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观察

区块链看起来很漂亮,其实暗藏侵权风险

时间:2023-03-15 23:37:59 科技观察

》我们一直认为,区块链忠实记录了所有环节,可以有效防止欺诈、犯罪,甚至误会,但我们也需要看到这里面也是这种信任的前提,就是大家遵守一个好的规则,即所谓的智能合约。”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平在致辞中表示,12月3日,由腾讯研究院支持的2018年第七届北京大学-斯坦福互联网法律与公共政策研讨会召开在深圳,近30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数据保护发表演讲和对话,探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政策、治理与伦理、未成年人上网保护、区块链与金融科技等问题。怪罪大众,因为多个主体共同记账,任何人都无法篡改,所以它的“去中心化”为其忠实记录加分。“但区块链真的去中心化了吗?”张平对此提出质疑。去中心化和多主体性,避免了一个法律风险:你将无法像现在这样追究平台的责任。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大家用社交软件,如果这个软件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但是最后出了什么问题,很难追究平台的责任;区块链导致责任主体分散,没有人可以承担责任,谁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追究区块链应用程序的每个记录者的责任是不可执行的。”张平表示,区块链去中心化使得监管成为难题。因此,区块链有一种“反去中心化”的趋势,即有中心化的趋势,或者说相对中心化。去中心化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现有的版权制度。张平说,以前,版权的保护主要靠出版社、广播、电视台等集中部门。互联网诞生后,每个人都可以在线创建和上传内容。这是一个分散的平台。在侵权者众多的情况下,法律规定互联网平台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如设置“避风港”责任维护平台秩序、删除侵权内容等。现在如果用去中心化的技术来管理,可能会回到互联网开始时的“莽撞时代”。“如果作品是在区块链技术上创作的,可能不会出现冒用签名,或者不付费使用的情况,传播过程中也可以避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但现在有些人想匿名创作,不想忠实记录。特别是上传的照片、图片等,网络上很多作品都是共同创作(同人作品),此时不适合区块链技术平台来管理版权的传播和创作。张平表示,不仅是版权,专利保护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标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专利将拥有巨大的垄断权和中心化控制权,专利本身就是中心化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孕育出大量的专利,最终无法摆脱中心化专利的控制”全球统一标准将挑战各国法律。张平介绍,由于区块链技术必须建立在一个全球性的技术标准之上,这就被各方打上了“强制合规”的颜色。例如,现有的Cookies协议也可以算作“自愿遵守”协议,但在区块链下,它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智能合约(即允许在没有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可信交易),具有“全球性”的概念。法律”。它有自己的财务政策和财务安全,如果一个合同是全球适用的,它必须有一个争议解决机制,包括法律冲突和司法合作等。”此外,区块链技术的不可修改性自然与隐私保护相冲突。张平认为,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法》等国家的规定需要用户同意才能获取数据,而区块链技术则是自动获取数据。在特殊用途方面,法律还规定,为某种商业目的而收集的数据不得随意用于其他用途,必须转移的数据必须经过“数据去标识化”处理。但是,当平台上的区块链技术接入后,原先的用途可能不复存在,重新用途后无法修改。再比如,我国目前强调数据跨境传输的安全评估,一旦区块链平台打通就是全球平台——现在业界已经开始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区块链技术合作,比如在线支付业务,未来跨境传输如何评价?等等,这些都会面临一系列的运营困难。张平表示,区块链技术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很好的愿望,它可以成为一个追求共识和信任的系统,但前提是使用区块链技术的人必须是相互信任的人,没有黑客破坏***用户还需要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既然要使用区块链,就要研究各国的法律,避免让自己的商业模式触及法律红线。张平***总结道,“技术进步和法律保护永远是一对矛盾,技术不会停下来等待法律的跟进。在我国大力提倡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政策环境下,法律应做适当调整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在不能及时修改法律的情况下,行业仍需充分遵守现行法律进行研发和应用,避免落入原创范畴法律上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