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预测,到2025年,中国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在教育机器人崛起的筹备阶段,其市场得到了更多资本的关注。然而,很少有家庭了解商业上流行的教育机器人。面对B端和C端热度的差异,试问:千亿级教育机器人市场是否可行?本文作者:丁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教育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这个词到底是谁定义的,大部分家长还是一头雾水,看似近在咫尺,却又解释不清。按照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现行标准,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的驱动机构,具有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感知能力,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在特定的环境中执行安排好的任务。根据应用领域不同,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其中,服务机器人是工业自动化应用以外的为人类或设备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包括个人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是专业服务机器人的一个分支。事实上,教育机器人的功能远非教育本身。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机器人“保姆”、机器人生活伙伴、机器人生活“助手”、机器人健康“助手”、机器人学习“助手”、机器人学习伙伴、机器人学习顾问、机器人教具(玩具)、机器人“老师”、机器人助教、机器人“助教”、老年陪伴者、机器人守护者、机器人安全教育者、机器人社会服务人员、智能家居控制、智能教室控制等17种机器人角色,可统称为教育机器人。如此多的服务功能,保证了教育机器人覆盖的行业范围可以横向扩展。作为教育机器人,相比其他功能,更侧重于满足学生和老师的教学需求。就教育本身而言,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占比非常大的K12赛道,教育年龄划分非常明显,一款教育机器人能否适应不同的环境GE分级教育模式是对机器人是否真正“智能”的考验。开发者推出的解决方案也非常简单暴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出了相应的自适应教育机器人。例如,针对9-14岁学生的教育机器人,可以了解机器人的传感器,学习简单的电路原理和电子器件,绘制电路图;学习Scratch语言,介绍电机和舵机的基本原理,了解更多机器人的组成;完成更多模态的机器人设计,通过语言编程控制和完成更多的动作设计。针对12-18岁的学生,可以初步学习C语言等计算机语言,了解机器人控制的算法优化设计;学习Arduino的硬件开发环境,学习使用各种传感器;打造自己的机器人,完成特定的复杂任务。前景广阔的行业仍处于行业的早期阶段。由于教育机器人在教育领域可以实现无人化优势,未来的教育市场也需要教育机器人大显身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报告《2019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指出:综合全球教育机器人的相关市场研究报告和同类产品的发展历程,预计到2023年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841亿美元其中,教育服务机器人比机器人教育市场的营收规模更大,预计到2022年将进一步大幅增长。此外,根据MarketsandMarkets(2016)的预测,预计教育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服务和内容收入将占整体市场的78%。而这份报告也印证了我们对未来教育机器人市场将迎来蓬勃发展的猜测。未来大有可为的教育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如今却不尽如人意。据BlackboardInsight统计,在入选的60多家教育机器人企业中,有24家获得了不同阶段的融资,或已在交易所上市。随着资本的介入,教育机器人市场正在加速规模化、市场化建设。但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教育机器人本身还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设计方案,在体系结构、总线、通信、接口、标准等方面尚未形成规范。行业缺乏标准化,标准化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一方面反映了行业发展不完善,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行业发展,另一方面也缺乏市场激励倒逼政策出台。行业崩盘前还有两座“大山”。开头提到的家长对教育机器人行业的了解并不深刻。也就是说,目前的教育机器人行业只是B端的“剃头挑烫头”,并没有给C端用户带来真正的产品体验。作为一款产品,如何让C端用户购买,也是未来所有企业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除了客户需要克服的产品理解困难外,另一座“大山”来自于机器人自身的发展。教育机器人的发展需要依靠机器人产业三大核心要素:人机交互、机器视觉、态势感知的技术突破。由于涉及学科复杂,机器人在心理学、生物学、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诸多领域的技术进步都变得十分缓慢。而未来科学家如何拓展这些难题的可行性空间,增强机器人的社会化功能,也成为教育机器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前提。其实,我们也可以把这两座“大山”作为教育机器人发展到今天还不火的直接原因,而更根本的原因更多是产业发展初期的必然性造成的。根据我们对教育机器人机构融资上市情况的统计,绝大多数企业成立于2013年之后,行业规模有限也在情理之中。结语虽然不少数据报告指出未来教育??机器人将形成千亿级的巨大市场,但从目前市场暴露出的劣势来看,教育机器人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技术发展方面依然存在。总体而言,教育机器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壮大业务范围和产业规模,整合现有的商业资本和技术资本。目前推出的教育机器人企业中,不乏大型综合性企业。我们也希望跨界企业在未来引领教育机器人行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