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跳舞机大小的圆形平台上,五个人背靠背站着,他们的头上戴着巨大的眼罩,握着把手的手也不光滑。
现场跳舞——在这个名为“野战排”的多人在线虚拟现实(VR)旋转平台上,游戏玩家沉浸在身临其境的“战斗”中。
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深圳文博会上,“野战排”等VR相关展位接待了络绎不绝的体验者。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上呈现的这一热闹景象,正是当下VR概念火热的真实体现。
但分析人士指出,VR技术尚未成熟,体验仍存在诸多缺陷。
同时,设备成本过高。
VR从小众“玩具”走向公众视野还需要时间。
对于资本的涌入,业界担心会影响行业的健康。
科技阻碍了我们?中国的VR体验并不好。
推出《野战排》的广州玖数码科技公司自去年5月1日起已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VR体验中心。
该公司董事长梁英涛告诉记者,一年的时间,体验中心数量已达到近万家。
“我们估计近千万用户已经体验过它。
”然而,对于那些在VR商店尝试过的人来说,体验并不完全美妙。
主要问题包括耳机佩戴时不适、硬件头晕明显、内容无光泽等。
梁英涛坦言,无论去年玖卖的哪款产品,最多只能使用15分钟。
“我们把这15分钟分成了3段,每段5分钟,但有些人一分钟内做不完,因为感觉太晕了!”腾讯在《虚拟现实(VR)游戏产业入门报告》中指出,经过各家公司长期不懈的努力,VR内容生产商慧胜公司创始人杨秀玉表示,VR设备形象性比较高。
电影图像为每秒24帧,而VR设备需要1秒以上的帧率才能达到高图像质量,这会大大增加硬件的计算负担,目前很难完全实现。
“技术仍然是一个问题。
目前的VR体验还不够好,而且头盔太大太重。
比如以前使用手机的体验就很差。
只有向智能手机演进,行业才能有质的飞跃。
”VR创新孵化平台“创灵”Discovery”CEO付国鑫表示。
在他看来,VR需要3到5年的时间才能普及到大众。
“不自然”也是VR硬件体验亟待提升的领域。
“例如,当你看到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时,你的第一反应是用手抓住它,而不是按遥控器上的按钮。
当与自然认知不同时,人们需要再次做出反应。
这是VR体验中的一个不理想的效果,影响了“沉浸感”这一最重要的指标。
uSens公关及商务总监刘慧迪告诉记者。
uSens于2010年由几位中国工程师在硅谷创立。
是一家专业为VR提供三维人机交互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
核心团队成员由计算机组成。
由视觉、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
闯入中国VR行业的并非都是拥有多年相关研究储备的科学家。
“国内做VR的公司很多,但之前专门做这个行业的其实很少。
有技术的人少了,持续钻研的团队就更少了。
”专注于VR产业研究的IN2沉浸科技联合创始人景宇表示。
在景宇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VR产业和欧美目前处于基本同步的阶段,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已经赶上了美国同行,但因为中国的技术赶上了美国同行,这个行业本身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这个差距还不是很明显。
”但如果底层技术做得不好的话。
行业差距很快就会扩大。
”他说。
包含内容的单一设备价格昂贵吗?目前它只是一个娱乐工具。
当然,VR设备成本较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普及和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性能中上水平的VR设备价格普遍偏高。
从全球范围来看,Oculus Rift作为业界公认的高性能VR产品,并不“买得起”。
预售价格高达1美元。
更苛刻的是,大多数购买VR设备的人也必须配备一台。
只有具有足够性能的计算机才能实现这种体验。
此外,标准不一致也是VR亟需解决的问题。
腾讯在上述报告中指出,目前VR行业的硬件尚无统一标准。
与PC相比,其研发门槛较高,且相对成熟。
在低成本、门槛较低的移动VR硬件市场,标准混乱更加明显。
