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一部关于中国制造的纪录片,片中制造高铁列车的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高铁总装车间,每列列车有4万多个零部件需要安装调试。
大部分工作需要手工或半手工完成。
工人的操作技能对于保证总装的质量至关重要。
当时我就在想这些工人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才能满足高标准的工作要求,以及如何减轻这些工人的负担。
很巧的是,我参加了一个增强现实讲座。
深圳市增强现实技术有限公司(原青城视界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苏波先生介绍了AR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实践经验。
作为中国AR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的领跑者、先行者,苏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眼前一亮。
这不就解决了我上面思考的问题了吗?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这两年流行的“AR和VR”,但不一定了解它们能做什么。
简单来说,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将计算机生成的图像叠加到现实世界中,而虚拟现实(VR)技术可以让你沉浸在虚拟环境中。
目前AR主要集中在企业级应用,如制造、维修、医疗、军事等; VR主要针对消费级应用,比如娱乐、游戏等,如此高端的技术如何与工业4.0结合?从产品角度,笔者以AR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为例,从应用场景、目标客户、产品型号等维度进行了一些思考。
1、应用场景任何高科技是否受欢迎,不在于它有多酷,而在于它能为客户带来多少价值。
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而且这个产业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产业。
中国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实现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为现实。
想要产业升级,工业4.0的自动化、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很多人认为工业4.0是机器人工厂,但笔者认为,提高效率、整合供应链是工业4.0的主要目标,而人是工业4.0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R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工作中的痛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将成为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之一。
事实上,很多应用场景已经在科幻电影中展现出来,但现实中,AR技术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克服。
目前,这一进程正在加速。
目前,AR技术主要集中在精密仪器制造与维修、辅助教学与培训、医学研究与解剖训练、军事侦察与作战指挥、应急救援与救灾等方面。
下面介绍几个应用场景,供大家轻松了解: 1、船舶、飞机工业装配火车、汽车、机床等大型装备的生产现场,拥有大量专业技能较高的工人。
它们的操作复杂,步骤多,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造成安全隐患,对工人的要求也比较高。
如果工人佩戴AR眼镜,根据全息屏幕的引导进行标准化操作,他们就可以看到接下来的工作步骤、面前设备或物品的信息以及工作行动路线。
不仅避免了错误,还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工人培训周期。
如果工作人员遇到问题,可以戴上AR眼镜,与专家远程联系。
专家可以从工人的第一人称视角观察情况,了解问题,并指导工人如何处理。
不仅可以立即处理问题,而且无需专家亲临现场,节省大量差旅费用。
2、工业维护:工业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现场环境越来越复杂。
维修和保养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
维修人员必须识别不同的品牌/型号/部件,诊断故障,使用合适的工具,更换相应的零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维修方法。
这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效率低,出错率高,对维护人员要求高。
相对较高。
如果维护人员佩戴AR眼镜扫描机器,就可以了解设备的产品型号、维护记录等。
他们可以直接下载设备的维护手册,其中显示了解决设备故障的具体步骤,甚至详细到如何拆卸零件。
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维护人员的培训成本和培训周期。
通过AR技术,可以进行远程协作和工作指导,让后端专家看到前端维护人员的第一人称视角,实时提供高效的工作指示和指导,减少人为失误和低效率造成的现场人员经验不足。
、耗时等待专家等,同时提高工作安全性。
3、实践培训 在工业领域,大量的工人需要操作培训。
传统的培训方式效果有限,企业培训费用较高。
但一直存在学习者不能立即学会并使用、消耗教师的问题。
时间、精力等痛点。
如果工人佩戴AR眼镜,系统将引导所有标准步骤,使学习场景无限接近工作场景直至重叠,解放双手,直接解决“学时不能用,用时不能学”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培训体验。
4. 急救援助 在医疗紧急情况下,有许多疾病往往需要与时间赛跑。
如果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佩戴AR眼镜,向医院后端的医生播放急救场景,医院医生就会实时指导急救人员,让操作人员通过网络提前准备手术方案。
现场直播。
这将使在急救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可能。
时间。
5.医学教学。
医学生向医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实践的积累。
但手术室可容纳的观察人数有限,太低级的学生进入手术室可能会影响手术操作。
因此,如果医生戴上AR眼镜,直播手术过程,让学生了解手术的第一场景。
同时可以对操作后的内容进行记录和分析。
此外,手术直播方便多方会诊、协同手术。
有些复杂的操作需要多名专家会诊。
无论专家身在何处,都可以了解手术进展和手术细节,并第一时间与主刀医生沟通指导手术。
6、水下救援 在水下,潜水员的视角较小,能见度较低。
如果AR眼镜能够识别潜水员看到的物体,让潜水员知道自己的位置,显示声纳图像,或者在能见度接近0的环境中仍然能够看到周围的环境,那么对于潜水员来说将有很大的好处。
的帮助。
七、应急救援救灾 重大事故发生时,专业指挥对现场救援至关重要。
但事故往往突发,专家无法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很容易错过救援的黄金时机。
