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4.0在德国如火如荼,中国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战略规划。“中国制造”已成为未来制造企业的发展方向。然而,传统的计算模型和工厂网络模型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制造”对计算速度、数据交互速度、数据即时性、M2M等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发展,物联网已经被广泛认识和理解。为业界所接受,但在企业应用层面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提升,在具体应用和整体运营管理模式上能带来哪些改变,仍值得业界探讨。作为智能制造技术的核心基础之一,已逐步在部分企业得到应用。那么,工业物联网能给企业带来哪些改变,赋予企业哪些能力,企业又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哪些新模式呢?这些问题制造企业都很关心,也很值得探讨。在美国GE发布的相关白皮书中,明确界定了工业互联网的应用范围。GE发布的白皮书指出,工业互联网就是要延伸机器和人的边界。本白皮书描述的工业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包括:智能机器、高级分析和工作中的人类。从本质上讲,它仍然强调通过物联网连接机器、产品和人,从而改善企业的设备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实现预测性维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停机,实现高效的能源利用等。相比之下,在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发布的工业互联网架构白皮书中,对工业互联网的解释似乎过于宽泛和复杂。白皮书认为,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带来四个方面的智能化提升。其实,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属于制造+互联网的应用,但不应该属于工业互联网(准确的说是工业物联网)的范畴。所以,通过以上的讨论,我认为工业互联网应该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本质应该集中在物联网在工业上的应用,而不应该过于笼统,不应该什么都装在里面。服务商不应将任何云平台称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免误导用户。建议以后术语统一成工业物联网,或者物联网的工业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