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智能手机已成为全球普遍趋势;未来社会,智能手机将走向何方?正如PC不期望被手机取代一样,当前的智能手机似乎也不承认有一天会被智能可穿戴设备取代。
目前,美国民众对智能手机仍然抱有美好愿望。
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我们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
从纯粹的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革命将比之前的移动浪潮来得更快。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今的低成本传感器和芯片,它们让小公司有机会设计和生产复杂的可穿戴硬件设备。
智能手机制造商正在努力提供可靠的移动互联网服务,而可穿戴设备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蓝牙连接(或其他协议)与智能手机进行通信,就可以开始自己的创新。
这在智能手机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
目前,很多人认为智能穿戴设备最多只能扮演手机“情妇”的角色,并不认同智能穿戴设备会取代手机;也有不少人热情喊话“万物智能的时代已经开始”“手机很快就会被智能穿戴设备取代”。
DaDa认为现在替换还为时过早,三大技术瓶颈1、替代的瓶颈不是成本,而是目前取得的成果还太初级。
目前很多设备智能化的出发点是“传统设备+物联网模块+”。
随着网络通信模块的成熟,成本日益降低。
如果能够提供新的智能体验服务,这种成本叠加对于用户来说是可以承受的,更何况随着模块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放大,这种新成本的边际效应将接近于0。
目前智能手表有两类可以替代手机功能,尤其是通话功能:一是通过蓝牙接听和拨打电话,类似于手机;二是通过蓝牙接听和拨打电话,类似于手机。
另一种是采用入门级手机芯片方案。
从使用场景来看,第一类是典型的辅助。
第二种则受限于续航痛点。
现阶段基本没什么用处,可供用户使用的场景也不多。
对于上网来说,更是不值一提。
因此,现阶段的可穿戴设备更多的是通知应用,并且与手机配对。
2。
替代取决于三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可穿戴替代手机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可穿戴设备的“小”与手机屏幕的“大”之间的矛盾。
目前手机主流屏幕尺寸为5-5.5英寸,这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取决于三个方面的技术突破:1、柔性设备的商用; 2、电池寿命技术革命; 3、人机交互技术的突破。
1、柔性设备的商用对于柔性屏来说,曲面目前已经商用,三星S6 Edge两侧都是曲面。
其演化路径是表面->折叠->柔性。
业内普遍判断,今年将大规模商用。
主要限制是工艺产量和成本。
2020年10月,三星SDI成功开发出可弯曲电池。
再加上近两年石墨烯技术的技术突破,可弯曲、柔性电池将成为现实。
再加上智能手机中已经开发出的柔性电路,可穿戴设备真正实现“弯曲”、可穿戴已经不再遥远。
三星2016年推出的腕式设备Gear Fit已经配备了柔性屏幕,但离柔性梦想还很远。
如果柔性屏、柔性电池等设备能够大规模商用,将是可穿戴设备取代手机的关键一步,让其携带小、使用大。
2、续航技术革命 如此小的体积,续航一直是可穿戴设备的痛点,尤其是“+移动通信模块”的可穿戴设备。
实时无线连接对于可穿戴设备来说是一种奢侈。
我们看到电池寿命领域正在发生一些可喜的变化,包括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测试、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快充技术的普及、无线充电的成熟等。
这些都是可穿戴设备未来独立的有力支撑。
目前,电池寿命供需矛盾已接近拐点,但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仍需时日。
3、人机交互技术的突破在人机交互领域,iPhone的普及引领了触摸交互方式。
然而,在如此小的可穿戴尺寸中使用触摸显然是一种违背人性的交互方式。
语音、姿势(手势)、图像识别免提交互方式更适合可穿戴产品。
新兴交互方式最大的问题是准确度有待提高,而机器智能学习和云端大数据的兴起将是智能识别技术应用的福音。
在新兴的交互方式中,语音交互具备在可穿戴产品规模上推广的条件,也符合可穿戴设备免提的使用场景。
姿势(手势)识别与智能手机类似,借助传感器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可穿戴产品。
专门用于捕捉人体姿势的可穿戴产品也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场景。
由于技术、成本、体验等限制,图像识别、眼球识别仍需等待大规模商用。
物联网时代,我们生活的整个城市和环境都将成为信息的载体。
我们需要的将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或工具,而是一个能够直接为我们提供解决方案或结果的“助手”。
直接承载人机通信、交互、控制的载体。
与手机相比,智能穿戴设备或许更符合物联网时代人与机器之间的需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当三大瓶颈技术突破后,可穿戴终端将取代智能手机。