事故现场环境陌生、复杂,无法立即了解现场情况,影响救援效率。
如果消防人员和救援人员佩戴AR眼镜,就可以实时查看建筑物内部结构图、周边电网布局图等影响救援工作的信息。
他们可以匹配现场真实环境,准确定位最佳救援路线,选择最佳救援方法,并找到最近的消防栓位置,方便团队成员之间的位置确认和沟通,大大提高救援效率。
AR技术还可以将复杂的事故现场情况远程传输到指挥中心。
救援专家可以根据实际场景规划现场工作,跟踪现场返回的图像,实时下达救援命令。
从以上应用场景来看,AR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基础。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实际应用案例,例如: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波音公司就已将AR技术应用于飞机制造中的电力电缆连接和连接器组装。
b.德国成功开发了用于工业设备组装和维护的Starmate系统和Arvika系统。
后来,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EADS)使用Arvika系统指导工人轻松完成高密度布线工作。
公元1世纪,微软和NASA合作开展了一个代号为“Sidekick”的项目。
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HoloLens增强现实设备来使用和维护空间站。
2、目标客户 我们看到AR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企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您可以从行业、定位、场景三个维度进行组合分析,细分市场,最后聚焦目标客户,找到自己的方向。
1.工业工业是一个巨大的领域。
按《中国统计年鉴》可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其中:a.重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主要生产资料和物质技术基础的工业。
按其生产性质和产品用途可分为采矿(伐木)业、原料业、加工业三大类; b.轻工业是主要提供消费品和制造手动工具的工业。
根据所用原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两大类。
另外,根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工业涉及39大类行业,可以自行查询。
2. 就业行业涉及的工作类型很多。
以造船企业为例,有工人岗位(分为铆工、焊工、油漆工、吊车工、数控切割工、仓库管理员等)、工人管理岗位(合格检验员、工艺师、数据管理员、现场工程师等)。
)、公司管理岗位(包括人力资源、财务成本、质量保证、生产管理等)、技术岗位(包括船体设计、涡轮设计、电气设计、工装设计、船体研发、焊接试验等) 。
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合使用AR技术。
除管理岗位外,工业领域的一线岗位简单分类可分为三类: 一类工作的共同特点是:操作标准化、操作流程繁琐。
时间长,工作效率要求高,对工作结果安全性要求高。
这类职位需求明显,更适合作为破冰行业的实验局。
3、场景决定了工作的内容和AR技术的价值,比如现场拼装、设备维护、工作培训等。
但是船舶和飞机的现场拼装场景有很大不同,工作内容流程和步骤完全不同。
有必要分别列举和分析。
。
综上所述,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看,可以有很多种组合,最终基于以下五个要素来明确界定每个细分市场。
A。
独特性——可以根据顾客的购买行为与其他细分市场区分开来,也可以成为阻止竞争对手进入该细分市场的障碍 b.可识别 - 可以通过销售或促销影响独特的用户群体 c.重要——给这个市场增加成本可以获得足够高的回报 d.可衡量——以销量和销售增长率来衡量 d.耐用性——足够耐用且独特的解决方案可以长期保持潜在利润。
、产品模型根据之前的应用场景和目标客户,企业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产品模型。
1、首先,从需求角度,我们简单梳理了AR技术在工业领域的产品需求。
此内容不全面、不准确,仅供参考。
如果要做详细的需求分析,可以使用产品差异化模型($APPEALS)来分析需求,这里不再详述。
2、其次,从产品角度,定义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能力或功能,为产品研发提供方向指导。
我们简单罗列一下AR产品在工业领域所需要的能力:3、第三,从产业链的角度,每个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它什么都想做,它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企业定位不仅决定产品定位,也决定商业模式。
简单梳理一下AR产业链中的角色,主要包括AR硬件提供商、AR软件提供商、AR平台集成商、AR行业应用提供商、AR内容提供商等。
产业链中不同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在产业链中所具有的价值是不同的。
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从目前市场来看,不少企业专注于AR软硬件的研发和生产,利用Unity+vuforia等开发工具快速进入市场。
但在行业应用和内容制作方面,参与者相对较少。
这与工业界了解AR技术的人相对较少有关。
但随着工业企业在生存压力下不得不考虑产业升级,积极参与工业4.0建设,必将改写AR产业链的格局。
4、总结 就像近两年“互联网+”争论,“互联网+产业”还是“产业+互联网”,到底谁占主导地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产业+互联网”更有可能成功,因为只有产业最了解自己。
业界人士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思维破茧而出,实现快速成长。
目前的AR技术也处于类似的情况。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从智能工厂到智能制造、智能供应链,都利用AR等新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未来一定是工业 工业是主导,高科技是补充。
综上,笔者有几点看法可以分享:1、选择高价值细分市场,深耕垂直行业; 2、发挥核心竞争优势,让一线用户体验超出预期; 3、建立行业和数据壁垒,自建或联合制作优质内容; 4、建立产业联盟,专注技术领域,共同拓展市场;从工业行业来看,我国工业化发展历史并不长,大部分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数字化,还处于工业2.0阶段,有的已经达到工业3.0水平,基础还很薄弱。
行业本身实力比较薄弱。
从AR技术来看,无论是目前VR眼镜成本高昂,动辄上千元,还是VR眼镜的显示效果无法满足用户长期佩戴的要求,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虚拟设备供应商进入市场后,这种情况正在逐渐改变。
前景是光明的,但现实是残酷的。
AR技术距离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关键在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