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赋能

卵石启示录!如何成为“黑马”可穿戴产品

时间:2024-05-22 15:23:24 科技赋能

最近在Kickstarter上推出的第二代Pebble智能手表Pebble Time,近期众筹金额超过1万美元,打破了自己此前的纪录。

有媒体评价“Pebble Time 即将打破记录”。

如此优异的成绩和高评价与竞争日益激烈的可穿戴设备市场形成巨大反差。

虽然谷歌去年推出的Android Wear平台已经被大量智能手表厂商采用,但说实话,它对于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太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Moto看起来很惊艳,但其功能与早期搭载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表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

相反,微软推出的Microsoft Band却成为一匹黑马,销量十分火爆。

我一直不看好智能手表等可穿戴产品。

智能手表屏幕和机身较小,必然导致内容显示困难、交互方式单一。

拿着手表打电话的动作也感觉搞笑又多余。

至于健康监测,似乎功能更简单、更专业的手环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更便宜。

然而,第一代Pebble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虽然普遍认为Kickstarter上筹集的资金为Pebble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我认为,相比Kickstarter众筹给Pebble带来的初期制作资金,众筹模式本身为Pebble的品牌形象加分更多。

重要的。

Pebble 是 Kickstarter 上早期标志性的众筹项目。

它的成功与其说是众筹模式的成功,不如说是两者的共同成就。

一个还算不错的产品正好赶上了众筹的好时光,两者的碰撞最终创造了奇迹。

我曾经在朋友那里看到过第一代Pebble的真机,说实话,我还是挺失望的。

光滑的塑料外壳和轻盈的重量给人一种廉价的感觉,过于规整的外观让人很难用“科技感”以外的词语来形容它。

与Kickstarter宣传视频中的明亮时尚的感觉相差甚远。

至于功能,当时看来 Pebble 做得还不错。

与后来一些使用Android系统简单修改的??智能手表界面相比,Pebble相对简单的操作逻辑更容易上手,但遗憾的是它不支持中文(后来好像有中国开发者为其开发了中文信息显示软件, Pebble 售价约 30 元,确实是一款极客玩具)。

当然,如果与如今已经相当成熟的Android Wear平台相比,Pebble系统还不是很完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这似乎并不影响消费者对第二代Pebble的热情。

这让我想知道。

与各方面已经相对成熟的Android Wear相比,为什么消费者更喜欢不太完善的Pebble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 Kickstarter 带来的微妙的参与感。

对于Kickstarter用户来说,决定是否资助项目的唯一依据是发起人的宣传视频。

在第一代Pebble的介绍视频中,Pebble项目创始人Erik宣布将向所有开发者开放SDK,并让用户投票选出Pebble的第四种颜色。

这些方法与小米的一些做法非常相似。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代和第二代Pebble产品的介绍视频的最后,Erik选择了“加入我们”作为结尾,更加开放和参与。

当然,这也是Kickstarter上常用的筹款口号。

但无疑比常规的“感谢观看”要好得多。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Pebble的开放策略给它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Pebble 都是一个非常幸运的项目。

它足够幸运得到消费者的关注,也足够幸运得到开发者的支持。

与消费者相比,开发者的支持更加难得,尤其是像 Pebble 这样的初创企业。

Pebble推出后不久,“Pebble可以玩蛇”、“Pebble支持中文”等消息不断传播,直接造就了Pebble“极客玩具”的名声,也间接打消了消费者对Pebble功能的兴趣。

性怀疑。

在第二代 Pebble Time 上,Pebble 并没有添加第一代用户最想要的功能——心率监测。

相反,它选择将硬件扩展端口留给第三方传感器制造商。

这样的设计与第一代选择开放SDK如出一辙,巧妙地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来改进自己的产品。

既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又避免了自身的薄弱环节。

简直是贼鸡,而且不能再是贼鸡了。

对于中国初创企业来说,Pebble的产品策略值得借鉴。

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初创企业很难一下子拿出足够成熟的产品,尤其是硬件产品。

软件产品仍然可以通过快速迭代和运营来完善自己,但硬件产品受到技术、资金和生产模式的限制,迭代速度往往不会太快。

即使像 Pebble 这样成功的初创公司也需要近三年的时间才能推出迭代产品。

但随着硬件开发平台标准化的不断推进,硬件软化已成定局。

销售不成熟的硬件产品,然后通过软件升级不断优化它们将成为常态。

即使是一些相当成熟的产品,也可以通过软件升级和预留接口来获得更丰富的功能。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拥有更多“可能性”,或者说如何说服消费者购买不完美的产品,将是硬件创业者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