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啊?我想它现在只会用作振动通知。
估计很多人购买智能穿戴设备就是为了督促自己锻炼身体。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它们要么充当简单的通知设备,要么被放在一边积满灰尘。
步数、睡眠质量、心跳等参数,顶多只是看看你每天走了多少步,对自己的锻炼没有任何指导作用。
那么今天笔者就来告诉大家这些智能穿戴设备能为你提供哪些数据,对你的健康塑身有所帮助,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来调整你的运动量。
步数没有什么用,只需要注意距离和速度。
胖不胖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运动前,您可以通过计算体重指数来对自己进行初步评估。
BMI=体重(公斤)/身高平方(平方米)。
如果你的BMI低于18,你根本不需要考虑减肥。
如果你的BMI高于25,你应该考虑减掉一些脂肪。
有氧运动是燃烧脂肪的有效方式,而跑步可以算是最简单的入门方式。
对于很多人来说,智能穿戴的功能就是先进的计步器。
每天看看自己在微信运动上的步数和排名就足以让他们满足了。
但事实上,相比步数,运动的距离和速度是更重要的参数,而这些参数都可以通过智能穿戴获得。
跑步距离和跑步配速是最能直观衡量跑步质量的两个参数。
事实上,总步数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在微信运动中称霸排行榜的花瓶。
当然,有一些误区需要提前澄清:有氧运动20到30分钟后(一般新手会想到慢跑),糖原会耗尽,脂肪会被消耗。
这是谣言!这是谣言!这是谣言!事实是,人体运动时,糖原和脂肪是按照一定比例消耗的,不存在糖原耗尽的情况。
那么作为一个想要减脂的初学者,拥有自己的智能手环,每天能看到哪些数据才算是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呢?当然,在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你必须保证自己有一定的运动耐力。
对于很多从不锻炼的人来说,一开始就注意跑步距离和配速是完全不可能的。
只要使用智能设备最基本的功能:计时,就可以保证锻炼的效果。
笔者咨询了RoadKisser跑步团创始人,他表示:如果你完全没有锻炼基础,最好一开始就能够跑30分钟,完全跑步,而不是跑步和步行。
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运动知识后,关注以下参数会给你更好的帮助。
跑步距离:对于初学者来说,开始时一天10公里有点太多,但隔天5公里就完全足够了。
否则,在刚开始跑步技巧不熟悉的情况下,过多的运动积累很容易造成关节损伤。
配速 掌握好??配速是跑步的关键,初学者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配速。
这时候,智能穿戴设备或者手机上的健康应用就可以给他们很大的帮助。
刚开始跑步时,不需要跑得太快。
跑步速度太快不仅容易受伤,还可能导致猝死。
当然,在关注智能穿戴提供的节奏时,不要过度追求数据。
主要是看自己的感觉,找到一个自己感觉稍累但可以接受的配速,继续锻炼。
它会起作用的。
当然,你的跑步配速是否合适还涉及到很多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提供的另一个参数,那就是心率。
智能穿戴心率测量可能不准确,但仍然可以作为参考。
目前,很多智能穿戴设备都具备测量心率的功能,但基本都是采用光电体积测量方式,也就是我们在很多智能手环、手表底部看到的这种方式。
绿灯到来。
然而,由于很多智能穿戴设备很难贴合在皮肤上,因此测量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
但事实上,只要每次运动时佩戴上可以测量心率的智能穿戴设备,心率变化曲线还是可以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的。
首先要了解的是:当您的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 60% 至 80% 之间时,即可实现最大程度的脂肪燃烧。
最大心率 = – 年龄 如果您的年龄是 20 岁,则 to 是最佳燃脂心率。
这时,通过智能穿戴的记录,就可以调整运动时的心率。
当然,你首先要确保你的智能穿戴设备支持运动时的实时心率监测。
也就是说,运动时,你的手环或手表会戴在你的手臂上,绿灯常亮。
还有一些智能穿戴设备是通过心率带来测量心率的,心率带测量的数据会更加准确。
智能穿戴只是数据参考,没有监管作用。
想要减脂,就必须利用好智能穿戴设备提供的运动距离、配速和心率,它们可以很好地指导你的跑步过程。
当然,运动与否取决于你自己。
需要注意的是,从实际体验来看,智能穿戴设备也是通过传感器和算法来收集运动数据,这也意味着单个数据不会很准确。
然而,长期的数据积累和运动数据的变化趋势仍然可以显示运动员的变化。
运动时也要注意运动量要适量,不要过度运动,否则可能会对身体和心脏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