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解释一下为什么可穿戴设备之父不使用可穿戴设备

时间:2024-05-22 17:41:00 科技赋能

昨天在百度百家举办的Big Talk大会上,可穿戴设备之父、麻省理工学院人力实验室主任Alex Pentland先生也表示,他不使用可穿戴设备。

使用任何可穿戴设备。

原因是:市面上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完整语音版:   速记摘录版:李海刚:解读趋势,发现价值。

大家好,欢迎来到《极客说》,我是李海刚,坐在我对面的仍然是极客网专栏作家朱飞,朱飞你好!朱飞:海章,大家好,我是朱飞!李海刚:最近可穿戴设备非常流行。

以至于连我这样一个简单的人都买了一个智能手环。

然而,打开包装并尝试了两次后,我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我本来以为只有我这种不太会玩的人,才会对智能手环这么狠!不过后来问了几个沉迷数码的朋友,情况也差不多。

有一段时间他们都还新鲜,然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套用现在流行的一句句式:我曾经爱过你,但现在我有了新欢!朱飞:你又要被骂了!一开口,就会受到重击。

我个人觉得质疑应该从产品开始,不能直接否定当前整个行业。

据我观察,这个市场在中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现在下任何结论还为时过早。

我想你可以在你所说的基础上再加上两句话:我曾经爱过你,但现在你有了新的爱!以后会不会改变主意,就看你能取得多大的进步和改变。

李海刚:哈哈……我想你误会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否认未来,而是还原可穿戴设备目前的应用状态。

无论是智能手环还是智能眼镜,目前的应用都非常有限,实用性也不是很好。

你可以为了好玩而玩它,但如果你真的想用它来解决任何问题,一个字:难!如果只是我们这些不明智的人这么说的话,起不到多大的声势。

不过,在昨天百度百家举办的Big Talk大会上,可穿戴设备之父、麻省理工学院人体动力学实验室主任Alex Pentland先生也表示,自己不使用任何可穿戴设备。

原因是:市面上所有的可穿戴设备都达不到他的要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标准非常高。

换个角度理解的话,其实就是:现在的可穿戴设备还不够好!朱飞:哈哈……不用解释,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想强调的是,你听到的关键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你更愿意接受什么!对于可穿戴设备之父彭特兰先生来说,你只听到了他演讲的前半部分。

部分,其实还有后半部分。

李海刚:哈哈……他确实是最难对付的商业评论员。

他从嘴里吐出刀子。

不过没关系,我心里觉得郭德纲和周立波都很好。

彭特兰先生在这句话的后半部分说了什么?你继续!朱飞:哈哈……不管你信不信,市场就在那里!不管你认不认输,事情就是这样!既然你有好心,那我就继续解释。

彭特兰还表示,苹果的产品可能是一个转折点。

苹果的智能手机曾经引领过潮流,这次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再次引领潮流。

也就是说,他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因此,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个人非常理解彭特兰先生目前的态度。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无论是在功能还是体验上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因此,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严格来说并不是产品。

只是一些极客的玩具。

而正如你所说,作为玩具,这些可穿戴设备无法持续吸引极客,使用后扔掉的现象尤为明显。

李海刚:朱飞除了对我狠之外,对别人也很体贴!看来你很理解彭特兰先生的想法啊!朱飞:哈哈……借用你的话,我想保持真实。

还原市场真相!李海刚:哈哈……我不跟你争论,就说有用吧!据Pentland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就是20多年前,他们就已经开始研发智能眼镜等可穿戴产品。

设备研究。

但为什么20年后,可穿戴设备仍然只能作为“玩具”使用呢?因为它们背后有很多限制因素无法解决。

如果一日之内不突破这些限制因素,可穿戴设备的现状就无法改变。

朱飞:您提到的限制因素有哪些?李海刚: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总结一下Pentland先生的观点,然后再谈谈我的观点!朱飞:好的!那你继续说吧!李海刚:是的,可穿戴设备一直没有重大突破。

Pentland先生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技术挑战:可穿戴产品面临三大核心技术挑战:传感器、电池寿命、蓝牙功耗。

当今的传感器在灵敏度、精度、体积和有效距离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电池寿命限制了许多应用程序的体验。

