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收购Pebble后 Fitbit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

时间:2024-05-22 18:10:55 科技赋能

Fitbit收购Pebble后能否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 2019年12月7日,据外媒彭博社报道,Fitbit已完成对Pebble特定资产的收购,交易金额约为1万美元。

作为全球智能手环市场的领导者,Fitbit在中国市场却“失败”了。

其销量和品牌关注度远不如小米、华为、乐信等厂商。

据ZDC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Fitbit在中国的销量品牌关注度仅为6%。

收购“实力选手”Pebble能否帮助Fitbit在中国市场实现突破?本地化改进不够完善 自今年6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Fitbit的本地化改进并不完善。

手环作为记录身体健康和运动状况的工具,与用户的身体特征密切相关。

欧洲人和美国人的体质存在很多差异。

例如,中国人的体重和四肢力量比欧美人小,但四肢长度的比例却比欧美人大。

目前Fitbit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和数据算法仍然是基于欧美人群,并没有针对中国人的身体特征进行改进。

另外,由于Fitbit的服务器在美国,国内没有服务器,所以Fitbit的同步功能较差。

不少Fitbit用户还抱怨Fitbit手环在部分界面不支持中文显示,交互界面相对复杂。

未能针对中国市场和中国消费者做出相关改进将长期影响Fitbit手环的发展。

凭借低品牌和性价比优势,Fitbit正试图凭借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利用高价策略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军高端市场。

但三星、华为等竞争对手凭借在手机领域的早期成功,吸引了大量粉丝,形成了品牌效应。

Fitbit今年6月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除了少数专业人士或爱好者外,大多数普通消费者仍然不知道Fitbit这个品牌。

因此,对于国人来说,Fitbit的品牌影响力较低,在高端市场的优势“先天不足”,无法与三星、华为等竞争。

另外,通过Fitbit与一些国产手环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发现Fitbit的价格往往是小米、乐信等国产品牌的数倍,但两者在硬件架构、产品功能、精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

Fitbit规模不大,没有什么突出的优势让消费者购买。

而且,Fitbit的一些千元级产品的用户口碑甚至还不如小米、乐信等百元级产品。

例如,截至2019年12月8日,售价2万元的小米手环2在京东的好评率为97%,而售价1000元的Fitbit Flex仅有好评率。

审稿率92%。

不少用户反映,Fitbit Flex腕带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常使用后,出现脱粘、断裂等问题。

品牌劣势、性价比劣势以及自有产品的质量控制问题,构成了Fitbit拓展市场的最大障碍。

整体市场的“恶化”制约了发展潜力。

大多数手环的主要功能是记录运动和健康数据以及提醒来电和短信。

智能手表完全具备这些功能,并且无论是显示方式还是产品功能都比智能手环更加方便。

更富有。

目前,越来越多的手环厂商在自己的新款手环中加入了OLED触摸屏和时间显示功能,比如小米手环2、乐信曼波2、Fitbit Charge 2、荣耀手环零等,有些手环还可以查看文字消息和语音通话,如华为手环B3、荣耀手环等。

有些手环还具有NFC功能,如瑞士手环2代等。

可见手环和智能手表密不可分。

功能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从这个角度来看,手环只是随着智能可穿戴设备兴起而出现的一个过渡产品。

未来,手环和智能手表在功能上会有越来越多的重叠。

随着智能手表在续航、性价比等因素的提升,智能手表将逐渐取代手环。

目前,这一趋势已经显现。

据GFK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智能手表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而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期,手环市场波动变小,增速加快。

慢下来。

Gartner 分析师安吉拉·麦金泰尔 (Angela McIntyre) 表示:“今年购买手环的人中有一半明年将换成手表。

”手环逐渐被智能手表取代,这意味着消费者对手环的刚性需求将会减弱。

整体环境的恶化,给Fitbit的市场拓展造成了不利因素,制约了Fitbit手环的发展潜力。

综合来看,Fitbit本土化提升不足,在高端市场没有品牌优势,在中低端市场没有性价比优势。

此外,手环市场也逐渐被智能手表蚕食。

Fitbit短期内不太可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消费者为中心,强化品牌和性价比优势,打造智能手表差异化功能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