虽然目前大部分国产VR眼镜都声称适合多种尺寸的手机,但实际上是可以放入不同尺寸的手机中的。
视角从60度到90度不等,体验无法统一。
另外,手机本身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端手机的陀螺仪比较精准,运行VR软件时没有延迟感,但低端手机的体验会较差。
很多。
“目前,对于普通人来说,VR只是一种娱乐工具。
但VR头显作为娱乐工具,不能在头上佩戴时间过长,也不是成熟的工具。
”投资过多个VR创业项目的北京众创空间联合创始人魏乔指出。
他认为,如果没有丰富、好的内容,那么就只能是“体验”。
“这相当于买了一部手机,上面只有几个应用程序,消费者肯定不会使用它。
”事实上,受限于内容,VR尚未实现商业化。
“大部分大型内容生产商都处于观望态度,没有进入的动力。
”魏乔强调道。
幸运的是,一些拥有大量IP内容的文化公司从相反的方向进入了这个行业。
拥有喜羊羊、幽妖奇等内容资源的广州奥飞娱乐,近期投资了多家VR相关公司,其中包括动作捕捉技术公司Noiton、二次元虚拟歌手“洛天依”泽力士的母公司、以及头戴显示产品开发公司乐享科技和VR游戏开发商TVR时光机器虚拟现实。
九号数码今年4月还发起了基于所有体验店的“内容大赛”,吸引这些内容提供商,拓展他们仅有的27个VR内容。
“国内仅手游内容提供商就接近3万家。
我们希望吸引他们向VR转型,创造更多更好的内容提供给消费者,让消费者能够持续体验VR。
”梁樱桃解释道。
至于VR如何走进寻常百姓家?景宇认为,设备的尺寸需要更薄、更轻,类似于太阳镜的佩戴体验;价格需要降低,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得起;视频压缩和传输算法需要更先进,以便手机可以轻松消费VR视频。
此外,随着影院、商场、线下体验店等VR线下体验场所的普及,他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出现一款“杀手级”应用,能够让大家一下子真正认识到VR的魅力。
投资它。
在创造的文化娱乐世界中。
资本太热情了吗?业界担心企业估值泡沫。
事实上,VR可能渗透到大众消费市场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
据市场分析,包括游戏、影视、直播在内的文化娱乐产业是最容易实现的。
高群书导演告诉记者,VR电影拍摄项目已经启动。
“VR将彻底改变电影行业,未来观众观看电影的方式将与现在有很大不同。
”高群书说道。
付国鑫设想,未来的电影院可能会成为KTV包房,朋友们可以聚在一起利用VR设备看电影,与电影场景互动。
与此同时,VR也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青睐。
某房地产开发商孵化的创业项目“无忧我家”利用VR视频带领客户“虚拟看房”——使用VR手柄,可以选择任意房间位置进行放大,还可以拾取咖啡桌上的水杯。
在硬件领域,也有中国企业参与其中。
华为近日发布了首款虚拟现实头盔Huawei VR。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企业现在也瞄准了海外VR产业,中外双向投资互动日益明显。
盛大集团总裁邱文友近日表示,盛大已投资美国公司SpaceVR,该公司将录制国际空间站全景并制作VR视频。
还有一点值得关注。
机构“VR圈”梳理了2018年至今年2月底国内VR融资情况,发现这期间国内融资事件共67起。
投资者包括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
A股上市公司成为投资VR的活跃主体。
但该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57%的融资事件是天使轮融资。
值得肯定的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项目都获得了融资。
显然,VR在中国掀起的热潮势不可挡。
但越深入这个行业,付国鑫就越害怕。
他担心当前资本界的热情和“虚火”会让企业估值过高,未来投融资“太贵”而难以维持,影响行业健康。
“目前VR还处于市场教育阶段,我们不希望有太多泡沫。
当然,如何变现还需要更多探索。
”他说。
国内第三方咨询机构iiMedia Consulting《年中国虚拟现实行业研究报告》预测,中国虚拟现实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56.6亿元,全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