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市场近年来表现不佳。
先是联想无限期推迟MOTO智能手表迭代产品的发布,又取消了今年CES上可穿戴设备的特别展区,让可穿戴设备变得“鸡肋”。
作为。
而被知道。
有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虽然苹果Apple Watch在新品发布后仍是全球最畅销的智能穿戴设备,市场份额高达40%,但销量仍只能勉强挤占进入前五名,而大量市场已被更便宜的健身手环所取代。
根本原因是智能设备概念变冷,消费者好奇心难以维持。
很多购买了智能手表的用户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
因此,用户口碑和销量无法持续增长。
间接导致厂商出货量进一步减少,市场被低端智能手环吞噬。
这种声誉下降与当前智能穿戴设备功能单一、实用价值较低有关。
相反,性价比更好的腕带可以替代昂贵的智能手表。
因此,如何重振智能穿戴市场成为业界面临的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穿戴行业的低迷使得产业链面临洗牌和调整,脱离手机使用成为未来可穿戴产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开拓新创意,注重市场差异化。
可穿戴设备的功能研究领域一直围绕着“运动”这个词。
但过去的功能在今天显得有些单调、普通,所以我们重点关注“场景化”模式。
此次转型或许会对可穿戴设备市场的未来走向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同时,可穿戴设备功能的“独立性”也至关重要。
当消费者面对各种炫酷的“款式”变得有些麻木时,独立于手机等其他设备使用的功能部分就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热点。
开发新技术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业内人士指出,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兴趣不断打折扣的核心原因是产品吸引力不够,而产品的核心在于技术支持。
如今,可穿戴设备往往因无法脱离手机独立使用、电池续航时间短等诸多缺点制约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市场研究还发现,超过一半的用户倾向于在新鲜感褪去后将可穿戴设备束之高阁,不向亲友推荐。
这说明解决用户体验、提高使用率、重复购买率已经成为厂商研发的重中之重。
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来看,行业厂商联手共享知识产权,将蛋糕做大做强,才是解决用户对智能手表不良印象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