现在蓝牙功率已经很高了。

2、应用挑战:目前可穿戴产品的应用仍然非常有限。

主要原因是他们无法提供真正需要的信息。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只能提供某些单项的数据,例如跑步步数。

然而,我们需要的是这次跑步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交互挑战: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只能记录数据,无法实现设备之间的有效交互。

但可穿戴设备的未来不是衡量你自己,而是衡量你与其他人的互动。

这涉及到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等各方面的基础支持。

实现这一目标的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朱飞:这些挑战确实存在!但我始终相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技术限制永远不会成为最大的障碍。

我觉得可穿戴设备之所以没有像手机那么受欢迎,是因为大家的切入点都错了!选择错误的切入点直接导致这个市场长期平庸!李海刚:哈哈……看来你很有钱啊。

内容。

为什么说入口点不对呢?朱飞: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所有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是基于满足客户的迫切需求。

现在市场上的可穿戴产品大部分都是以酷炫新奇的产品为主。

这样的定位下,难免成为极客的玩具!李海刚:你说的我同意!我认为市场上的可穿戴产品大部分都是很酷的玩具。

一些可穿戴产品有两大缺陷! 1、数据不准确。

百度百家进行了测试。

同一个人手腕上戴着好几款智能手环。

然后测试者跑步,默默数步数,然后将计数与手环进行比较。

最后,事实证明它们都不是完全准确的。

而且误差也比较大。

如果这个精度出现问题,这个装置就可以说是个玩具了!给出的数据没有参考意义。

2、没有刚性需求。

如今的可穿戴产品大多提供一些运动数据记录,但这些都是可有可无的。

在实用性较差的情况下,可穿戴设备很难在大众中普及。

我的感觉是现在没有立即需要,以后是否有立即需要还打个问号。

朱飞:您马上就说出了可穿戴设备的核心问题。

不过,对于你提到的第二点,我认为需要分两部分来看待。

对于大众市场来说,确实没有普及的动力。

但细分市场却截然不同。

比如老人、儿童、病人等群体都会有迫切的需求!李海刚:您提到的细分市场主要是指医疗和健身市场,对吧?朱飞:对对对!李海刚:但是现在设备误差很大。

无法提供有用的数据。

朱飞:这是目前的情况,但我认为还有未来。

例如,当孩子处于无意识的年龄时,父母最好有一些东西来不断地监视他们。

另外,解决精度问题应该也不难。

只是时间问题。

李海刚:我感觉现在的设备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

只需进行简单的计数即可,远离报警功能。

其他没什么特别的。

朱飞:对啊!据我观察,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深耕利基领域。

例如,持续监测体温、将贴片贴在孩子吱吱作响的小窝上、无线传感器连接到手机应用程序,避免一次又一次重复操作的麻烦。

李海刚:这样,一些急需的应用就已经落地了!那么您对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有何看法?您认为未来可穿戴设备会出现哪些趋势?朱飞:说到趋势,我觉得有三点:第一,玩酷的人继续玩酷。

人生就是要折腾。

正如你所说,用了就扔掉,但也有极客愿意尝试各种新型可穿戴设备。

无论是谷歌眼镜还是苹果尚未面世的iWatch,总有一群人愿意尝试新事物。

与早期的手机市场一样,可穿戴设备市场也会出现各种具有相同基本功能和一些独特功能的设备。

在找到统一的设备之前,各种炫酷的产品会层出不穷。

二是深耕细作,细分细分。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深耕无意识婴幼儿市场的可穿戴贴片式产品已经推出,具有连续体温检测、安全线触发报警等功能。

我们清楚地看到它不酷也不好玩,但可以解决问题。

未来,我相信这类设备可能会进入更多的细分市场,比如针对某类患者定制的可穿戴检测设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测量精度的提高,此类产品将拥有巨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

第三,可以替代手机,延伸更多“机”。

以前手机是拿在手里的,现在是摊开握在手心里的。

我想说的是,一切都是难以预料的。

未来,手机可能会演变成各种可穿戴设备——戴在手腕上的手环手机、遮住眼睛的眼镜手机……这是一个高级阶段。

最后能不能实现很难说,但是你绝对可以梦想,而且要敢于大胆梦想。

李海刚:你提到的这几点我也有感受,但目前还不清楚市场会如何发展。

未来如何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