有严格的法律规定之前,人脸识别技术的肆意推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隐私的代价,还有我们争取的安全。”劳东彦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新京报记者金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